李学良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男,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医学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消化专业28年,熟练掌握消化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特别擅长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擅长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道良恶性肿瘤(息肉、腺瘤,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包括超声内镜,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剥离(ESD),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及治疗以及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内镜下治疗展开
  • 食管灼热感的病因是什么

    食管灼热感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如年龄、药物、妊娠致其功能受影响)、胃酸分泌异常(病理性增多及饮食因素)、食管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年龄相关及疾病导致),还有生活方式因素(肥胖、吸烟饮酒)和药物相关因素等。 一、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末端的一组环形肌束,正常情况下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时,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就容易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灼热感;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其松弛,引发反流性食管灼热感。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腹腔压力升高,可能使食管下括约肌受压,功能受到影响,增加食管灼热感的发生风险。 二、胃酸分泌异常 1.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某些疾病状态下胃酸分泌会异常增多,比如卓-艾综合征患者,由于胃窦G细胞增生或肿瘤等原因,导致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过多的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明显的食管灼热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该综合征均可发病,但具体机制与个体的基因等因素有关。 2.饮食因素影响胃酸分泌: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过酸食物等,会刺激胃黏膜分泌更多胃酸,若此时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存在一定问题,就容易出现胃酸反流至食管引发灼热感。比如年轻人如果经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就可能增加食管灼热感的发生几率;老年人若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因胃酸分泌及反流问题出现食管灼热感。 三、食管黏膜防御机制减弱 1.年龄相关的黏膜防御变化:随着年龄增长,食管黏膜的修复能力、屏障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食管黏膜上皮变薄,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对胃酸等刺激物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因反流等因素出现食管灼热感。 2.疾病导致黏膜防御减弱:一些疾病会破坏食管黏膜的防御机制,如反流性食管炎本身会导致食管黏膜受损,炎症状态下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使得食管对反流物的耐受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食管灼热感。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损伤食管黏膜,影响其防御功能,引发食管灼热感。 四、其他因素 1.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肥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压力升高,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增加食管灼热感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肥胖人群都可能受此影响,尤其是中老年人肥胖者更为常见。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使其松弛,还会减少食管黏膜血流量,削弱黏膜的防御能力;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食管和胃黏膜,促进胃酸分泌,两者都容易引发食管灼热感。年轻人中吸烟饮酒较为普遍的群体,食管灼热感的发生几率相对较高。 2.药物相关因素:除了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药物外,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食管黏膜产生刺激,导致食管灼热感。不同药物对食管黏膜的影响机制不同,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关注个体的食管反应,尤其是有基础食管疾病或特殊体质的人群,如老年人、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等。

    2025-09-29 12:44:16
  • 出现便秘怎样治较好

    改善便秘需从调整生活方式、医疗干预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入手。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规律作息与运动;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及长期不缓解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各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调整饮食生活方式,老年人避免用力排便,孕妇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且用药需遵医嘱。 一、调整生活方式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如西兰花、菠菜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西兰花约含1.6克膳食纤维,每日适当食用可帮助改善便秘。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量不同,成年人一般每天应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增加,如6~12岁儿童每天约需20~25克。 2.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缺水会导致大便干结,影响排便。不同生活方式下需水量有差异,如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量大的人需适当增加饮水量。 3.规律作息与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同时,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不同年龄段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不同,儿童可选择趣味性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每天运动30分钟左右;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二、医疗干预 1.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通便药物,如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通过增加肠道内渗透压,保留水分,使大便松软易于排出。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是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孕妇便秘一般优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便秘使用泻药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2.就医检查:如果便秘长期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如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便秘首先提倡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如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证充足运动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通便药物,低龄儿童便秘更应谨慎处理,若需用药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药物。例如,婴幼儿便秘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促进肠道蠕动。 2.老年人:老年人便秘要特别注意避免用力排便,因为用力排便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如适当增加活动量,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且富含膳食纤维。同时,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对排便的影响。 3.孕妇:孕妇便秘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要注意饮食中营养的合理搭配,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如散步等。若便秘严重需用药,必须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药物。

    2025-09-29 12:40:51
  • 女性便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女性便秘受多种因素影响,生理结构上骨盆宽及激素变化会影响肠道;饮食中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易致便秘;生活方式里运动少、排便习惯不良会引发;妊娠分娩时子宫压迫、盆底肌损伤等会导致;疾病方面内分泌疾病如甲减、肠道疾病如肠粘连等也会造成便秘。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的骨盆结构相对较宽,这使得肠道在盆腔内的空间相对有限,尤其是在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中,可能会对肠道产生一定的压迫,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从而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此外,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也较为频繁,如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平滑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 二、饮食因素 1.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女性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缺乏时肠道蠕动就会变缓,容易引起便秘。例如,研究表明,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25克时,便秘的发生几率会明显增加。 2.水分摄入不足:部分女性可能存在饮水过少的情况,身体缺水会使肠道内的粪便干结,难以排出,进而导致便秘。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需要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分来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过少:女性如果长期缺乏运动,尤其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肠道蠕动减慢。例如,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容易引发便秘。一般来说,每周至少需要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以维持肠道的良好蠕动。 2.排便习惯不良:有些女性没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如不定时排便,经常抑制便意,这样会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引发便秘。 四、妊娠与分娩因素 1.妊娠期间:女性在妊娠中晚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肠道,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同时,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变化也会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使得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症状。而且,妊娠期间为了保证胎儿的营养供应,孕妇的饮食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不注意调整,也会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 2.分娩过程:分娩时,长时间的用力可能会导致盆底肌肉损伤,从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使得产后便秘的发生率较高。此外,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活动量减少,也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蠕动减慢的情况。 五、疾病因素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减缓,包括肠道代谢,从而引起肠道蠕动减慢,出现便秘症状。据统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便秘的发生率可达30%-50%。 2.肠道疾病:某些肠道疾病也可能导致女性便秘,如肠粘连、肠梗阻等,这些疾病会阻碍肠道内容物的通过,引起便秘。另外,肠道的一些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常伴有便秘的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2025-09-29 12:38:54
  • 胃食管反流病会引起什么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有典型反流相关症状如反流、烧心,食管相关症状如胸痛、吞咽困难,还有食管外相关症状,呼吸系统可致咳嗽、哮喘,耳鼻喉有咽喉炎、牙蚀症等表现,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典型症状 (一)反流相关症状 1.反流 患者可感觉到胃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或口腔,一般在餐后、平卧或弯腰时容易发生,部分患者在夜间睡眠时也可能出现反流情况。这是因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胃内酸性或碱性物质逆流而上。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约有60%-7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反流症状。 2.烧心 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发生,一般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咖啡、巧克力等会加重烧心症状。比如,年轻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使烧心症状更易出现。 (二)食管相关症状 1.胸痛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痛、刺痛等。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颈部等部位,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这是因为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末梢引起,一般持续时间不等,有的患者可能持续数分钟,有的则可持续数小时。有研究发现,约40%-5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 2.吞咽困难 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初期可能是间歇性发作,当病情加重时可呈持续性。其发生机制可能是食管痉挛或食管狭窄等。比如,长期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食管狭窄,导致吞咽困难加重。 二、食管外相关症状 (一)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 是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多为慢性咳嗽,无明显感染征象。反流物刺激或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咳嗽,夜间咳嗽可能较为明显。儿童患者由于呼吸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反流物更容易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症状相对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约有20%-30%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2.哮喘 胃食管反流病可能诱发或加重哮喘,反流物进入气道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等改变,从而导致哮喘发作或症状加重。不同年龄哮喘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比例不同,一般成人哮喘患者中约有10%-20%合并胃食管反流病,而儿童哮喘患者中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比例可能更高。 (二)耳鼻喉症状 1.咽喉炎 患者可出现咽喉部异物感、咽干、咽痒、声嘶等症状。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导致咽喉部炎症。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由于咽喉部黏膜功能逐渐减退,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刺激而发生咽喉炎。例如,一些中老年患者长期存在胃食管反流病,逐渐出现咽喉部不适症状。 2.牙蚀症 反流物中的酸性物质长期接触牙齿,可导致牙齿表面釉质受损,出现牙蚀症,表现为牙齿变色、缺损等。儿童患者如果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由于牙齿还在发育阶段,牙蚀症的发生可能会对牙齿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因为儿童牙齿的釉质相对较薄,更容易被酸性物质侵蚀。

    2025-09-29 12:37:52
  • 蛔虫病日常应注意什么

    从个人、环境卫生、公共卫生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做好蛔虫病预防,包括个人要注重手部和指甲清洁,环境要保持居住、饮食等卫生,公共场所有相应卫生举措,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来降低蛔虫感染风险。 一、个人卫生方面 1.手部清洁:养成良好的手部清洁习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务必用肥皂或流动清水彻底洗净双手。这是因为蛔虫卵可能会通过被污染的手部进入人体,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喜欢到处触摸,更应加强监护人对其手部清洁的督促。例如,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的手部清洁可以显著降低蛔虫感染的风险,儿童每天至少应进行4-5次有效的手部清洁。 2.指甲护理:要保持指甲短小,因为长指甲容易藏匿污垢,其中可能含有蛔虫卵,从而增加感染蛔虫的几率。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定期为其修剪指甲,可选择在儿童安静时使用专门的儿童指甲剪进行修剪,避免弄伤儿童。 二、环境卫生方面 1.居住环境清洁: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清除灰尘。地面要经常拖洗,家具要擦拭干净,减少蛔虫卵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对于有庭院的家庭,要定期清理杂物,避免蛔虫卵在潮湿、阴暗的角落滋生。 2.饮食卫生 食物清洗:蔬菜水果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充分洗净,最好能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表面可能沾染的蛔虫卵。比如叶类蔬菜,浸泡10-15分钟后再清洗,可以有效减少残留的虫卵。 饮食场所卫生:就餐场所要保持干净,防止苍蝇等昆虫接触食物,因为苍蝇可能会携带蛔虫卵污染食物。对于儿童的餐具,要做到每餐清洗消毒,可使用煮沸消毒等方式,一般煮沸10-15分钟即可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三、公共卫生方面 1.学校等公共场所:在学校等集体场所,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教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学校应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方便学生随时洗手。同时,定期对学校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教室、食堂等区域。例如,学校食堂的餐具要严格按照消毒流程进行处理,食堂工作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穿戴清洁的工作服等。 2.社区卫生:社区应开展卫生科普活动,提高居民对蛔虫病预防的认识。社区可以组织定期的卫生检查,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整治,减少蛔虫卵的滋生环境。对于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社区,更要加大投入,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蛔虫。家长除了做好上述个人、环境等方面的卫生工作外,还要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增强儿童体质。要避免儿童玩耍后不洗手就进食,尽量为儿童提供安全、卫生的食物。同时,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蛔虫感染等问题。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可能减弱。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如果老年人出现腹痛、消瘦等疑似蛔虫感染的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并且老年人居住环境要保持整洁,防止因环境因素导致蛔虫感染风险增加。

    2025-09-29 12:34:3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