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长期从事内镜操作,擅长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下消化疾病的诊断与微创治疗,尤其是对于胆总管结石、各种良恶性胆道狭窄的十二指肠镜下的ERCP诊治以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多学科分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内镜外科学组菁英会成员;江苏省免疫学会遗传与免疫学组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转化医学学会委员。 获中华医学奖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主持省卫计委科研课题一项,省卫计委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二项。 长期从事内镜操作,擅长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下消化疾病的诊断与微创治疗,尤其是对于胆总管结石、各种良恶性胆道狭窄的十二指肠镜下的ERCP诊治以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展开
个人擅长
长期从事内镜操作,擅长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下消化疾病的诊断与微创治疗,尤其是对于胆总管结石、各种良恶性胆道狭窄的十二指肠镜下的ERCP诊治以及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疗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展开
  • 肚子胀气又拉不出来怎么办

    要解决肚子胀气又拉不出来的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易产气食物;适度运动,如饭后散步、腹部按摩;出现持续超3天、伴剧烈腹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治疗;还要调整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持良好心态。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芹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缓解胀气。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为25~30克,不同年龄、性别有所差异,比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需要稍低但也需满足基本需求,儿童则根据年龄逐步增加,幼儿可能从每天15克左右开始逐渐增加。 2.减少易产气食物摄入:避免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红豆、绿豆、黄豆等)、洋葱、土豆、碳酸饮料等。这些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易产生气体,加重胀气。不同生活方式下也需注意,长期久坐少动的人更应注意减少此类食物摄入,因为肠道蠕动本就相对缓慢,再加上易产气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肠道负担。 二、适度运动 1.散步:饭后适当散步是不错的选择,每天可以散步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可以在家长陪伴下在户外轻快行走,每次15~20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则要注意步伐稳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速度和时间,一般也是30分钟左右,有助于气体排出和促进排便。 2.腹部按摩:仰卧在床上,双腿屈曲,用右手按揉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10~15分钟,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气排便。不同性别在操作时力度可根据自身感受调整,女性可能相对更轻柔些,男性可稍有力但也以舒适不造成不适为度,有病史的人如患有腹部疾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 三、就医检查与治疗 1.就医指征:如果肚子胀气又拉不出来的情况持续超过3天,或者伴有剧烈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排便且腹胀明显,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更要尽快就医,因为儿童肠道功能相对脆弱,长时间不排便可能引发更严重问题。 2.可能的检查与治疗:医生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果是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导致,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尤其是儿童和特殊病史人群。如果是肠道梗阻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 四、生活习惯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7~8小时,儿童根据年龄不同有所差异,幼儿可能需要12~14小时,青少年10小时左右,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肠道蠕动。 2.保持良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胀气便秘等问题,所以要保持心态平和,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等。不同性别面对压力的调节方式可有所不同,女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交流等方式缓解,男性可能通过运动等,有病史的人更要注意情绪对病情的影响,保持良好心态利于病情恢复。

    2025-09-29 12:51:53
  • 大人拉蛋花大便怎么治疗

    大人拉蛋花大便可由感染性(如病毒感染)和非感染性(如饮食不当、腹部着凉)因素引起,需明确病因后进行一般治疗(调整饮食、腹部保暖)、针对病因治疗(病毒感染对症支持、非感染性因素相应处理),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易脱水要关注精神尿量等,老年人防电解质紊乱和关注基础疾病影响,孕妇要保自身及胎儿健康、谨慎选药。 一、明确病因 大人拉蛋花大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后可导致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非感染性因素可能与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等)、腹部着凉等有关。 二、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 暂时减少进食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例如,米粥容易消化,能为身体提供一定能量且不会加重肠道负担。 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可以多喝一些温开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2.腹部保暖 注意腹部的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温暖腹部,但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腹部着凉可能会加重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加重,保暖有助于缓解肠道痉挛等情况。 三、针对病因治疗 1.病毒感染治疗 如果是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蛋花大便,目前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一般病程具有自限性,在积极补液等对症处理下,多数可自行恢复。 2.非感染性因素治疗 饮食不当:如因饮食不当引起,在调整饮食后一般症状可逐渐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根据情况适当使用一些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 腹部着凉:除了腹部保暖外,还可以通过轻轻按摩腹部等方式来缓解不适。按摩时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每次按摩几分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的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如果是儿童出现大人拉蛋花大便的情况,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上更要谨慎。儿童腹泻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情况,所以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来纠正脱水。同时,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规定,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拉蛋花大便时,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要更加重视。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电解质情况,因为老年人腹泻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同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在腹泻缓解后要适当补充营养。另外,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腹泻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等治疗的影响。 3.孕妇:孕妇出现拉蛋花大便的情况,要特别注意。首先要保证孕妇自身的营养和水分供应,以维持胎儿的正常发育。在治疗上要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果腹泻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治疗,如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2025-09-29 12:50:39
  • 胃肠道间质瘤是怎么引起的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KIT基因(约85%-90%的瘤中可检测到其突变,常见外显子11等)和PDGFRA基因(约5%-10%的瘤存在其突变,常见外显子18的D842V突变)变异密切相关,某些遗传综合征(如Carney三联征与PRKAR1A基因种系突变有关、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综合征有遗传倾向)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虽证据有限但不良生活方式等可能间接影响,儿童患者发病与先天性基因异常等有关,无显著性别特异性差异,有家族史及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为高危需加强监测。 一、基因变异相关因素 (一)KIT基因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与KIT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KIT基因编码的KIT蛋白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正常情况下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等过程。当KIT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KIT蛋白持续激活,进而促使细胞过度增殖,引发胃肠道间质瘤。例如,在约85%-90%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可检测到KIT基因的突变,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外显子11、9、13、17等,不同外显子的突变可能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有所关联。 (二)PDGFRA基因变异 PDGFRA基因也是与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相关的重要基因。PDGFRA编码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同样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约5%-10%的胃肠道间质瘤存在PDGFRA基因的突变,常见于外显子18,尤其是D842V突变,该基因变异也会导致受体的持续激活,驱动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引发胃肠道间质瘤。 二、其他潜在相关因素 (一)遗传易感性 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风险。例如,Carney三联征(包括胃肠道间质瘤、副神经节瘤和肺软骨瘤)与PRKAR1A基因的种系突变有关,携带该基因变异的个体患胃肠道间质瘤等相关肿瘤的风险显著升高。另外,家族性胃肠道间质瘤综合征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相对较为罕见,可能涉及特定的基因遗传突变模式。 (二)环境因素 虽然目前明确的环境致癌因素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直接作用证据相对有限,但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间接产生影响。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饮食,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慢性刺激,虽然这一因素与胃肠道间质瘤的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从整体健康角度考虑,不利于胃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环境暴露情况,目前也缺乏足够证据表明其直接导致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环境因素与胃肠道间质瘤之间的关联。 对于儿童患者,胃肠道间质瘤较为罕见,其发病可能与先天性的基因异常等因素有关,需要特别关注家族遗传病史;对于女性和男性在发病风险上目前没有显著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上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胃肠道间质瘤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包括饮食不规律、长期吸烟饮酒等,也需要警惕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生,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2025-09-29 12:48:36
  • 腹泻后便秘怎么治疗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选择适合方式且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建立良好排便习惯,设定固定时间排便并避免不良习惯;如适用进行医学干预,便秘持续或伴不适及时就医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各有相关注意事项。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对于腹泻后便秘的人群,可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以香蕉为例,每100克香蕉约含2.6克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根据年龄适量添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成年人则应保证每天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可选择质地较软的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并注意适量摄入。 2.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一般来说,每天应饮用1500~2000毫升水,可分多次饮用。不同生活方式下水分需求有变化,比如运动量较大的人需适当增加饮水量;从事高温环境工作的人也需要补充更多水分来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二、适度运动 1.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散步是较为适宜的运动方式,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速度以稍快步行走但不气喘为宜。对于儿童,家长可陪伴其进行适量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跑步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慢跑、瑜伽等运动;老年人则可选择打太极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和时间需合理把控,儿童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不感到疲劳为准;老年人运动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发生意外。 2.运动频率: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多天进行。例如,可分为5天,每天30分钟的运动时间。 三、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1.设定固定排便时间:每天尝试在固定时间去厕所排便,比如早餐后30分钟左右,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厕所静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不同年龄人群固定排便时间可根据生活规律进行调整,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逐渐养成规律排便习惯;成年人要根据工作生活节奏合理安排;老年人可选择在身体较为舒适的时间段进行尝试。 2.避免不良排便习惯:不要在排便时玩手机等分散注意力,以免干扰正常的排便反射。 四、医学干预(如适用) 1.药物治疗:若通过上述调整仍无法改善便秘情况,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药物。但需注意儿童应谨慎使用药物,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例如,容积性泻药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 2.医疗检查:如果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便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等,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医疗检查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肠镜检查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做好肠道准备等相关工作;老年人进行检查要考虑其身体基础疾病等因素。

    2025-09-29 12:47:31
  • 大便只拉一点点老放屁是怎么回事

    大便只拉一点点且老放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饮食因素方面包括食量过少及食物成分影响,肠道功能紊乱有消化不良和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其他因素涉及肠道梗阻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同年龄段人群因各自特点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出现该症状。 一、可能的原因 (一)饮食因素 1.食量过少 如果摄入的食物量非常少,那么形成的粪便量也会相应很少。例如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摄入的热量和食物量不足,就可能出现大便只拉一点点的情况。同时,食物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发酵等过程会产生气体,食物量少但肠道仍有气体产生,就会导致老放屁。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如果进食量过少,可能是因为挑食、食欲不振等原因,影响了正常的肠道内容物生成;成年人则可能是因为刻意控制饮食等因素。 2.食物成分 某些食物容易产气且残渣少,比如吃了过多的豆类(如黄豆、黑豆等),豆类中含有低聚糖等成分,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在肠道细菌作用下会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同时豆类提供的残渣相对较少,就可能出现大便少且老放屁的情况。对于婴幼儿,若过早添加豆类相关辅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成年人如果大量食用豆类,也会出现类似现象。还有一些人吃了过多的精细米面类食物,这类食物膳食纤维含量低,残渣少,而在肠道内消化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导致大便少、老放屁。 (二)肠道功能紊乱 1.消化不良 各种原因导致的消化不良,会使食物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例如胃肠动力不足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发酵产气,同时消化不完全导致粪便量少。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衰退,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儿童如果饮食不规律、腹部着凉等也可能引起消化不良。 一些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会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出现大便少、老放屁的症状。 2.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时,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或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有害菌发酵食物会产生更多气体,同时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导致粪便生成减少。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自身肠道菌群调节能力弱,也更容易发生菌群失调。 (三)其他因素 1.肠道梗阻 不完全性肠道梗阻时,肠道内的内容物通过受阻,但仍有部分气体和少量粪便通过,所以会出现大便只拉一点点且老放屁的情况。肠道梗阻可见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可能因肠套叠等原因引起,成年人可能因肠道肿瘤、粘连等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2.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会出现大便干结、量少,同时肠道内气体排出不畅也会导致老放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更常见,除了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有怕冷、乏力、水肿等全身症状。

    2025-09-29 12:46: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