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唐旭东,国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学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名医传承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执行委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0篇,包括SCI 源杂志 2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2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大学教学课题1项,201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分中心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展开
个人擅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展开
  • 地中海贫血的症状哪些

    地中海贫血因类型不同症状有差异,重型婴儿期3-12个月始现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儿童青少年有骨骼改变等;轻型症状轻,部分无症状,应激或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致贫血加重;中间型症状介于重轻之间,有不同程度贫血等且受基础疾病等影响。还伴贫血相关神经系统(长期严重贫血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心血管系统(重度贫血致心脏扩大等)、消化系统(食欲不振等)等伴随症状。 一、不同类型地中海贫血的常见症状 重型地中海贫血 婴儿期表现:大多在婴儿出生后3-12个月开始出现症状。患儿会有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由于贫血严重,还会出现肝脾肿大,以脾肿大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黄疸,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所致。重型α地中海贫血胎儿可能在宫内就出现水肿,表现为全身水肿、胸水、腹水等,出生后不久多死亡。 年龄影响: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除了上述表现外,还会出现骨骼改变,如颅骨变薄、额部隆起、鼻梁凹陷、上颌前突等,这是由于骨髓造血亢进,骨髓腔扩大导致骨骼改变,影响患儿的外貌和身体功能发育,且由于长期贫血,患儿体质虚弱,容易反复感染。 轻型地中海贫血 一般症状: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度贫血或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或因为其他疾病检查血常规时发现红细胞形态异常。一般不影响生长发育等日常生活,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感染、妊娠等应激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贫血加重的情况,这是因为机体在应激时对红细胞的需求增加,而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红细胞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性别影响:性别对轻型地中海贫血症状影响不大,男女患者症状表现相似,主要根据个体的基因携带情况和自身的代偿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贫血相关症状。 生活方式影响:如果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劳累、营养不良等,可能会加重贫血相关的不适症状,如乏力等;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相对较好的身体状态,减轻贫血带来的轻度不适。 中间型地中海贫血 症状表现:中间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症状介于重型和轻型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面色苍白、乏力较为常见,也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一般不如重型严重,但也会影响患者的体力和耐力,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气促等表现,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低于同龄正常儿童,骨骼改变较重型轻,但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颅骨改变等。 病史影响:如果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中间型地中海贫血的症状,例如合并感染时,会进一步加重贫血和全身不适;而既往有良好的营养状态和健康管理的患者,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二、地中海贫血相关的伴随症状 贫血相关伴随症状 神经系统:长期严重贫血的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发育受影响(重型患儿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脑部缺氧,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等;成年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心血管系统:重度贫血时,心脏为了代偿缺氧会增加负担,导致心脏扩大、心率加快,长期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儿童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加重,体检可发现心脏杂音等;成年患者可能在静息状态下也出现心悸,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消化系统:贫血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症状。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可能因为消化功能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加剧,中间型患者也可能因为消化系统症状影响营养吸收,进一步加重贫血状态。

    2025-09-29 13:38:58
  • 经常流鼻血是白血病吗

    经常流鼻血多非白血病引起,局部因素有鼻黏膜干燥、鼻部创伤、鼻部炎症等,全身因素有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等;白血病引起的流鼻血常反复且伴其他部位出血及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流鼻血时可先压迫止血,经常流鼻血或有相关伴随表现需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等初步检查,异常时进一步骨髓穿刺等检查,不同人群需留意相应情况。 一、经常流鼻血不一定是白血病 经常流鼻血是比较常见的症状,但多数情况下并非由白血病引起。流鼻血的常见原因如下: (一)局部因素 1.鼻黏膜干燥: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或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间等,鼻黏膜容易干燥,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较低,很多人会出现鼻黏膜干燥引发的流鼻血。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此影响,尤其儿童鼻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因环境因素出现干燥出血。 2.鼻部创伤:挖鼻孔、用力擤鼻等行为可能损伤鼻黏膜或鼻部血管,从而引起流鼻血。儿童好奇爱挖鼻孔,更容易出现因创伤导致的流鼻血;成年人若有不良擤鼻习惯等也可能引发。 3.鼻部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充血、水肿,容易破裂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不同类型鼻炎引发流鼻血的机制略有不同,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过敏反应会导致鼻黏膜水肿、充血,增加出血风险。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时,可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相对较多见,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流鼻血风险增加。 2.血液系统疾病:除白血病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引起流鼻血,但相对白血病来说,比例较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从而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流鼻血。 二、白血病相关的流鼻血特点及伴随表现 白血病患者也可能出现流鼻血,但通常还会伴有其他表现。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 (一)流鼻血特点 白血病引起的流鼻血往往可能反复发生,且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出血,如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等。 (二)伴随表现 1.贫血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这是因为白血病导致正常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段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等;成年人可能更易感到疲劳、活动耐力下降。 2.发热:部分白血病患者会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发热原因多为感染,由于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继发各种感染。 3.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可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儿童白血病患者肝脾淋巴结肿大相对更易被发现,可在腹部触及肿大的肝脾,颈部等部位触及肿大淋巴结。 三、流鼻血的应对及进一步检查建议 当出现流鼻血时,首先可以采取压迫止血等初步措施,如坐下,身体前倾,用手指捏住鼻翼两侧,持续压迫5-10分钟。如果经常流鼻血或伴随上述白血病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可初步了解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情况。如果血常规异常,可能会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出现经常流鼻血,家长应更加留意孩子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老年人出现经常流鼻血,则要关注血压等情况,排查全身因素。

    2025-09-29 13:35:33
  • 单核细胞多少是白血病

    单核细胞多少不能直接判定是否为白血病,白血病诊断需结合多种表现、血常规指标及骨髓穿刺等综合判断。正常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占比3%-10%,绝对值(0.12-0.8)×10/L,某些类型白血病可致单核细胞增多,但单核细胞增多也可见于感染等非白血病情况,白血病诊断还依赖骨髓穿刺、血常规其他指标及基因检测等,不同人群单核细胞增多意义有别,接触化学物质人群需警惕,发现单核细胞异常增多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 一、单核细胞的正常参考范围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10%,绝对值为(0.12-0.8)×10/L。儿童的单核细胞比例相对较高,新生儿单核细胞可占15%左右,2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二、单核细胞增多与白血病的关系 1.某些类型白血病可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也可增多,一般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会显著高于正常范围。但这只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还需要结合骨髓象中原始细胞的比例等情况。例如,根据《内科学》(第9版)相关内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中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30%(NEC)。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持续增多,常超过1×10/L,同时伴有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异常增殖等表现,但也不能仅以此确诊白血病,还需结合基因检测等其他检查。 2.单核细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 感染因素:当机体受到某些病毒感染时,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可增多,但这是感染导致的反应性增多,并非白血病。一般随着感染的控制,单核细胞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有研究表明,在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单核细胞增多是机体免疫反应的一部分,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不同。 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出现单核细胞增多,但这与白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差异。 三、白血病的其他诊断依据 1.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液,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例如,在急性白血病中,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一般会明显增高,如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原始粒细胞≥20%(NEC)即可考虑诊断。 2.血常规的其他指标:除了单核细胞外,还需要关注白细胞总数、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例如,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但这些指标的异常也可见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需要综合判断。 3.基因检测等其他检查:某些白血病具有特定的基因异常,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辅助诊断。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常伴有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即t(9;22)(q34;q11),这是其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单核细胞增多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时,首先要考虑感染等良性疾病的可能,而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谨慎地排查白血病等疾病。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等)的人群,出现单核细胞增多时更要警惕白血病的发生,因为长期接触化学毒物是白血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果发现单核细胞异常增多,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而不能单纯根据单核细胞数量来判定是否为白血病。

    2025-09-29 13:32:19
  • 单侧流鼻血是白血病吗

    单侧流鼻血不一定是白血病,白血病致鼻出血常伴发热、贫血、皮肤瘀点瘀斑等全身表现,非白血病因素致单侧流鼻血多局部表现突出。出现单侧流鼻血需进行血常规和鼻腔局部检查鉴别,儿童和成人排查重点有别。发生单侧流鼻血可先采取简单止血措施,局部因素引起的按相应方式后续处理,怀疑白血病等需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儿童处理要温和安抚,成人需重视及时就医排查。 一、单侧流鼻血与白血病的关系 单侧流鼻血不一定是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除了可能出现鼻出血外,还会有其他表现。但单侧流鼻血更常见的原因是局部因素,比如鼻腔局部的炎症,像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炎症会使鼻腔黏膜充血、脆弱,容易出血;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将异物塞入鼻腔后刺激黏膜导致出血;还有鼻腔的外伤,如挖鼻、用力擤鼻等造成鼻黏膜损伤出血。 二、白血病相关的鼻出血特点及伴随表现 (一)白血病相关鼻出血特点 白血病导致的鼻出血往往可能伴有其他全身性表现,比如同时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高热,发热原因是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正常造血受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发热;还可能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占据骨髓空间,影响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另外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引起。 (二)非白血病因素导致单侧流鼻血的特点 非白血病因素引起的单侧流鼻血,局部表现相对突出,比如因鼻腔异物导致的鼻出血,能明确有异物塞入史,取出异物后出血多能停止;干燥性鼻炎引起的鼻出血,通常出血量一般不多,在改善鼻腔干燥环境后出血可减少;外伤导致的鼻出血,能明确有外伤经过,局部有明显的损伤痕迹等。 三、单侧流鼻血的鉴别排查 (一)就医检查项目 当出现单侧流鼻血时,需要进行相关检查来鉴别。首先要进行血常规检查,查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情况,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等,需要进一步排查白血病;还可以进行鼻腔局部检查,如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鼻腔黏膜情况、有无异物、新生物等。 (二)不同人群的排查重点 儿童:儿童单侧流鼻血首先要询问有无鼻腔异物史,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小板等情况,鼻腔检查要仔细查看有无异物等情况。因为儿童好奇心强,容易将异物塞入鼻腔导致出血。 成人:成人单侧流鼻血除了考虑局部因素外,也要关注血常规等检查,若有长期低热、贫血等表现时更要警惕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四、单侧流鼻血的处理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处理 当发生单侧流鼻血时,首先可以采取简单的止血措施,如让患者坐下,身体稍微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以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促进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二)不同情况的后续处理 局部因素引起:如果是鼻腔异物导致,需及时取出异物;若是干燥性鼻炎引起,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湿润,必要时局部使用油性滴鼻剂等。 怀疑白血病等情况:若经过检查怀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需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在处理流鼻血时要更加温和、耐心,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紧张哭闹加重出血;对于成人患者,要告知其及时就医排查的重要性,以便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

    2025-09-29 13:27:40
  • 地贫中度贫血怎么办

    中度地贫贫血需进行一般管理、医疗干预及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一般管理包括饮食调整(增富含铁、维生素食物)和休息活动(适度休息、适当活动);医疗干预有输血治疗(纠正贫血、依情况定频率)和去铁治疗(防铁过载、用去铁药物并注意年龄因素);遗传咨询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遗传方式、提供生育建议,产前诊断在孕期合适时机进行,可早期发现胎儿地贫情况以做相应处理。 一、中度地贫贫血的一般管理 (一)饮食调整 1.富含铁食物:适当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牛肉、猪肉等)、动物肝脏等,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有助于改善贫血状况,但需注意地贫患者铁代谢可能存在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避免铁过载。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和营养需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确保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2.富含维生素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柠檬、猕猴桃等,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不同年龄的患者,蔬菜水果的摄入形式和量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将水果制成泥状等便于食用的形式。 (二)休息与活动 1.适度休息:中度地贫贫血患者身体相对虚弱,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时间和质量,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 2.适当活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活动,如散步等轻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加重身体缺氧等不适。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强度需根据其贫血耐受情况调整,儿童活动时要有人陪同,确保安全。 二、医疗干预措施 (一)输血治疗 1.输血目的:通过输入红细胞来纠正贫血,改善患者因贫血导致的缺氧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对于中度地贫贫血患者,当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出现明显贫血相关症状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2.输血频率:输血频率需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等因素而定。一般来说,需要定期评估患者情况,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快,可能输血频率相对成人有差异,要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来调整输血计划。 (二)去铁治疗 1.去铁原因:长期输血会导致铁在体内蓄积,引起铁过载,对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所以需要进行去铁治疗。 2.去铁药物:常用去铁胺等药物进行去铁治疗,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方案,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儿童使用去铁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三、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一)遗传咨询 1.向患者及家属地贫是遗传性疾病,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地贫的遗传方式,让他们了解下一代患病的风险。对于有生育计划的患者,要详细说明遗传风险,以便其做出合理的生育决策。 2.提供生育建议:根据家族地贫基因携带情况等,提供科学的生育建议,如可以通过产前诊断来避免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 (二)产前诊断 1.诊断时机:对于有地贫家族史的夫妇,在孕期要及时进行产前诊断,一般在孕12-22周左右可以通过绒毛取样、羊水穿刺等方法进行胎儿地贫基因检测,明确胎儿是否患有地贫以及地贫的类型。 2.诊断意义:通过产前诊断可以早期发现胎儿是否为重型地贫患儿,从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必要时终止妊娠,避免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025-09-29 13:25: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