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唐旭东,国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学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名医传承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执行委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0篇,包括SCI 源杂志 2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2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大学教学课题1项,201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分中心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展开
个人擅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展开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需依据血象检查(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骨髓象检查(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造血细胞形态多正常),并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及其他如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特殊人群需结合其特点综合判断。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血象检查 1.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白细胞总数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血小板计数也显著降低。例如,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1.5×10^9/L$,血小板常低于$50×10^9/L$。对于儿童,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正常范围,若低于同年龄正常范围下限则需考虑异常。 2.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在全血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的比例相对增高。 (二)骨髓象检查 1.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骨髓穿刺涂片可见骨髓小粒空虚,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如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等)比例增高。 2.造血细胞形态:造血细胞的形态多为正常,若有异常增生的造血细胞则需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三)排除其他疾病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通过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等可进行鉴别。PNH患者可检测到CD55、CD59等血细胞表面锚蛋白缺陷的细胞。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患者骨髓象有病态造血表现,如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等存在形态异常,如红细胞大小不等、核浆发育不平衡等,且外周血可出现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可通过骨髓活检等进一步鉴别。 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多有明确诱因,如感染等,骨髓象表现为某一系列造血细胞显著减少,呈自限性,一般可通过病史和短期随访鉴别。 4.其他疾病:还需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如范可尼贫血)等疾病相鉴别。范可尼贫血多有家族史,可通过染色体断裂试验等进行鉴别。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诊断时需更加谨慎,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正常血象范围来综合判断;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对血象和骨髓象的可能影响,需全面评估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

    2025-09-22 18:06:30
  • 小孩低烧精神好是白血病吗

    小孩低烧精神好不一定是白血病,常见非白血病相关导致低烧精神好的原因有病毒感染(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穿着、室温等因素)、轻度细菌感染(如轻度中耳炎);白血病相关低烧有年龄病史特点(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早期精神好易忽视其他表现)及其他伴随症状特点(持续或反复低烧,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等),发现小孩低烧精神好应密切观察,持续不缓解或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明确病因。 一、常见非白血病相关导致低烧精神好的原因 病毒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病毒侵袭,如普通感冒病毒。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上呼吸道感染高发人群,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低烧,体温多在37.5-38℃左右,但精神状态尚可,因为病毒感染初期,身体的免疫反应尚未过度影响孩子的整体状态,孩子仍能正常玩耍、进食等。 生活方式:如果孩子穿着过多、室内温度过高,可能出现生理性的体温略高,表现为低烧,精神好,这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过多的衣物阻碍了散热,调整衣物和室内温度后体温可恢复正常。 轻度细菌感染:如轻度的中耳炎,多发生于3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婴儿,细菌感染中耳后可能出现低烧,精神状态受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感染局限,还未严重影响孩子的全身状况。 二、白血病相关的低烧表现特点 年龄与病史: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2-5岁儿童。如果孩子有白血病,除了低烧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但早期可能精神好易被忽视;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不过早期可能不明显;肝脾淋巴结肿大,部分孩子可触及腹部肝脾肿大,但这些表现不是白血病低烧的特异性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其他伴随症状:白血病引起的低烧通常是持续或反复的,可能还会伴有不规则发热,除了精神好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与非白血病因素导致的低烧精神好有区别。但仅通过低烧精神好这一表现不能确诊白血病,需要结合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来明确。 当发现小孩低烧精神好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低烧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其他异常表现,如皮肤瘀斑、贫血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涂片、骨髓穿刺等,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2025-09-22 18:04:13
  • 骨穿刺对人的副作用

    骨穿刺可能出现局部疼痛与出血(儿童更敏感,凝血障碍者风险高)、感染风险(免疫力低者易感染,老年、生理期女性需注意)、晕针或晕骨穿反应(儿童、有晕针史者易发生),极罕见情况对骨髓造血功能有影响(特殊情况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谨慎)。 一、局部疼痛与出血 骨穿刺后局部可能出现疼痛,这是较为常见的情况,主要是穿刺针穿刺骨组织时对局部神经等结构产生刺激所致。一般来说,这种疼痛多可在短时间内逐渐缓解。而出血方面,穿刺部位可能会有少量出血,通常可自行止住。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如本身患有血友病等疾病的患者,骨穿刺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在年龄方面,儿童进行骨穿刺时,由于其局部组织相对娇嫩,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更为敏感,需要医护人员在操作时更加轻柔谨慎。 二、感染风险 骨穿刺属于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能抵御一般的感染,但如果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例如患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感染的可能性会增大。对于老年人群体,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骨穿刺后要更加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密切观察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自身抵抗力可能会有一定波动,骨穿刺后也需关注感染相关情况。 三、晕针或晕骨穿反应 部分人可能会出现晕针或晕骨穿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这可能与患者的精神紧张、疼痛刺激、体质等因素有关。对于儿童,由于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在骨穿刺前要做好心理安抚工作,尽量减轻其紧张情绪,以降低晕骨穿反应的发生几率。有过晕针史的人群在进行骨穿刺时,发生晕骨穿反应的风险相对更高,医护人员需要在操作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进行处理。 四、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极罕见情况) 一般情况下,骨穿刺对骨髓造血功能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在极个别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例如,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导致骨髓组织受到过度损伤等,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极低。对于本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进行骨穿刺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他们的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异常,骨穿刺后的影响需要更细致地观察和监测。

    2025-09-22 18:00:19
  • 缺铁性贫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有关,婴幼儿因纯母乳喂养及未及时添加辅食等易铁摄入不足,青少年挑食偏食易致铁摄入不足,成年女性因月经失血及节食等易铁摄入不足;胃肠道疾病、长期服某些药物会致铁吸收障碍;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慢性失血、月经过多等及频繁献血、儿童频繁鼻出血等会致铁丢失过多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一、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时期:婴儿出生时体内储存一定量的铁,但如果是纯母乳喂养且母亲铁摄入不足,婴儿就容易缺铁。例如,母亲日常饮食中铁含量匮乏,无法通过乳汁为婴儿提供足够的铁源。此外,婴幼儿生长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未能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含铁米粉、肉类等,也会导致铁摄入不足引发缺铁性贫血。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对铁的需求增加。如果挑食、偏食,不爱吃富含铁的食物,像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就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的情况。比如一些青少年只喜欢吃零食,而很少摄入富含铁的正餐食物。 成年女性:成年女性由于月经失血,每月会丢失一定量的铁。若同时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就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例如有些女性为了减肥过度节食,导致铁的摄入量远远不能满足身体需求。 二、铁吸收障碍 胃肠道疾病:某些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铁的解离和吸收。还有像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铁的正常吸收过程。比如患有慢性肠炎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了铁的吸收机制。 其他因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它们会改变胃肠道的酸碱度,从而影响铁的吸收。 三、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消化道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痔疮出血等,会持续丢失血液中的铁。女性月经过多也是常见的慢性失血原因,长期月经过多会使体内铁元素丢失过多,超出了身体的代偿能力,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另外,咯血、血红蛋白尿等情况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比如患有胃溃疡的患者,长期少量出血,逐渐导致铁丢失过多。 其他失血情况:频繁的献血也可能导致铁丢失,如果献血量较大且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铁,也会引起缺铁性贫血。对于儿童来说,频繁的鼻出血如果导致较多失血,也可能是铁丢失过多的一个因素。

    2025-09-22 17:58:49
  • 地中海贫血会遗传吗

    地中海贫血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α地中海贫血有缺失型和非缺失型,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β地中海贫血多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或缺失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育龄夫妇有家族史应婚前检查和产前咨询,儿童青少年疑有需检查诊断,遗传风险与性别无关,家族成员需依此进行生育规划、疾病诊治等。 遗传方式 α地中海贫血: 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上α珠蛋白基因缺失所致。如果父母一方是α珠蛋白基因缺失的携带者,其遗传给子代的概率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例如,若父母一方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缺失杂合子,与正常配偶结合,每次怀孕时,胎儿有1/2的概率继承缺失的基因,成为携带者;有1/2的概率遗传正常基因。 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则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的点突变引起,其遗传方式同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若均为携带者,子代患病风险会增加。 β地中海贫血:多数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或少数缺失引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当父母双方均为β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时,他们的子女有1/4的概率患重型β地中海贫血,有1/2的概率为携带者,1/4的概率为正常。 不同人群的遗传风险及注意事项 育龄人群:对于有地中海贫血家族史的育龄夫妇,建议进行婚前检查和产前咨询。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明确双方是否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如果双方均为携带者,需在孕期进行产前诊断,如绒毛取样、羊水穿刺或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以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必要时终止妊娠等。 儿童及青少年:如果父母双方均为地中海贫血携带者,子女有患地中海贫血的可能。对于已出生的儿童,若怀疑有地中海贫血,可通过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等检查进行诊断。一旦确诊为地中海贫血,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监测和管理,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需要长期的医疗支持,如定期输血、祛铁治疗等,这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指标、健康状况等,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规范处理。 男性和女性风险差异:地中海贫血的遗传风险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风险概率遵循孟德尔遗传的概率规律,主要取决于父母双方的基因携带情况,而非性别差异。 总之,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了解其遗传方式对于家族成员的生育规划、疾病早期诊断和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2 17:57: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