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唐旭东,国家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学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名医传承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中国老年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执行委员。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40篇,包括SCI 源杂志 2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2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大学教学课题1项,201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分中心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展开
个人擅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展开
  •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是什么意思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参考值为320-360g/L低于此值为偏低,常见原因有缺铁性贫血(儿童生长发育快、育龄女性妊娠期易缺铁致)、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基因缺陷致)、慢性疾病影响(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干扰),儿童需关注营养保证营养素摄入,孕妇要增含铁食物摄入并定期监测血常规,老年群体需排查基础疾病评估营养状态必要时遵医嘱调整饮食或检查。 一、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正常范围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指标,其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20~360g/L,当检测结果低于320g/L时,即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常见原因 (一)缺铁性贫血 因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进而使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多见于儿童(因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育龄女性(尤其是妊娠期,铁需求增加)。 (二)地中海贫血 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因珠蛋白基因缺陷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可出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常见于地中海贫血高发地区人群。 (三)慢性疾病影响 如慢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可干扰铁代谢及红细胞生成过程,导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三、不同人群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群体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营养状况,保证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素摄入,如适当增加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食物摄取。 (二)孕妇群体 孕期对铁需求量增加,若摄入不足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致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需适当增加含铁丰富食物(如红肉、豆类等)摄入,并定期监测血常规。 (三)老年群体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与慢性疾病、营养不良等相关,需排查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消化道疾病等),并评估营养状态,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或进一步检查。

    2025-09-22 15:38:29
  • 地中海贫血患儿需要抽骨髓吗

    地中海贫血患儿一般不常规抽骨髓检查,常规靠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诊断,仅在需与其他贫血病鉴别时可能考虑,小儿骨髓穿刺要注意年龄因素及术后护理,患儿本身需遵循常规治疗监测原则。 常规诊断时一般不首选骨髓穿刺 地中海贫血的常规诊断方法:地中海贫血主要通过血常规、血红蛋白电泳、基因检测等进行诊断。血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等异常,血红蛋白电泳能初步提示异常血红蛋白成分,基因检测可明确基因缺陷类型。这些检查大多无需抽取骨髓。例如,通过血常规发现患儿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表现,再结合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往往可以初步诊断地中海贫血。 骨髓穿刺的意义及特殊情况:当需要与其他类似贫血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时,可能会考虑骨髓穿刺。比如,当怀疑患儿有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或其他类型贫血与地中海贫血难以区分时,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象,了解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形态、比例等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来说,对于典型的地中海贫血患儿,通过上述常规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无需常规进行骨髓穿刺。 对于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骨髓穿刺的注意事项 患儿年龄因素:小儿进行骨髓穿刺时需要考虑其年龄较小、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等因素。操作时要更加轻柔、规范,减少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比如,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多选择髂骨等部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等情况发生。 预后及护理方面:如果因为病情需要进行了骨髓穿刺,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出血、渗液等。同时,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因为骨髓穿刺后患儿可能会有短暂的身体不适,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患儿身体的恢复。对于地中海贫血患儿本身,无论是否进行骨髓穿刺,都需要遵循地中海贫血的常规治疗和监测原则,如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红蛋白等指标,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输血、去铁等治疗(若有需要)。

    2025-09-22 15:37:24
  •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有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表现,血液系统呈进行性贫血、外周血象大细胞性贫血等;消化系统有口腔舌炎味觉异常、胃肠道食欲减退等;维生素B缺乏时神经系统有手足麻木、共济失调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且可能影响基础病情或生长发育等。 外周血象异常:外周血呈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高,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正常或增高。网织红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月经等失血情况加重贫血表现。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原本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贫血可能会使基础病情加重,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功能进一步下降等情况。 消化系统表现 口腔症状:可出现舌炎、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等,患者常感味觉异常。这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参与细胞代谢,影响了口腔黏膜细胞的正常更新。儿童可能会因为口腔不适而影响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不利于生长发育。 胃肠道症状:可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黏膜细胞更新受影响,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素食者更容易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从而更易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巨幼细胞性贫血导致的胃肠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影响溃疡的愈合等。 神经系统表现 维生素B缺乏相关神经症状:当维生素B缺乏时,可出现手足对称性麻木、深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行走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易怒、认知障碍等。儿童时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维生素B缺乏可能会影响神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如运动发育落后等。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本身的退行性变,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神经症状可能会对生活自理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如行走不稳增加跌倒风险等。

    2025-09-22 15:35:50
  • 中性粒细胞高是什么原因

    中性粒细胞高的原因可能是感染、炎症、组织损伤、药物、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1.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例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2.炎症:身体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关节炎、胃炎、肠炎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3.组织损伤:组织损伤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烧伤、创伤、手术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4.药物:某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5.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6.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7.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升高。例如,肺癌、胃癌等都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性粒细胞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也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中性粒细胞高是由感染、炎症等原因引起的,通常会伴有其他症状,例如发热、咳嗽、疼痛等。如果中性粒细胞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中性粒细胞高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水平。例如,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药物,应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自行增减剂量。如果对中性粒细胞高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

    2025-09-22 15:33:55
  • 双侧淋巴结肿大是怎么回事

    双侧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感染、免疫反应、炎症、肿瘤等,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1.感染 病毒、细菌、真菌或其他感染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感染原因包括感冒、喉咙痛、牙龈炎、肺炎等。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会在感染得到治疗后消退。 2.免疫反应 身体对感染或其他抗原的免疫反应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例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3.炎症 身体某些部位的炎症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例如,乳腺炎、肝炎、肾炎等疾病可能导致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4.肿瘤 淋巴结肿大也可能是某些肿瘤的早期症状之一。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转移瘤等,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 5.其他原因 某些药物、结缔组织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 如果发现双侧淋巴结肿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就医 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和评估。医生可能会询问症状的出现时间、是否有其他不适、家族病史等,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肿大的原因。 2.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史、体检和检查结果做出诊断。可能会进行血液检查、淋巴结活检、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3.治疗 治疗方法取决于肿大的原因。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免疫反应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放疗、化疗等。 4.定期复查 在治疗后,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复查,以监测淋巴结的大小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双侧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一种严重疾病的信号,也可能是一些良性疾病的表现。因此,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非常重要。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025-09-22 15:19: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