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静息心率多少为正常

    成年人静息心率正常范围一般在60-100次/分钟,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关注静息心率,异常时及时就医。 年龄因素 儿童的静息心率通常比成年人快。新生儿的静息心率可达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到1岁左右时,静息心率大概在110次/分钟左右,3岁时约为100次/分钟,6~10岁儿童静息心率一般在80~90次/分钟,10岁以上儿童接近成年人水平,趋于60~100次/分钟。这是因为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心脏功能还在发育完善过程中,所以心率相对较快。 老年人的静息心率可能会相对偏慢,但一般也不会低于60次/分钟过低,通常在55~80次/分钟左右,这与老年人的心脏功能逐渐衰退、身体代谢减缓等因素有关。 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成年女性的静息心率比成年男性稍快一些,但也都在60~100次/分钟范围内。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生活方式因素 经常运动的人,心脏功能较强,静息心率可能会偏慢,比如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静息心率可能在50~60次/分钟左右,这是因为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次心脏泵血的量增加,所以不需要太快的心率就能满足身体的血液循环需求。 处于紧张、焦虑状态或者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的心率,不能代表静息心率,此时心率会升高,不属于正常静息心率范围。另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影响心率,但长期来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静息心率。 病史因素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导致静息心率加快,可能超过100次/分钟;而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缓,静息心率可能会低于60次/分钟。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静息心率也可能出现异常,比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增快的情况,这是身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但长期异常的心率又会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静息心率情况,如果发现儿童静息心率明显异于同龄儿童,如新生儿静息心率持续超过160次/分钟或低于100次/分钟,需及时就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心脏等方面的问题。老年人如果静息心率低于50次/分钟且伴有头晕、黑矇等不适症状,或者高于100次/分钟且持续不缓解,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心率异常可能预示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更要密切监测静息心率,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30 11:32:09
  • 早上起来心慌怎么办好

    晨起心慌可能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剧烈运动后晨起,可通过休息、缓慢走动缓解;病理性因素有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心律失常者要保持冷静,甲亢患者要平和心态,低血糖者可少量进食含糖食物缓解。若心慌持续不缓解,不论人群都应重视,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要点,持续不缓解或情况特殊时应尽快就医。 一、明确可能原因并初步处理 1.生理性因素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若前一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欠佳,大脑和身体未得到充分休息,早上可能出现心慌。此时应先尝试平复情绪,找安静舒适环境稍作休息,一般经休息后心慌可缓解。比如学生因熬夜写作业,睡眠不足早上心慌,通过10-15分钟静坐休息,心慌多能减轻。 剧烈运动后晨起:若晨起前进行了较剧烈运动,身体机能还未完全恢复至平静状态,也会有心慌。这种情况可缓慢走动,让身体逐步适应,使心率慢慢回归正常。像爱好晨跑的人,晨跑后晨起心慌,慢走几分钟后通常能改善。 2.病理性因素 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疾病,如早搏等,会导致晨起心慌。若是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出现晨起心慌,应尽量保持冷静,避免紧张加重症状,有条件可测量心率、血压等初步判断情况。例如有冠心病病史者晨起心慌,需先稳定情绪,等待进一步就医评估。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可能晨起心慌。这类患者要尽量避免刺激,平和心态,及时关注自身情况变化。比如确诊甲亢患者晨起心慌,要注意减少活动,平稳情绪。 低血糖:空腹晨起可能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若是怀疑低血糖,可少量进食含糖食物,如吃块糖果等,快速缓解。比如糖尿病患者晨起未及时进食,可能因低血糖心慌,吃块糖后能改善。 二、进一步处理及就医建议 1.持续不缓解情况:若经过休息等初步处理后心慌仍持续不缓解,不管有无基础疾病,都应引起重视。比如心慌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需考虑尽快就医。 2.不同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儿童晨起心慌需格外关注,排除是否因玩耍过度疲劳等,同时要检查是否有先天心脏问题等,家长要观察儿童精神状态等,必要时送医。如儿童晨起后持续心慌,精神不佳,要及时到儿科就诊。 老年人:老年人晨起心慌更要警惕,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发作前兆,要缓慢坐下或躺下,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尽快联系家属送医或拨打急救电话。比如老年人心慌且有高血压病史,要防止意外发生。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有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者晨起心慌,糖尿病患者要考虑血糖波动、药物影响等,心脏病患者要考虑病情变化,都应谨慎对待,及时评估自身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医疗措施。

    2025-09-30 11:31:30
  • 心率低吃什么食物

    不同食物富含对心脏有益的营养成分,如香蕉等富含钾元素、坚果等富含镁元素、全谷物等富含维生素B族、鱼类等富含蛋白质,不同人群食用时需注意相应事项,像儿童、特殊病史人群等食用时各有需留意之处。 一、富含钾元素的食物 钾元素对维持心脏正常节律有重要作用,当人体钾摄入不足时可能影响心率。香蕉是钾的良好来源,每100克香蕉约含256毫克钾,适量食用香蕉有助于补充钾,维持心肌正常功能。菠菜也是含钾较高的蔬菜,每100克菠菜约含311毫克钾,菠菜可以清炒、煮汤等多种方式食用,为身体补充钾元素,对心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于儿童来说,适量食用香蕉等含钾食物需注意避免窒息风险,要切成合适大小;对于有肾脏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钾的摄入量,因为肾脏疾病患者可能存在钾代谢异常问题。 二、富含镁元素的食物 镁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反应,对心脏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可维持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坚果类食物是镁的优质来源,像杏仁,每100克杏仁约含27mg镁,每天吃适量杏仁可以补充镁元素。深绿色蔬菜中的芥菜,每100克芥菜约含246mg镁,也是补充镁的不错选择。孕妇等特殊人群食用坚果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导致体重过度增加等问题;有甲状腺疾病等病史的人群,食用含镁食物时也需要考虑自身病情对镁代谢的影响,必要时咨询医生。 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 维生素B族中的一些成员对心脏健康有益,例如维生素B1、B2、B6等参与能量代谢等过程,维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全谷物食物是维生素B族的良好来源,像燕麦,燕麦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每天可以将燕麦煮成粥食用。瘦肉也是维生素B族的来源之一,例如猪肉,适量食用瘦肉能补充维生素B族。儿童食用全谷物时要注意咀嚼充分,避免发生呛噎;老年人如果有牙齿咀嚼困难等问题,可以将燕麦加工成更易食用的糊状;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在选择全谷物和瘦肉时要考虑食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遵循糖尿病饮食等相关饮食原则。 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对心脏健康也有一定好处。鱼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比如三文鱼,每100克三文鱼约含20克左右蛋白质,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有益。鸡蛋也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一个鸡蛋约含6-7克蛋白质,可以水煮、蒸蛋等多种方式食用。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添加辅食时引入鱼类等蛋白质食物要遵循辅食添加的原则,逐渐引入并观察是否有过敏等反应;对于有肾脏疾病等病史的人群,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2025-09-30 11:31:09
  • 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哪些症状

    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全身感染症状,包括发热(多数持续,37.5℃-39℃,部分更高,约80%-85%患者有,老年可能不典型)、寒战、乏力、盗汗等;有心脏相关症状,如几乎所有患者有心脏杂音(老年可能不典型)、病情进展可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有周围体征,如瘀点、指(趾)甲下线状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有栓塞表现,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致全身不同部位栓塞(老年栓塞后症状可能不典型)。 患者还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盗汗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由于感染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所以患者会感到乏力;病原体释放的毒素等物质可引起寒战,而盗汗则是因为发热后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这些都是全身感染的常见表现。 心脏相关症状 心脏杂音: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心脏杂音,这是由于感染导致心内膜受损,形成赘生物,引起瓣膜反流等情况,从而产生异常杂音。原本正常的心脏瓣膜在赘生物的影响下,关闭或开放不充分,血液流动产生湍流,进而出现杂音。不过,老年患者的心脏杂音可能因基础心脏疾病等因素而表现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心力衰竭:随着病情进展,感染可能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例如,左心衰竭时患者会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右心衰竭时则会出现体循环淤血,表现为下肢水肿、肝大等。这是因为心内膜的赘生物可能导致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长期感染还可能引起心肌受损,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为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呈鲜红色,多见于锁骨以上皮肤、口腔黏膜及睑结膜等处。这是由于微血管炎或微栓塞引起的。 指(趾)甲下线状出血:表现为指(趾)甲下出现纵行的条纹状出血,通常与微血管受损有关。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痛性结节,多见于急性患者,是免疫复合物在指(趾)垫处沉积引起的。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手掌和足底,呈无痛性出血红斑,与微栓塞有关。 栓塞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赘生物脱落形成栓子,可导致全身不同部位的栓塞。例如,脑栓塞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肺栓塞则会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栓塞后可能症状不典型,需要仔细排查。比如脑栓塞,老年患者可能原本就有脑血管基础疾病,栓塞后症状可能被基础疾病掩盖,更容易延误诊断,所以对于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要警惕栓塞相关表现,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栓塞情况。

    2025-09-30 11:29:50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原因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有一定倾向,家族史影响儿童患病风险;环境因素中母体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高原环境等会增加风险;其他因素如早产、母亲糖尿病也会使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风险升高。 环境因素 母体因素: 孕期感染: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脏的发育。例如,孕妇在怀孕前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显著升高,因为风疹病毒会干扰心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化、增殖和组织器官的形成。不同年龄的孕妇感染风险可能不同,一般来说,育龄妇女在孕前接种风疹疫苗可有效预防孕期风疹病毒感染,降低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母亲在孕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等)、农药等有害物质,也会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会损伤胎儿的细胞遗传物质,影响心脏发育相关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某些药物会干扰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信号通路,导致心脏结构异常。孕期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也属于接触有害物质范畴,吸烟孕妇所生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比不吸烟孕妇高,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酗酒孕妇的胎儿可能出现胎儿酒精综合征,其中心脏畸形是常见表现之一。 其他环境因素: 高原环境:生活在高原地区的孕妇所生儿童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这与高原地区氧气含量相对较低有关,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可能因缺氧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不同海拔高度对胎儿心脏发育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海拔升高,影响逐渐增大,但具体的机制还与高原地区的整体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包括气压、温度等多种因素对胎儿发育的协同影响。 其他因素 早产: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心脏的发育可能不完全,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高于足月儿。早产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在出生后需要一定时间来完善,在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心脏畸形等问题。不同孕周的早产儿风险不同,孕周越小,风险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 糖尿病:母亲患有糖尿病,尤其是未控制好血糖的孕期糖尿病母亲,其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增加。高血糖环境会影响胎儿的代谢和生长发育,干扰心脏发育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心肌细胞增殖等重要环节,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糖尿病母亲所生儿童患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等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升高,且血糖控制情况与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风险密切相关,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

    2025-09-30 11:27: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