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心肌炎的治疗方案

    心肌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是充分休息;药物治疗有营养心肌、抗病毒、抗心衰、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免疫调节治疗对重症等可能用免疫调节药但要慎选;特殊人群中儿童要谨慎选药并心理护理,老年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耐受性,妊娠期要权衡母亲胎儿选药甚至可能终止妊娠保障母亲生命。 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药物:常用的有辅酶Q10等,辅酶Q10参与体内能量代谢及抗氧化过程,可改善心肌代谢,有助于心肌细胞的修复。有研究表明,辅酶Q10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肌炎患者的心肌功能,减轻相关症状。 抗病毒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如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早期可根据病毒类型选用相应抗病毒药物。例如,对于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可考虑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抗心力衰竭药物:当心肌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会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药物。利尿剂可减轻心脏负荷,ACEI能改善心室重构,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肌重构并降低心肌耗氧量,但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尤其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心肌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出现室性早搏可选用美西律等,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用维拉帕米等,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谨慎,因为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能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需权衡利弊。 免疫调节治疗 对于一些重症心肌炎或自身免疫性因素参与的心肌炎患者,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药物。例如,糖皮质激素在部分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争议,但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能会考虑使用。然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其有较多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等,尤其要注意儿童使用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心肌炎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儿童的心理护理也很重要,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治疗。 老年患者:老年心肌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降糖药和治疗心肌炎药物时的相互影响。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的变化等。 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心肌炎患者的治疗需特别谨慎,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在选择药物时要权衡母亲病情和胎儿安全,必要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来保障母亲生命安全,但这是非常谨慎的决策,需多学科会诊后决定。

    2025-10-15 15:09:06
  • 房颤的并发症

    房颤与脑卒中、心力衰竭、肾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相关,与脑卒中方面,房颤是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影响其风险;与心力衰竭方面,两者相互影响,老年女性等更常见,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影响;与肾损伤方面,房颤致心输出量减少等可致肾损伤,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影响风险;与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房颤可致相关脑损伤影响认知,老年人群等更易出现,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人群发生房颤后脑卒中的风险更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房颤相关血栓形成及脱落引发脑卒中的几率增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房颤病情,进而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房颤患者,本身血管状态不佳,合并房颤时更易引发脑卒中。 心力衰竭 相关情况:房颤可导致心力衰竭,两者相互影响。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充盈及心输出量减少,长期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又会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形成恶性循环。约1/3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房颤,房颤患者中约20%-30%会发展为心力衰竭。 年龄性别: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中更为常见,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增加相关风险。 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如过度劳累、摄入过多钠盐等会加重心力衰竭,同时也不利于房颤的控制,从而进一步影响病情。 病史影响:有心肌梗死病史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房颤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 肾损伤 相关情况:房颤可能导致肾损伤,主要是由于房颤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长期可影响肾功能。另外,房颤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也可能累及肾脏血管,导致肾组织缺血损伤。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的风险较非房颤人群升高。 年龄因素:老年人肾脏本身功能逐渐减退,房颤对其肾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出现肾损伤相关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在房颤存在的情况下,更易引发肾损伤。 病史影响:有慢性肾病基础病史的房颤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情况:房颤与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房颤导致的脑灌注不足、微血栓形成等可引起脑白质病变、海马损伤等,进而影响认知功能,增加痴呆等认知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房颤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比非房颤人群高1.5倍-2倍。 年龄性别:老年人群中房颤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更为常见,女性在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风险特点。 生活方式:缺乏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在房颤影响认知功能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病史影响:有脑血管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房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更高。

    2025-10-15 15:08:47
  • 高血压可以吃五味子吗

    目前无足够科学证据表明五味子可直接治疗高血压,但其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初步影响,高血压患者食用五味子需注意与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不同人群差异,同时强调高血压非药物干预很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戒烟限酒等基础且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五味子对高血压的可能影响 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表明五味子可以直接治疗高血压。五味子是一种中药材,其主要成分包括木脂素类、多糖类等。有一些初步研究显示五味子可能具有一定的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比如在一些动物实验中发现五味子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些研究还处于较初步阶段,不能直接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 (一)从药理角度的初步探索 一些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五味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有一定影响,可能会影响血管的张力等,但这些都需要更多更深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对高血压患者的具体作用。 二、高血压患者食用五味子的注意事项 (一)与高血压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 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而五味子有可能与一些降压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目前虽不明确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但从药物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来看,中药材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代谢途径或药效学上的相互干扰。所以高血压患者如果想要食用五味子,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需要评估五味子与患者正在服用的降压药物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不良相互作用风险。 (二)不同人群的差异 1.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通常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而五味子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食用五味子时更要谨慎,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年轻高血压患者:年轻高血压患者如果考虑食用五味子,也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年轻患者的病情特点和用药情况等与老年患者可能不同,需要综合评估食用五味子对其血压控制和整体健康的影响。 3.有其他基础病史的高血压患者: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还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等,食用五味子时更要谨慎。因为五味子中可能含有一定的糖分等成分,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需要考虑其对血糖的影响,可能会干扰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三、高血压的非药物干预建议 对于高血压患者,首先强调非药物干预的重要性。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的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一般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戒烟限酒等。这些非药物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血压往往是基础且重要的,在考虑是否食用五味子等中药材时,不能忽视这些已被科学验证的非药物干预方法的作用。

    2025-10-15 15:08:17
  • 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是什么

    心包积液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最敏感特异方法,X线对少量积液价值有限,CT和MRI可进一步明确);治疗包括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如结核性需抗结核等,自身免疫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需相应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致心脏压塞需心包穿刺引流,炎症性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心包积液的诊断 1.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例如,急性心包积液时,青壮年可能因心包积液量增加较快,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为明显;而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不典型。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可呈端坐呼吸等。 体征方面,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等,但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而遥远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心包腔内的无回声区,能明确积液的量以及分布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超声表现基本一致,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时需注意轻柔。它可以准确测量心包积液的量,一般认为心包积液量少于50ml时,超声可能难以发现,而随着积液量增加,可更清晰显示。 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尤其是急性心包积液时较典型。但对于少量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有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X线表现基本类似,但儿童由于胸廓等特点,可能心影改变的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 CT和MRI检查:对于心包积液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心包积液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包增厚等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病情的患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二、心包积液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心包积液,如结核性心包炎等,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等针对感染的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时需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儿童使用抗结核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如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心包积液,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需要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心包穿刺引流:对于大量心包积液引起心脏压塞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这是缓解心脏压塞症状的重要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心包穿刺时,操作的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进行心包穿刺时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密切观察。通过心包穿刺可以抽出积液,减轻对心脏的压迫。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炎症性的心包积液,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药物,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等,用药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2025-10-15 15:07:59
  • 心脏不舒服如何缓解

    当出现心脏不舒服时,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找安静舒适处休息;接着尝试深呼吸来放松身体调节心脏;若不适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要立即就医;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诱发因素,如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合理饮食等,不同人群在各环节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放松 当出现心脏不舒服时,首先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运动或繁重体力劳动,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这是因为身体在活动时心脏负担加重,休息能减少心脏的工作量,从而缓解不适。例如,进行剧烈跑步后出现心脏不舒服,停下休息几分钟通常能有所改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休息的环境要求类似,都应选择安静、空气流通的地方。儿童若出现心脏不舒服,要让其在相对安静的空间平卧或静坐,避免嘈杂环境刺激加重不适;老年人心脏不舒服时,同样需找安静处休息,且要注意周围环境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 二、调整呼吸 尝试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帮助放松身体,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从而减轻心脏的压力。有研究表明,规律的深呼吸能使心率趋于平稳,改善心脏的血氧供应。年轻人进行深呼吸时相对较易调整呼吸节奏,而老年人可能需要家人在旁协助引导其进行平稳的深呼吸,以达到更好的缓解效果。儿童出现心脏不舒服时,家长可轻柔地引导其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但要注意儿童的配合程度和呼吸节奏的适度。 三、就医评估与处理 如果心脏不舒服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就诊。因为这可能是严重心脏疾病的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人群在就医过程中需注意不同事项,例如儿童出现心脏不舒服且情况较严重时,家长要清晰准确地向医护人员描述儿童发病前后的具体表现、持续时间等情况;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告知医护人员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医生通常会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对于心肌梗死可能需要进行溶栓、介入等治疗。 四、避免诱发因素 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一些可能诱发心脏不舒服的因素。比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心脏的良好调节,长期熬夜会打乱心脏的节律,增加心脏负担;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功能;合理饮食,避免过饱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这些都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引发不适。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更要严格遵循避免诱发因素的要求,以降低心脏不舒服发作的频率。年轻人群若本身无基础心脏疾病,但生活不规律等也可能偶尔出现心脏不舒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心脏不适相关情况,要注意自身情绪和身体状况的调节。

    2025-10-15 15:07: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