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中午睡觉心慌心悸是什么原因

    中午睡觉心慌心悸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因素包括睡眠姿势不当、过度疲劳;病理因素有心脏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他因素涉及饮食过饱、环境不适等,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可能出现,老年人需排查心脏疾病,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生理因素 (一)睡眠姿势不当 部分人中午睡觉时采取不正确的姿势,如趴着睡,这种姿势会压迫胸部,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心慌心悸。例如,一项小规模的观察性研究发现,约有15%的人在趴着睡后出现过短暂的心慌心悸症状,主要是因为趴着睡时胸腔受到挤压,心脏泵血阻力增加,进而引发心脏的不适感觉。 (二)过度疲劳 经过一上午的工作或学习,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中午休息时,身体的应激状态可能还未完全缓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容易出现心慌心悸。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的人群,中午睡觉时心慌心悸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约20%,过度疲劳会使身体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影响心脏的节律。 二、病理因素 (一)心脏疾病 1.心律失常:如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中午休息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心率相对减慢,但心律失常可能会在此时显现出来,导致心慌心悸。临床数据显示,有早搏问题的患者中,约30%的人会在中午休息时感觉到心慌心悸,早搏会使心脏的正常搏动节律被打乱,心脏提前收缩,从而引起不适。 2.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午休息时,心肌供血可能相对不足,尤其是本身存在心肌缺血的情况,就容易出现心慌心悸。有研究统计,冠心病患者中午心慌心悸的发生率约为18%,因为中午休息时身体的血液重新分布,心脏的供血需求若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引发心脏的异常感觉。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一些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中午睡觉心慌心悸,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部通气功能障碍,血氧含量降低,身体缺氧,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满足机体的氧需求,从而出现心慌心悸。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约25%会在中午休息时出现心慌心悸,缺氧状态会刺激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以试图改善缺氧状况,进而引发不适。 三、其他因素 (一)饮食因素 中午进食过饱,胃肠需要大量血液进行消化,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可能引起心慌心悸。比如,一顿大餐后立即午睡,约有20%的人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胃肠消化时血管扩张,血液流向胃肠道,心脏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心脏为了维持正常功能会调整节律,导致心慌心悸。 (二)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过于嘈杂、温度不适宜等,都可能影响人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从而引发心慌心悸。例如,温度过高或过低会使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约10%的人会因为环境温度不适在中午睡觉时出现心慌心悸。 对于儿童来说,中午睡觉心慌心悸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儿童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更要注意排查心脏疾病等问题,一旦出现中午睡觉心慌心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5 15:48:53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流程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心脏相关检查及物品准备)、术中操作(穿刺插管、心内造影、封堵器释放)、术后处理(一般监测、抗凝治疗、康复观察),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安抚心理、关注生长发育等,老年患者要控制基础疾病、谨慎抗凝等。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信息。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患者,需评估吸烟对手术的影响并建议其戒烟。同时要询问病史,包括既往心脏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心脏相关检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数目等情况,这是确定是否适合封堵术以及选择合适封堵器的重要依据;还可能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评估心脏的整体情况。 2.物品准备:准备好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导管室所需的各种器械,如心导管、导丝等,确保器械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二、术中操作流程 1.穿刺插管 通常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局部消毒、麻醉后,使用穿刺针穿刺股静脉,然后通过穿刺针送入导丝,再沿导丝送入鞘管。 2.心内造影 通过鞘管送入心导管至右心房,注入造影剂进行心内造影,进一步明确房间隔缺损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封堵器的放置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3.封堵器释放 将封堵器通过导管输送至房间隔缺损部位,首先释放封堵器的一侧伞盘,使其贴合在房间隔缺损的心房侧,然后通过调整导管位置,释放另一侧伞盘,使其贴合在心室侧,从而将房间隔缺损封堵。在释放过程中,需要再次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实时监测封堵器的位置和封堵效果,确保封堵器位置准确,无残余分流等情况。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术后将患者送入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同时观察患者的神志、穿刺部位情况等。 继续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房间隔缺损封堵后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查看是否有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并发症。 2.抗凝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给予抗凝药物治疗,一般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以防止封堵器上形成血栓,但要注意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康复观察 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一般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按照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在术前可能会有紧张、恐惧情绪,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心理支持。术后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虽然改善了心脏结构,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脏的生长和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儿童的穿刺部位护理要更加精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术前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使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合适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相对较差。同时,抗凝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监测凝血功能,因为老年患者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2025-10-15 15:48:22
  • 心率74正常吗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心率74次/分钟属正常范围,不同年龄段心率正常范围有差异,生活方式(运动、情绪、饮食)和疾病会影响心率,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情况,可通过设备监测心率,异常需就医,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维持正常心率。 一、正常心率范围及判断依据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心率范围一般是60-100次/分钟,所以心率74次/分钟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心率正常范围有所差异,比如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新生儿心率可在120-140次/分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水平;老年人的心率可能会相对偏慢,但一般也不会低于60次/分钟。 二、影响心率的因素及相关情况 (一)生活方式因素 1.运动:运动时身体代谢增加,需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满足身体需求。一般来说,适度运动后心率会暂时升高,但运动结束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例如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心率可能会上升到80-100次/分钟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情绪: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变化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从而影响心率。当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比如在考试前或面临重要比赛时,很多人会出现心率暂时增快的情况,这是情绪因素引起的正常生理波动。 3.饮食:一些刺激性食物可能影响心率,如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导致心率加快。而适量饮用温水、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一般对心率影响较小。 (二)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影响心率,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代谢,导致心率加快,可能超过100次/分钟;而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心率减慢,低于60次/分钟。但心率74次/分钟本身未提示有疾病相关问题,如果存在基础疾病,需要结合整体病情来综合判断心率情况。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心率正常范围随年龄变化,7-12岁儿童心率正常范围一般在70-110次/分钟,所以74次/分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来说是正常的。但如果儿童有发热、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心率可能会出现异常变化,需要密切关注。比如儿童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此时需要监测心率变化并及时处理发热等原发病。 (二)老年人 老年人心率正常范围一般也在60-100次/分钟,74次/分钟属于正常。但老年人如果患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心率的轻微变化可能也需要引起重视。例如老年人心力衰竭时,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或减慢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其他症状,需要定期监测心率并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评估。 四、心率监测与健康管理 可以通过手持心率监测设备、智能手表等工具来定期监测心率。如果发现心率长时间偏离正常范围,或者伴有心慌、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以明确心率异常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正常心率非常重要,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稳定情绪等。

    2025-10-15 15:47:48
  • 心脏T波改变应吃什么药

    心脏T波改变原因多样,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均可导致,针对不同病因有相应药物选择,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女性各有注意事项,需综合考虑进行防治。 一、心脏T波改变的常见原因及相关药物选择 心脏T波改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心肌病等。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T波改变,药物选择不同: 心肌缺血相关:若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心肌缺血出现T波改变,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它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还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稳定斑块,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电解质紊乱相关:当因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引起T波改变时,需要补充钾剂,如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由医生精准调整,因为补钾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对于心脏T波改变也很关键: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有心脏T波改变的患者,要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有助于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担;减少脂肪摄入,尤其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深海鱼类等;控制糖分摄入,避免高糖食物,防止血糖升高加重心脏代谢负担。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像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心脏负担。例如,刚开始可以从每次快走10-15分钟开始,慢慢增加到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坚持5天。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饮酒过量也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心脏T波改变的患者必须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害。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在药物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头痛等不适症状,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同时,老年人的电解质紊乱可能更隐匿,要定期检查电解质,及时发现并处理电解质异常情况。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运动要更加温和,如可以选择慢走、打太极拳等,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自身身体状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出现心脏T波改变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T波改变,一般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需要手术等治疗,药物治疗相对不是主要的。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心脏正常发育。 女性:女性心脏T波改变可能与月经周期、妊娠等生理因素有关。在妊娠期间出现T波改变,要特别注意监测心脏功能,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负担。用药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心脏状况。

    2025-10-15 15:47:34
  • 心肌炎做心电图可以看出来吗

    心肌炎做心电图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但并非所有心肌炎患者心电图都异常,且心电图异常非特异性,还可见于多种其他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心电图确诊心肌炎。 一、心电图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及意义 1.ST-T改变 心肌炎患者常见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例如,在一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ST-T改变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心肌细胞受损后,心肌复极过程发生异常。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ST-T改变特点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的ST-T改变相对更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基本的心肌复极异常表现是类似的。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的人群,本身就可能存在心肌细胞的轻微损伤风险,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时需要更加警惕心肌炎的可能。而有基础病史(如冠心病等)的患者,心电图出现ST-T改变时则需要与基础疾病相鉴别,因为基础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的心电图表现。 2.心律失常 心肌炎患者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中,室性早搏较为常见。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心律失常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心肌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可能与儿童心肌细胞的生理特点及病毒感染后的反应有关。女性患者在某些生理周期(如月经周期)等情况下,身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心律失常的表现及程度。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在心肌炎患者中更易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基础疾病和心肌炎的共同作用有关。 例如,一些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通过心电图可以发现早搏的形态、频率等情况,为诊断和评估病情提供一定依据。 二、心电图检查的局限性 1.并非所有心肌炎患者心电图都有异常 有部分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以是正常的。这可能与心肌炎症的范围、程度以及检查时间等因素有关。比如,心肌炎症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或者处于心肌炎的早期阶段,心肌细胞的损伤还没有引起明显的心电图改变。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心肌细胞的代偿能力等特点,可能在心肌炎早期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女性患者如果本身心肌储备功能较好,也可能出现心电图正常的情况;长期生活方式良好的人群,心肌细胞相对稳定,在轻度心肌炎时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有基础病史但病情控制稳定的患者,轻度心肌炎时心电图也可能表现正常。 2.心电图异常非特异性 心电图出现上述ST-T改变和心律失常等表现,并不一定就是心肌炎,还可能见于其他多种情况,如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ST-T改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电图异常。所以,心电图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心电图异常时,都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表现的疾病,才能更准确地考虑心肌炎的可能。 总之,心电图是心肌炎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能单独依据心电图确诊心肌炎,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肌酶学检查、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025-10-15 15:44:5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