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高血压的人吃什么食物有好处

    富含钾、钙、膳食纤维的食物对高血压患者有益,如香蕉等富钾食物助降血压,牛奶等富钙食物调节血压,燕麦等富膳食纤维食物利于控重降压,芹菜等富纤维食物有降压作用,不同特征高血压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这类食物。 一、富含钾的食物 1.香蕉:每100克香蕉中约含钾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帮助降低血压。研究表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来改善血管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有益。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高血压患者,每日适量食用香蕉(1-2根)能补充钾元素。例如,年轻的高血压男性或女性,在日常饮食中添加香蕉作为水果摄入,可辅助血压控制;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也可将香蕉作为健康零食,但需注意如果合并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要根据血糖情况适量调整。 2.土豆:每100克土豆含钾约342毫克。土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高血压患者经常食用土豆可以获取充足的钾。其烹饪方式也需注意,建议选择清蒸等健康的烹饪方法,避免油炸等导致油脂摄入过多的方式。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高血压患者,如久坐的办公室高血压人群,可在主食中用部分土豆代替精米白面,增加钾的摄入;而对于喜欢运动的高血压人群,食用土豆后能更好地补充因运动流失的钾,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富含钙的食物 1.牛奶:每100毫升牛奶约含钙104毫克。钙对血压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钙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而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适合饮用牛奶,儿童高血压患者适量饮用牛奶可以促进骨骼发育,同时对血压有潜在的调节作用;成年高血压患者每日饮用300-500毫升牛奶,能补充钙元素;老年高血压患者饮用牛奶可以维持骨骼健康,其中的钙也有助于血压稳定。但如果是对乳糖不耐受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低乳糖牛奶或酸奶等替代品。 2.豆制品:例如豆腐,每100克北豆腐约含钙138毫克。豆制品是植物性钙的良好来源,高血压患者经常食用豆制品对身体有益。对于女性高血压患者,豆制品中的异黄酮等成分可能还有额外的健康益处;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高血压患者,如素食的高血压人群,豆制品是重要的钙来源;而对于有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豆制品的摄入量,因为过多的植物蛋白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燕麦:燕麦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而体重过重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将燕麦纳入饮食。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在早餐时吃一碗燕麦粥,开始一天的健康饮食;老年高血压患者食用燕麦时要注意煮软煮烂,便于消化吸收。对于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选择燕麦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压。 2.芹菜:芹菜中含有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芹菜素等成分。每100克芹菜约含膳食纤维1.2克。芹菜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高血压患者可以将芹菜凉拌、清炒等食用。对于不同性别高血压患者,女性患者可能更注重芹菜的口感和美容养颜等额外益处(虽然科学上芹菜素对美容的直接作用证据有限,但从整体健康角度有益);男性高血压患者食用芹菜也能获取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于生活方式久坐的高血压患者,多吃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间接对血压控制有帮助。

    2025-10-09 13:54:26
  • 心电图q波异常能恢复吗

    心电图q波异常能否恢复需分情况,生理性q波异常一般不恢复且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q波异常中,心肌梗死导致的q波异常,及时再灌注治疗部分可能不进展或改善但难完全恢复,老年患者恢复难,生活方式干预起辅助作用,既往有心梗再发缺血事件者难恢复;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q波异常一般难恢复,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对其恢复有影响,总之病理性多数难恢复,生理性无需特殊处理,发现q波异常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措施。 情况说明:部分正常人可能存在生理性q波异常,一般不会恢复,但也无需特殊处理。比如一些体型瘦长的人,可能会有较小的q波,这是正常的生理结构差异导致,其心电图其他指标通常无异常改变,也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中生理性q波异常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主要与个体自身的解剖结构特点相关,并非由疾病因素引起,所以不存在因年龄、性别等导致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恢复情况的特殊关联,主要是本身就是正常变异。 病理性q波异常 心肌梗死导致的q波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若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如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部分患者的q波可能不再进展或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很难完全恢复至正常。例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进行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心肌缺血情况改善,q波的演变可能会朝着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如果心肌梗死范围较大,往往会遗留永久性的q波异常。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出现q波异常的恢复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老年人的心肌储备功能较差,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而年轻患者在及时有效的治疗下,心肌修复的可能性相对稍大一些,但也很难完全恢复正常的q波形态。 生活方式影响:发病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心肌的恢复和病情的稳定。但对于已经形成的病理性q波异常,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改变q波异常的基本状态。 病史影响: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且再次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的患者,q波异常更难恢复,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 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q波异常: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引起的q波异常,一般也难以恢复。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的病理改变,往往会伴随q波异常,这种q波异常是疾病本身病理状态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q波可能会有相应的变化,但很难恢复至正常。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的心肌病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和q波异常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心肌病患者,病情可能进展相对较快,q波异常的变化也可能更为明显且难以恢复;而中老年发病的患者,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一些,但q波异常同样较难恢复。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心肌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延缓q波异常的进一步变化,但无法使已经存在的q波异常恢复正常。 病史影响:有心肌病基础病史且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如心力衰竭等,q波异常恢复的可能性更低,病情也更复杂。 总之,心电图q波异常能否恢复取决于其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病理性的q波异常多数难以恢复,生理性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一旦发现心电图q波异常,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措施。

    2025-10-09 13:54:00
  • 心电图q波增深怎么回事

    心电图q波增深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如部分正常人的正常变异;病理性因素包括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其他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心包炎)等,发现q波增深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全面评估,特殊人群评估和处理需谨慎。 一、生理性因素 (一)正常变异 部分正常人可能存在心电图q波增深情况,这可能与个体心脏的解剖结构等生理性因素有关,比如某些人群因心脏电活动传导等生理性差异,可出现q波轻度增深,但一般不伴有其他异常的临床症状,也不提示有心脏疾病。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肌梗死 1.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电活动异常,可导致q波增深。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可能首先表现为ST段抬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q波增深等改变。例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相应心肌区域缺血、坏死,心肌除极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波增深。 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导致q波增深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更常见,而年轻人若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出现q波增深。 2.陈旧性心肌梗死 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坏死的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也会表现为q波增深。对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q波增深提示心肌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需要长期关注心脏功能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后续的心脏康复等方面需要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二)心肌病 1.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心肌除极向量发生改变,可出现q波增深。比如室间隔肥厚明显时,心电图上可表现为Ⅰ、aVL、V4-V6导联等出现q波增深。不同年龄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其病情进展和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及青少年患肥厚型心肌病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可能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2.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肌电活动异常,也可能出现q波增深。在疾病不同阶段,q波增深的表现可能不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和病情观察上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三)其他心脏疾病 1.左心室肥大 长期高血压等导致左心室肥大时,心肌除极的电压等发生改变,可出现q波增深。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左心室逐渐肥大,心电图上可出现相应导联的q波增深。不同性别患者,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病情进展可能有差异,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左心室肥大及q波增深的情况。 2.心包炎 某些类型的心包炎,如急性心包炎,严重时也可能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q波增深。但相对心肌梗死、心肌病等情况,心包炎导致q波增深的情况相对少见,不过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当发现心电图q波增深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患者有胸痛、胸闷等疑似心肌梗死的症状,应及时进行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监测病情变化。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评估和处理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基础健康状况。

    2025-10-09 13:49:43
  • 心慌心跳快什么原因

    心跳快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有运动、情绪、饮酒喝咖啡浓茶等,病理性涉及心血管、内分泌、其他系统疾病,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心跳快各有特点及需注意的情况。 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中的乙醇、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作用,会影响心脏的节律和跳动频率,导致心跳加快。一般来说,过量饮用含这些成分的饮品后,短时间内心跳会增快,比如一次性大量饮用浓咖啡后,可能会出现心慌心跳快的情况。 病理性原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窦性心动过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发热、贫血、甲亢等;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突然发作,心率可达到150-250次/分钟;心房颤动则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会感觉心慌、心跳不规则等。例如,一位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时,会明显感到心慌心跳快。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供血需求可能会反射性地加快跳动。典型症状是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出现心前区疼痛,同时伴有心慌心跳快,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但如果病情严重,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心跳快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或加重。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心跳加快,患者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烦躁等症状。例如,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往往心率增快,可达到100-120次/分钟以上,且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也比正常人快。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引起心跳加快,同时还可能伴有出汗、饥饿感、手抖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比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食,出现低血糖反应时会心慌心跳快。 其他系统疾病 发热:各种感染引起的发热,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这是因为体温升高时代谢率加快,心脏需要更快地跳动来满足机体的需求,例如肺炎患者发热时,往往会出现心跳快的现象。 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会通过加快跳动来提高供血量,从而出现心慌心跳快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心跳快可能与发热、玩耍过度兴奋等有关,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导致。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心脏负担加重,会出现心跳快的情况,而且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家长需密切观察其是否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紫等伴随症状。 孕妇:孕期身体负担加重,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也随之加重,可能会出现心跳快的情况,一般属于生理性的,但如果同时伴有胸闷、头晕等不适,需警惕妊娠期心脏病等问题。此外,孕期激素变化等也可能影响心率,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慌心跳快要特别警惕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脏功能可能不如年轻人,一些轻微的心脏病变就可能导致明显的心跳快症状。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情况复杂,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心率的影响。

    2025-10-09 13:47:38
  • 80岁老年人血压正常范围

    80岁老年人血压正常范围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其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致血压有特点,生活方式中饮食要限钠增钾钙,运动要适度,合并疾病时血压管理不同,用药需谨慎且要定期监测血压。 一、80岁老年人血压正常范围界定 对于80岁老年人来说,血压正常范围一般参照成年人的标准,但也有其特点需要关注。正常血压的收缩压(高压)应小于120mmHg,舒张压(低压)应小于80mmHg。而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 二、与年龄相关的血压特点及影响 1.动脉粥样硬化影响:80岁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动脉粥样硬化会使动脉壁弹性下降,导致收缩压容易升高,而舒张压可能相对稳定或有下降趋势。例如,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顺应性降低,心脏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更容易升高。 2.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变化: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这使得血压更容易受到体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从卧位变为立位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情况,表现为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也与血压的正常调节机制受损有关。 三、生活方式对80岁老年人血压的影响及建议 1.饮食方面 钠盐摄入:80岁老年人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少于6g。因为高钠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有研究表明,减少钠盐摄入可使一部分老年人的血压有所下降。 钾、钙等摄入:应增加钾、钙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钙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等机制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 2.运动方面 适度运动:80岁老年人可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等。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增强心肺功能,对血压的控制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也不宜过长,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对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四、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合并疾病时的血压管理:如果80岁老年人合并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血压控制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合并糖尿病时,血压一般应控制在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合并冠心病时,也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但要兼顾患者的耐受性,因为过低的血压可能会影响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2.用药注意事项:80岁老年人用药时需谨慎。一些降压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降压药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身体状况,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遵循小剂量起始等原则,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3.定期监测血压:80岁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建议至少每周测量1-2次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异常波动或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同时,家人也应关注老年人的血压情况,帮助其做好血压的监测和管理。

    2025-10-09 13:47: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