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莱姆心脏炎怎么检查

    莱姆心脏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和心脏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清学检查(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和血常规;心电图检查有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检查有伯氏疏螺旋体培养和核酸检测,各检查从不同方面辅助莱姆心脏炎的诊断,且不同年龄人群检查表现有差异需综合判断。 心脏体征:听诊心脏,可能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如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年龄患者心脏听诊表现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特点,儿童心脏结构和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心律失常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伯氏疏螺旋体抗体。若抗体阳性,提示可能有莱姆病感染,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人群抗体产生和检测结果可能受免疫系统发育等因素影响,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成熟,抗体检测结果解读需谨慎。 特异性抗体检测:如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可进一步明确是否为莱姆病感染相关的抗体,对莱姆心脏炎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异常,如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变化等,但血常规改变无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等。不同年龄患者正常心电图范围不同,儿童心电图在波形、间期等方面与成人有差异,如儿童PR间期相对较短等,心电图异常表现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是否与莱姆心脏炎相关。 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对于评估莱姆心脏炎患者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和发作规律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可发现心肌壁运动异常、心包积液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心脏超声表现不同,儿童心脏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手法和测量指标的准确性,超声心动图有助于了解莱姆心脏炎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程度。 病原学检查 伯氏疏螺旋体培养:从患者血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培养伯氏疏螺旋体,但培养难度较大,阳性率相对较低,对诊断莱姆心脏炎有确诊意义,但由于培养条件等限制,应用相对较少。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检测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核酸,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但需注意标本采集、检测过程中的污染等问题对结果的影响。

    2025-10-09 12:14:33
  • 低密度脂蛋白偏低,你的健康亮起红灯了吗

    低密度脂蛋白偏低可能由营养、疾病、药物因素导致,其偏低可影响细胞膜稳定性及免疫力,老年人需排查基础病、孕妇要关注胎儿发育、儿童要注意膳食营养,应对则需排查原因并针对性调整饮食、治疗原发病或调整用药方案。 一、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可能原因 1.营养因素:长期素食、营养不良等可致机体合成低密度脂蛋白的原料不足,如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少时,会影响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合成代谢。例如,长期严格素食者,因缺乏动物源性脂肪等营养成分,易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偏低。 2.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可影响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分解加速;肝脏疾病患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也可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偏低。 3.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影响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如某些降脂药物,在发挥降脂作用时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但具体需由医生评估用药情况。 二、低密度脂蛋白偏低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 1.细胞膜稳定性受影响:低密度脂蛋白是运输胆固醇的重要载体,过低时可能影响细胞膜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因为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等起关键作用。 2.免疫力可能受干扰:胆固醇参与免疫细胞相关膜结构的合成等,低密度脂蛋白偏低可能间接影响免疫细胞功能,使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但一般这种影响相对较复杂,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三、不同人群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情况及关注点 1.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若出现低密度脂蛋白偏低,需全面排查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如甲状腺疾病、肝脏疾病等,因老年人基础疾病风险相对较高,需及时明确原因以采取针对性措施。 2.孕妇:胆固醇对胎儿神经系统等发育至关重要,孕妇低密度脂蛋白偏低需关注胎儿发育情况,确保孕妇营养均衡,保证足够营养物质供给胎儿正常发育,必要时监测胎儿相关指标。 3.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密度脂蛋白偏低要考虑是否因营养不均衡导致,需注重合理膳食,保证摄入充足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以满足生长需求,同时排查是否存在影响代谢的疾病等。 四、应对措施 1.排查原因:通过详细问诊了解饮食、用药等情况,结合甲状腺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等相关实验室检查,精准找出低密度脂蛋白偏低的原因。 2.针对性调整:若是营养因素所致,调整饮食结构,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的食物,如适当增加瘦肉、蛋类、奶类等食物摄入;若是疾病因素引起,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若为药物因素导致,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09 12:13:52
  • 高血压会一直头晕吗

    高血压患者不一定一直头晕,头晕与血压升高程度、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压轻度升高时部分患者偶发头晕可缓解,血压急剧升高或长期控制不佳波动大时头晕明显且可能持续,个体差异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都会影响头晕的发生及持续情况。 血压升高程度与头晕的关系 当血压轻度升高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偶尔头晕,休息或经简单处理后可缓解。而当血压急剧升高,达到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水平时,头晕症状可能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还可能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例如,研究表明,收缩压短期内从正常范围急剧上升至180mmHg以上时,很多患者会出现明显且持续的头晕不适。 对于慢性长期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且波动较大,也可能经常出现头晕症状,但不是绝对的一直头晕,有些患者可能在血压波动的某些时间段出现头晕,而在血压相对平稳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个体差异对头晕表现的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神经调节功能减退等原因,对血压变化的感知和耐受能力不同。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头晕症状相对不典型,而有些老年患者对血压升高较为敏感,容易出现持续或反复的头晕。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可能经常因血压波动出现头晕不适。而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若血压升高程度相同,可能头晕症状的表现和持续时间与老年患者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年轻患者可能在血压得到控制后头晕较快缓解,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高血压患者头晕的持续情况影响相对较小,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血压波动更明显,从而影响头晕的发生及持续情况。例如,更年期女性高血压患者可能比同年龄段男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因血压波动导致的持续头晕现象。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病情,进而影响头晕的发生和持续。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高血压患者,其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更易波动,头晕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而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低盐饮食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相对较易控制,头晕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少和较短。 病史因素:如果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等,那么头晕的发生及持续情况会更复杂。例如,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狭窄、供血不足等原因,头晕可能更为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还可能伴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025-10-09 12:13:24
  • 心电图导联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导联是人体体表放置电极与心电图机连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线路方式,分肢体导联(反映额面电活动)和胸导联(反映横面电活动),有协助诊断心脏疾病、定位病变部位作用,儿童、老年人、肥胖人群做心电图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的心电图导联分类 肢体导联: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标准肢体导联Ⅰ是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Ⅱ是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Ⅲ是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是右上肢接正极,左、右上肢电极相连后接负极;aVL是左上肢接正极,左、右上肢电极相连后接负极;aVF是左下肢接正极,左、右上肢电极相连后接负极。肢体导联主要反映心脏额面的电活动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V6。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V3在V2与V4连线的中点;V4在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交点;V5在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6在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胸导联主要反映心脏横面的电活动情况。 心电图导联的作用 协助诊断心脏疾病:不同导联记录到的心电图波形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相应导联会出现特征性的ST段抬高、T波倒置或病理性Q波等改变;心律失常时,通过不同导联可以观察到异常的心律表现,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的心电图特征。 定位心脏病变部位:根据不同导联出现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可以大致定位心脏病变的部位。比如,V1-V3导联出现异常,往往提示前间壁心肌梗死;V5、V6导联异常可能提示前侧壁心肌梗死等。 特殊人群的心电图导联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心电图导联放置与成人有一定差异,由于儿童胸部较小,胸导联电极的位置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型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电极与皮肤良好接触,以保证心电图记录的准确性。同时,儿童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可能会不配合,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和细致地操作。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皮肤松弛等情况,在放置肢体导联电极时要注意固定好电极,避免因皮肤松弛导致电极脱落影响心电图记录。另外,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可能有一定变化,在解读心电图时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具体病史等综合判断。 肥胖人群:肥胖人群皮下脂肪较厚,可能会影响电极与皮肤的接触效果,导致心电图信号减弱或不准确。此时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电极与皮肤的压力,或者采用特殊的电极贴片来改善接触情况,以获取较为清晰准确的心电图波形。

    2025-10-09 12:12:38
  • 心肌标志物的正常值

    心肌标志物包含多种指标,如肌钙蛋白(包括hs-cTnT、hs-cTnI)、CK-MB、肌红蛋白(Mb)等,分别有各自的正常值范围及意义,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重要指标,CK-MB可辅助判断心肌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肌红蛋白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指标但特异性低,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检测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 肌钙蛋白(cTn): 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成人正常值通常小于14ng/L,在儿童中的参考值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新生儿至1岁儿童小于28ng/L,1-5岁儿童小于13ng/L,5-15岁儿童小于5ng/L。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会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有坏死损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者,监测肌钙蛋白更具意义,因为这些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一旦肌钙蛋白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 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成人正常值小于14ng/L,儿童方面,新生儿至1岁小于21ng/L,1-5岁小于7ng/L,5-15岁小于1ng/L。其临床意义与肌钙蛋白T相似,也是反映心肌损伤的敏感指标。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血清中正常值小于5ng/ml。CK-MB主要来自心肌,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到高峰,其升高程度有助于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有胸痛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的患者,检测CK-MB可以辅助诊断。在儿童中,其正常值范围可能与成人有差异,儿童的心肌结构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儿童的CK-MB参考值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阶段来确定,比如婴儿期和儿童期的参考值可能低于成人,当儿童出现疑似心肌损伤情况时,CK-MB的监测也很关键,若升高同样提示心肌有损伤。 肌红蛋白(Mb):血清中正常值男性为20-80ng/ml,女性为10-70ng/ml。肌红蛋白在心肌损伤后迅速释放,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指标之一,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因为骨骼肌损伤等也可能导致肌红蛋白升高。对于有急性胸痛的患者,早期检测肌红蛋白可以快速辅助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在特殊人群中,如老年人,其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肌红蛋白的清除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老年人检测肌红蛋白时需要考虑肾功能对其水平的影响,若肾功能不全,肌红蛋白升高可能不能单纯归因于心肌损伤。

    2025-10-09 12:10: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