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心衰竭是什么病严重吗

    心衰竭即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等表现,分轻度和重度,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很重要。 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在体力活动时会出现气促、乏力等症状,但休息时可无明显不适,对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等,病情可得到一定控制,预后相对较好。例如一些因冠心病心肌缺血导致轻度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冠心病,如使用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后,心功能能维持在较好状态,日常生活基本不受限。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扩张型心肌病发展到晚期出现重度心力衰竭时,患者会反复出现严重水肿、呼吸困难加重,随时可能因病情恶化而发生危险。 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老年人患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生理性退变,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而儿童心力衰竭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与儿童自身心脏发育及基础疾病相关。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某些阶段男性和女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情况有差异,例如在冠心病相关心力衰竭中,男性发病可能相对更早一些,但这也与男性通常面临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力衰竭风险;缺乏运动可导致心脏功能减退,也是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之一;长期大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进而增加心力衰竭发生几率。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逐渐导致心力衰竭;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心肌长期缺血缺氧会影响心脏功能,易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肌病患者心脏本身结构或功能存在异常,本身就处于心力衰竭的高风险状态。 心力衰竭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严重程度因个体情况而异,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2025-09-25 10:47:14
  • 治疗冠心病的四类药物

    冠心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生成,无禁忌证时通常可用,特殊情况需谨慎)、他汀类药物(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胆固醇,有稳定斑块等多效性,肝功能异常患者需密切监测)、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等减少心肌耗氧量,如美托洛尔,不同年龄患者需调整剂量,特殊病史患者需谨慎权衡)、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和静脉缓解心绞痛,严重低血压等特殊情况患者使用需格外小心,不同情况患者使用均需严格临床评估)。 一、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例如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机制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在无禁忌证时通常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但需注意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二、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改善预后。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广泛,但对于肝功能异常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三、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常见的有美托洛尔等。其作用机制经多个临床试验验证,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预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等,女性患者使用时也需关注其可能的特殊反应,有哮喘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时要谨慎权衡利弊。 四、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还能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例如硝酸甘油,通过释放一氧化氮,松弛血管平滑肌发挥作用。在冠心病患者发作心绞痛时可迅速缓解症状,但对于存在严重低血压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需格外小心,不同年龄、性别和病史的患者使用时均需严格遵循临床评估。

    2025-09-25 10:44:19
  • 妊娠高血压可顺产吗

    妊娠高血压患者是否可顺产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病情轻、血压稳、胎儿等情况适宜时有顺产可能,血压控制不佳、胎儿有异常、孕妇自身有严重并发症等是顺产风险因素,产前要评估,产程中需监测,高龄、有不良孕产史孕妇顺产更需慎重,最终由医生综合评估保障母婴安全。 妊娠高血压顺产的风险因素 血压控制不佳:如果孕妇血压持续居高不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顺产过程中发生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高血压会导致孕妇血管阻力增大,在分娩时子宫收缩等因素可能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脑血管负担。 胎儿方面:若胎儿存在宫内生长受限、胎位异常、胎盘功能不良等情况,顺产过程中胎儿可能面临缺氧等风险。比如胎儿体重过大(≥4000g)时,顺产的产程可能延长,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几率。 孕妇自身状况:孕妇合并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心功能不全、眼底病变严重等,也不适合顺产。心功能不全的孕妇在分娩时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眼底病变严重的孕妇顺产过程中血压波动可能导致眼底出血等更严重的眼部问题。 妊娠高血压顺产的评估与监测 产前评估:产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全面评估血压情况、心肾功能、胎儿大小及胎位等。通过超声检查准确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来判断胎儿大小,通过胎心监护等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储备能力。 产程中监测:在顺产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胎心、宫缩等情况。一旦发现血压急剧升高、胎心异常等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转为剖宫产。 特殊人群的考虑 高龄孕妇:高龄妊娠高血压孕妇顺产风险相对更高,因为高龄本身就增加了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对血压波动等的耐受能力下降,所以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顺产的可行性。 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既往有妊娠高血压相关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妊娠结局的孕妇,顺产需更加慎重,医生会综合评估本次妊娠情况后再决定分娩方式,充分考虑孕妇的身体承受能力和胎儿的安全。 总之,妊娠高血压患者是否能顺产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的病情、孕妇和胎儿的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权衡顺产和剖宫产的利弊,以保障母婴的安全。

    2025-09-25 10:42:22
  • 心绞痛不发病怎么检查

    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时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动态心电图可捕捉发作时心肌缺血改变;负荷试验有运动和药物负荷试验,依据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判断;冠状动脉CTA无创可显示冠状动脉结构,需注意辐射和肾功能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有创,可明确病变指导治疗,需评估患者脏器功能等。 负荷试验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常用的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或踏车运动试验。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就会在心电图上表现出ST段压低等缺血性改变。对于年龄较大或有骨关节疾病等不适合运动的患者,可考虑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双嘧达莫、腺苷等药物,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对于有狭窄的冠状动脉区域,可引起“窃血”现象,使缺血心肌区域心电图出现改变。不同性别在运动负荷试验中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是依据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来判断。生活方式方面,运动负荷试验前患者需保持正常的饮食和休息,避免饱餐、饮酒、喝咖啡等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原理及优势:利用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钙化等病变。对于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能发现无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其优势在于无创,患者接受度较高。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冠状动脉CTA时,需根据年龄调整辐射剂量等,儿童由于对辐射敏感,一般不首先考虑该检查。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能有风险,需评估肾功能后谨慎选择。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有创检查及意义: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冠心病但无创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不发作心绞痛患者,可考虑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但对于明确病变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大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评估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患者能耐受检查。女性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需注意与男性在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不过检查本身主要是为了明确冠状动脉情况。

    2025-09-25 10:40:00
  • 高血压顺产的危害

    高血压顺产对产妇和胎儿均有危害,对产妇可致血压控制风险增加、产后出血风险升高、脏器功能损害风险增加;对胎儿可致宫内缺氧、生长发育受限、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有高血压产妇分娩方式需综合评估,孕期应严格遵医嘱控血压、产检,分娩时医护需密切监测指标。 血压控制风险增加:顺产过程中产妇会经历宫缩痛等应激状态,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难以控制。研究表明,高血压产妇在顺产时血压大幅波动的概率较正常产妇更高,过高的血压可能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产后出血风险升高:高血压会影响产妇的凝血功能和子宫收缩力。在顺产时,子宫收缩乏力可能导致产后出血量增多,而高血压本身又会使产妇对失血的耐受性降低,增加失血性休克的发生风险。 脏器功能损害风险:高血压会使产妇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处于高负荷状态,顺产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和应激反应可能加重这些脏器的损害。例如,高血压产妇的肾脏在顺产时可能因灌注不足等原因出现功能进一步恶化。 对胎儿的危害 胎儿宫内缺氧风险:产妇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流灌注,导致胎儿在宫内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量减少,增加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几率。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产妇顺产的胎儿发生宫内缺氧的比例高于正常产妇。 生长发育受限风险:由于胎盘血流受限,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出现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情况,表现为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胎儿。 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高血压产妇顺产时,母体的不良状况可能促使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概率上升,因为母体难以维持正常的妊娠到足月。 对于有高血压的产妇,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评估。如果产妇血压控制不佳、存在其他不利于顺产的高危因素等,可能更倾向于剖宫产。在整个孕期,高血压产妇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控制血压,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的状况,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例如,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若有服用),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为分娩做好准备。同时,医护人员也需要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胎心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2025-09-25 10:39: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