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青春期高血压是多少

    青春期高血压指青春期少年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的血压升高情况,具休息时正常、活动等时升高及波动大特点,与生活方式、心理、生长发育因素相关,需监测,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节应对,青春期青少年要重视,家长监督引导,异常及时就医处理保障健康。 收缩压方面 在青春期,正常收缩压范围一般是90~119mmHg,而当收缩压处于120~129mmHg时被称为正常高值,若达到130~139mmHg则考虑可能存在青春期高血压的倾向;当收缩压≥140mmHg时则可明确诊断为高血压。 舒张压方面 正常舒张压范围是60~7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时属于正常高值范围,若舒张压≥90mmHg则需考虑青春期高血压的可能。 青春期高血压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特点 青春期高血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部分青少年可能在休息时血压正常,但在活动后或者精神紧张等情况下血压会升高,而且可能存在血压波动相对较大的情况。 相关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青春期青少年如果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都可能增加青春期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缺乏运动则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锻炼,导致心血管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血压异常。 心理因素:青春期是身心发展变化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可能面临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等多种心理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也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血压,导致血压升高。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体内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生长发育因素:青春期是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心脏功能也在逐渐发育完善,心输出量增加,而血管的发育可能相对滞后,这也可能导致血压暂时性升高。例如,心脏泵血功能增强,但血管的管径没有相应快速增大,就会使血压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 青春期高血压的监测与应对 监测 青少年自身以及家长都应该重视血压的监测,建议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可以每半年或一年测量一次血压。如果发现血压有异常升高的趋势,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评估。可以选择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测量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酒等影响血压的因素,测量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袖带大小要合适等。 应对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青春期高血压的青少年,首先要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干预。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青少年每天需要保证8~10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内分泌的稳定。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血管弹性,有助于控制血压。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减少盐的摄入,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多油腻、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心理调节:家长和学校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运动减压、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帮助青少年调节心理状态,减轻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血压的控制。 特殊人群(青春期青少年)的温馨提示 青春期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青春期高血压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的活动,定期关注青少年的血压情况。如果发现青少年血压异常,不要过于紧张,但也不能忽视,应及时带青少年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以保障青春期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

    2025-09-30 13:36:57
  •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包括: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间距不规则的f波或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QRS波群通常正常,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增宽变形,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其有不同程度影响但不改变本质特征。 一、P波消失 1.特征:正常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间距均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在心房扑动时可表现为规则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一般为250-350次/分钟。 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心房颤动时f波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本质特征是P波的消失和异常波动的出现。儿童心房颤动相对较少见,若发生时心电图同样遵循上述f波或F波的基本特征,但需要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因为儿童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与成人有一定不同。 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心房颤动心电图中P波消失及异常波的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响,主要还是由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基础决定心电图特征。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心房颤动,其心电图上P波消失及f波等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并无本质区别,但长期饮酒可能影响心肌结构和电生理,间接影响心电图表现的细微特点。 病史影响:有基础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心电图上P波消失及异常波的特征可能更典型,因为基础疾病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更易出现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二、RR间期绝对不规则 1.特征:由于心房激动不规则地下传至心室,心室搏动的RR间期差异很大。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心房颤动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表现与成人相似,但儿童心率本身相对较快,RR间期的绝对不规则可能在心率变化上更明显,需要注意与儿童其他心律失常相鉴别。例如儿童窦性心律不齐也可能有RR间期的轻度不规则,但心房颤动的RR间期绝对不规则程度更显著。 性别因素影响:性别不影响RR间期绝对不规则这一心电图表现的本质,主要是心房颤动导致房室传导的不规则性决定了RR间期的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心房颤动,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特征依然由心房颤动的电活动特性决定,生活方式本身不改变这一电生理导致的RR间期表现。 病史影响: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疾病对房室传导系统的影响而有不同特点,比如合并有房室传导阻滞等基础疾病时,RR间期的不规则可能有其特殊规律,但总体还是遵循心房颤动时房室传导不规则的大原则。 三、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1.特征:如果心室率不快,QRS波群形态多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可增宽、变形。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心房颤动时,若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的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心肌相对柔软,室内差异性传导的机制在儿童中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但本质是心室除极的异常。例如婴儿心房颤动时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其QRS波群变形程度可能与成人不同,但都符合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异常的基本概念。 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QRS波群形态在心房颤动时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室内传导情况决定QRS波群形态,无论男女,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都可能增宽变形,而基本心律时QRS波群多正常。 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QRS波群在心房颤动时的形态,除非生活方式导致的心脏病变影响室内传导,从而改变QRS波群形态。 病史影响:有室内传导阻滞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时更易出现QRS波群的异常形态,因为基础病史已经存在室内传导的异常,心房颤动时室内差异性传导等情况会使QRS波群形态异常更明显。

    2025-09-30 13:34:18
  • 心脏下面像岔气一样疼怎么办

    心脏下面岔气样疼可能由心血管系统(如冠心病、心包炎)、呼吸系统(如胸膜炎、气胸)、胃肠道(如胃食管反流病)等相关原因引起。出现该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严重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就医时需详细描述病情及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治疗,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及表现有差异。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1.冠心病 情况说明: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前区类似岔气样疼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发作,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等部位。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家族史等)的人群,若出现心脏下面岔气样疼,应立即休息,避免活动,有条件者可吸氧。此类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必要时行冠脉造影等进一步明确诊断。在不同年龄、性别中,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不同,一般来说,男性绝经前发病风险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更需密切关注症状变化。 2.心包炎 情况说明:急性心包炎可出现心前区疼痛,疼痛性质可呈刺痛、钝痛或牵拉痛,与呼吸、体位有关。感染性心包炎多有感染相关表现,非感染性心包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出现这种情况应休息,及时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心包情况,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在特定年龄段或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1.胸膜炎 情况说明:胸膜炎患者可出现胸痛,疼痛可类似岔气样,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疼痛与呼吸运动明显相关。胸膜炎的病因有感染(如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于有胸膜炎相关表现的患者,应休息,就医进行胸部X线或CT、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结核性胸膜炎在特定地区、有结核接触史或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更易发生。 2.气胸 情况说明:气胸患者可突然出现胸痛,可为刺痛或胀痛,同时可伴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年、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人群。发生气胸时应立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尽快就医,进行胸部X线等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中,瘦高体型青年相对更易发生自发性气胸,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均需警惕气胸发生。 (三)胃肠道相关原因 1.胃食管反流病 情况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胸骨后疼痛,有时可放射至心前区,类似岔气样疼痛,常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进食后、平卧时易发作。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等人群发病风险较高。出现症状时可尝试坐起或站立,减少进食刺激性食物,及时就医,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二、紧急处理与就医建议 1.紧急处理 当出现心脏下面岔气样疼时,首先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原地休息。如果疼痛较轻,可尝试深呼吸,缓慢吸气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看是否能缓解疼痛。有条件者可吸氧,以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2.就医建议 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头晕、黑矇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急诊。在就医过程中,应向医生详细描述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诱因、持续时间等情况,以及自身的基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家族中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病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相关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胸部CT、胃镜等),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疼痛伴随症状及一般状况,及时就医。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更应重视症状,及时就诊。

    2025-09-30 13:33:40
  • 心率120正常吗

    不同人群心率达120次/分钟情况不同,健康成年人可能因剧烈运动等诱因,儿童可能与发热等有关,老年人多提示有健康问题;心率120可能与心脏方面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贫血、甲亢等有关;一般人群因诱因致心率120可休息等,儿童伴发热等要就医,老年人需尽快就医查因并遵医嘱处理。 一、不同人群心率120的情况分析 (一)健康成年人 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若心率达到120次/分钟,属于心率偏快。可能的原因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如紧张、焦虑、愤怒等)、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这种情况下,在诱因去除后,心率通常可恢复正常。例如,进行适度休息、平复情绪后,心率往往能下降至正常范围。 (二)儿童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率正常范围不同,一般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新生儿心率正常范围约为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婴儿心率约为110-130次/分钟,2-3岁幼儿心率约为100-120次/分钟,4-7岁儿童心率约为80-100次/分钟,8-14岁儿童心率接近成年人,约为60-100次/分钟。若儿童心率达到120次/分钟,需考虑是否存在发热、哭闹、剧烈活动后等情况。比如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15次/分钟,此时需要监测体温,若体温升高,需针对发热原因进行处理,如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需要就医明确病原体并进行相应治疗。 (三)老年人 老年人基础心率可能相对偏慢,但一般也应在60-100次/分钟范围内。心率达到120次/分钟可能提示存在较多健康问题,如心脏本身的疾病,像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也可能是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心率增快,如肺部感染、贫血等。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心率异常更需重视,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二、心率120可能提示的健康问题 (一)心脏方面 1.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都可能导致心率增快至120次/分钟及以上。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在上述提到的诱因下,也可见于病理状态,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 2.冠心病: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时,可能引起心率反射性增快,以增加心肌供血,但长期心率增快会加重心脏负担,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 (二)其他系统疾病 1.肺部疾病:严重的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会导致机体缺氧,刺激呼吸中枢,进而引起心率增快,以尝试改善缺氧状况。 2.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了满足各组织器官的氧供,会通过加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从而出现心率120次/分钟的情况。 3.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机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一般人群 如果是因运动、情绪等诱因导致的心率120次/分钟,可先停止当前活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放松心情,一般经过短时间休息后心率会逐渐下降。同时,应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二)儿童 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咳嗽、精神状态如何等。如果儿童心率120次/分钟且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并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明确发热原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心率120次/分钟时,应尽快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在就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平静,避免过度紧张,因为紧张可能会进一步加快心率。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和监测。

    2025-09-30 13:32:53
  • 病人装了心脏起搏器有什么后遗症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感染,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表现不同;起搏器相关综合征,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表现有差异;导线相关并发症,包括导线脱位和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损,各自有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特点;电池耗竭,有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还有膈肌刺激和皮肤过敏反应等少见后遗症,各有其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特殊人群表现。 影响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感染风险会增加;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也更易发生感染;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也会增加感染发生几率。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更高,且感染后可能影响心脏起搏器功能及身体生长发育等,需特别注意术后切口护理及全身状况监测。 起搏器相关综合征 发生情况:主要见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率约为1%-10%。当起搏器功能异常时,会导致心室和心房收缩不同步,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出现头晕、乏力、气短、低血压等一系列症状。 影响因素:与起搏器的参数设置不当、患者本身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等有关。比如患者本身存在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同时合并心脏扩大等情况时,更易发生起搏器相关综合征。 特殊人群: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若发生起搏器相关综合征,症状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密切关注起搏器参数调整及患者症状变化。 导线相关并发症 导线脱位 发生情况:发生率约为1%-5%。导线可能会从植入的位置发生移位,导致起搏器不能正常感知心脏电信号或不能正常发放起搏信号。 影响因素: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不当有关,比如术后过早进行大幅度的上肢活动等;患者自身心脏跳动导致的心脏位置变化等也可能引起导线脱位。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由于身体活动相对较频繁且难以很好配合术后限制活动的要求,导线脱位的风险相对成人更高,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患儿术后上肢活动情况等。 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损 发生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会影响起搏器功能。随着起搏器使用时间延长,导线可能出现疲劳断裂或绝缘层破损导致短路等情况。 影响因素:与导线的材质、患者活动量大小等有关,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导线受到的机械应力更大,更易出现导线相关问题。 特殊人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身体活动导致导线受到的应力变化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定期进行导线相关检查监测。 电池耗竭 发生情况:起搏器的电池有一定使用寿命,单腔起搏器电池一般可使用5-10年,双腔起搏器电池使用寿命相对短些,约3-7年。当电池耗竭时,起搏器将无法正常工作。 影响因素:与起搏器的类型、患者心脏起搏依赖程度等有关,长期高频率起搏的患者电池耗竭相对更快。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如果需要长期依赖起搏器,由于其生长发育,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评估起搏器电池情况,因为儿童的心脏起搏需求可能随生长而变化,电池耗竭可能会更早影响其心脏功能及生长发育等。 其他少见后遗症 膈肌刺激 发生情况:发生率较低,约为0.1%-1%。当起搏器导线刺激到膈神经时,可能会引起膈肌不自主收缩。 影响因素:与导线的位置有关,导线位置靠近膈神经时易发生。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由于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膈神经位置相对可能有不同,发生膈肌刺激的表现及影响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仔细观察和监测。 皮肤过敏反应 发生情况:较少见,可能是对起搏器囊袋使用的材料等过敏,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等。 影响因素:与患者个体的过敏体质有关。 特殊人群:过敏体质的儿童患者发生皮肤过敏反应的风险更高,需要在植入起搏器前进行相关过敏筛查,并在术后密切观察皮肤情况。

    2025-09-30 13:32: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