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定国,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中发表医学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医学书籍三本;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和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等多个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力生心血管基金等三项基金;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个人擅长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尤其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展开
  • 心肌缺血吃什么调理

    心肌缺血患者需进行饮食结构调整,包括增加蔬果、选择优质蛋白、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控制血脂相关饮食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患者、高血压合并心肌缺血患者有各自饮食注意事项,如老年人注意食物易消化性等,糖尿病患者兼顾血糖和心肌缺血控制,高血压患者严格限盐等。 一、饮食结构调整 (一)增加蔬果摄入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苹果,其富含果胶等成分,有助于降低胆固醇;蓝莓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改善心肌供血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每天应保证500克左右的新鲜蔬菜和200-300克的水果摄入。蔬菜可选择西兰花、菠菜等,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和叶酸,叶酸对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益,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心肌缺血相关。 (二)选择优质蛋白食物 1.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等,每周至少食用2-3次。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从而对心肌缺血起到预防和调理作用。 2.低脂奶制品:像低脂牛奶、酸奶等,富含钙和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低。钙有助于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每天可摄入300毫升左右的低脂奶制品。 (三)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相比精制谷物,全谷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糖和精制谷物,精制糖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其中全谷物应占碳水化合物摄入的1/3以上。 二、控制血脂相关饮食 (一)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 1.饱和脂肪酸:应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如肥肉、猪油等,每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10%。因为过多的饱和脂肪酸会升高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心肌缺血。 2.胆固醇: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少于300毫克,避免食用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脑等)、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 (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常见的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燕麦、魔芋、芹菜等。燕麦中的β-葡聚糖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显著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每天应保证25-30克膳食纤维的摄入,可通过多吃上述食物来实现。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心肌缺血患者在饮食调理时,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由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可将食物适当加工成软烂的形式,如将蔬菜做成菜泥,鱼类做成鱼泥等。同时,要密切关注血压、血糖情况,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饮食中的盐分和糖分摄入,一般老年人每日盐分摄入应少于5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人,更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量和种类,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二)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患者 此类患者在饮食调理上需兼顾血糖和心肌缺血的控制。要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相比普通白面包升糖指数更低。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糖、活动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理比例,并且要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加重心肌缺血的病情。 (三)高血压合并心肌缺血患者 高血压合并心肌缺血患者要严格限制盐分摄入,每日盐分摄入应控制在3-5克。同时,减少富含钠的加工食品摄入,如咸菜、腌肉等。在选择蛋白质食物时,优先选择低脂、优质蛋白食物,如去皮的鸡肉等,以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有利于血压和心肌缺血的控制。

    2025-09-30 13:23:19
  • 心脏供血不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心脏供血不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常高于女性,因多种因素致脂质等沉积使管腔狭窄)、冠状动脉痉挛(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冠状动脉栓塞(其他部位栓子堵塞冠脉致相应心肌供血骤减)、心肌桥(心肌收缩压迫走行于心肌内的冠脉段致供血不足)、血液成分改变(如严重贫血致心肌氧供不足)、血管炎症(累及冠脉致狭窄影响供血),老年、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易受影响,需关注相关指标并干预预防。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高脂血症(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高血压(血压持续升高损伤血管内皮)、糖尿病(代谢紊乱影响血管壁)等因素影响,脂质等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血管壁内,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脂质易沉积于冠状动脉,引发粥样硬化病变,随着斑块不断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加重,心脏供血的血流阻力增加,心肌供血量减少。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压力等)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血管的弹性逐渐下降,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相关病变。 二、冠状动脉痉挛 1.诱发因素:某些情况下,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寒冷刺激等,可导致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比如,情绪激动时,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血管收缩,管腔狭窄,心肌供血减少。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相对较高。一些年轻人群由于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三、其他原因 1.冠状动脉栓塞:其他部位的栓子(如来自心房颤动时心房壁上的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碎片等)随血液循环堵塞冠状动脉,会突然中断某一支冠状动脉的血流,导致相应心肌区域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如果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栓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缺血等严重情况。 2.心肌桥: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在人群中并不罕见,一般在心肌收缩期时,压迫冠状动脉造成血流减少,舒张期时压迫解除,血流恢复。 3.血液成分改变: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本身没有明显病变,也会因为全身组织器官包括心肌的氧供不足而出现心脏供血相对不足的情况。例如,重度缺铁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运输氧气的能力减弱,心肌细胞得不到充足氧气供应,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脏供血不足相关症状。 4.血管炎症:某些血管炎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血管炎症、狭窄,影响心肌供血。这类疾病相对较少见,但也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的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的生理性退变,更容易受到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脏供血不足;妊娠期女性心脏负荷增加,如果本身存在基础心脏问题或出现妊娠期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心脏供血不足;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并发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病变,需特别关注心脏供血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供血不足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隐匿,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心脏供血不足的发生。

    2025-09-30 13:22:46
  • 男性左心房疼痛怎么回事

    男性左心房区域疼痛可能由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心肌病等)、呼吸系统(胸膜炎、肺炎等)、骨骼肌肉系统(肋软骨炎、颈椎病等)相关疾病引起,老年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的男性需特别注意,应重视左心房疼痛并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及时应对。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 1.冠心病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男性若存在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更容易引发冠心病。例如,长期高血脂会使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增大,管腔狭窄加重,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心肌供血明显减少,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心肌耗氧量增加,就可能出现左心房区域疼痛。 疼痛特点:疼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内侧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因素有关。心肌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减退,左心房压力升高,可引起左心房区域疼痛。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表现,活动耐力明显下降。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常见。肥厚的心肌使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左心房压力增加,从而可能出现左心房疼痛,运动时症状往往加重,可伴有晕厥等表现。 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1.胸膜炎 发病原因: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胸膜炎。当炎症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左心房区域,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牵拉痛,在深呼吸、咳嗽时疼痛加重。例如,结核性胸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男性患者若有结核杆菌接触史,更容易发病,同时可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 2.肺炎 致病因素: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等感染肺部可引发肺炎。炎症刺激胸膜或肺部组织,可导致胸痛,左心房区域也可能受到牵连出现疼痛。肺炎患者除了胸痛外,还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若为细菌性肺炎,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 三、骨骼肌肉系统相关疾病 1.肋软骨炎 发病情况:可能与外伤、慢性劳损、病毒感染等有关。男性胸部肋软骨发生炎症时,可出现局部疼痛,疼痛部位可能接近左心房区域,疼痛可为刺痛、隐痛或胀痛,按压时疼痛可加重,疼痛可迁延不愈,在劳累后或天气变化时可能加重。 2.颈椎病 发病机制: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时,可引起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心前区,类似左心房疼痛的感觉。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且疼痛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如长时间低头工作后症状可能加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男性: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对于左心房疼痛更要警惕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时,老年男性骨骼肌肉系统退变,肋软骨炎、颈椎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有不良生活方式的男性: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升高,更容易出现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左心房疼痛。这类男性应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有基础病史的男性: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男性,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对于左心房疼痛更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基础疾病会加速心血管病变的进展,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以减少左心房疼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025-09-30 13:22:03
  • 睡觉心脏不舒服怎么回事

    睡觉心脏不舒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心血管系统方面,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因睡眠中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诱发;呼吸系统方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因反复上气道阻塞致低氧高碳酸血症刺激心脏;其他系统中神经官能症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出现该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更要关注心脏健康。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原因 (一)冠心病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在睡眠时,人体心率可能减慢,外周血管阻力变化,心肌耗氧量和供血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心脏不舒服。例如,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发生心肌缺血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与睡眠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2.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男性相对女性在较年轻时更易患冠心病,绝经后的女性冠心病风险会增加,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增加睡觉时心脏不舒服的发生概率。 (二)心律失常 1.发病机制:睡眠中自主神经功能平衡失调,可导致心律失常。如早搏,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在睡眠时可能因迷走神经张力变化等因素诱发。例如,一些人在睡眠中出现偶发早搏,但无明显症状;而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频繁早搏可能引起心脏不舒服。 2.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心律失常,但老年人相对更常见。不同心律失常在性别上无绝对明显差异,但某些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性别相关疾病有关,如女性围绝经期心律失常可能与激素变化有关。 3.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可能在睡眠中诱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不舒服。 二、呼吸系统相关原因 (一)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1.发病机制:睡眠中反复出现上气道阻塞,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刺激心脏,导致心脏不舒服。例如,缺氧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其中就包括睡觉时心脏不舒服的表现。 2.年龄与性别: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尤其是肥胖的男性。肥胖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体重增加,上气道狭窄的可能性增大。 3.生活方式:肥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生风险,从而导致睡眠时心脏不舒服。 三、其他系统相关原因 (一)神经官能症 1.发病机制: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睡眠中神经功能调节紊乱,可能出现心脏不舒服的感觉,但心脏本身无器质性病变。例如,长期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下,睡眠时可能会放大对心脏不适的感受。 2.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神经官能症相关的睡眠时心脏不舒服情况,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如更易出现情绪波动等。 3.生活方式: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生活不规律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神经官能症的发生风险,导致睡眠中心脏不舒服。 如果出现睡觉心脏不舒服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多导睡眠监测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有助于预防睡觉心脏不舒服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者等,更应密切关注自身心脏健康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2025-09-30 13:20:57
  • 吃什么可以降高血压和低血压

    降高血压可多吃富含钾的香蕉、菠菜、土豆,富含钙的牛奶、豆制品,富含膳食纤维的燕麦、芹菜;低血压可摄入高蛋白的鸡蛋、鱼类,适量高钠的腌制食品、咸味零食,富含维生素B12的动物肝脏、瘦肉,不同人群饮食调整需考虑自身差异,有基础疾病者需遵医或营养师指导。 一、降高血压的饮食建议 (一)富含钾的食物 1.香蕉:每100克香蕉约含钾256毫克。钾有助于促进钠的排出,从而降低血压。研究表明,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来改善血管功能,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2.菠菜:每100克菠菜含钾约311毫克。菠菜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减轻血管炎症,辅助控制血压。 3.土豆:中等大小的土豆(约150克)含钾约500毫克。土豆中的钾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二)富含钙的食物 1.牛奶:低脂或脱脂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约含钙104毫克。钙可以通过影响神经肌肉功能、激素分泌等多种途径参与血压调节,长期摄入足够的钙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2.豆制品:如豆腐,每100克北豆腐含钙约138毫克。钙能促进钠的排泄,同时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可辅助控制血压。 (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1.燕麦:燕麦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每天食用50-100克燕麦,其中的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吸收,减少血管壁的脂质沉积,有助于稳定血压。 2.芹菜:芹菜中含有芹菜素等成分,同时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体内毒素吸收,对血压控制有一定帮助,且芹菜本身热量低,适合高血压患者长期食用。 二、低血压的饮食建议 (一)高蛋白食物 1.鸡蛋: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一个鸡蛋约含蛋白质6-7克。适当摄入蛋白质可以提高血浆蛋白含量,增加血容量,有助于提升血压。但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需控制鸡蛋摄入量,每天1个为宜。 2.鱼类:如鲫鱼,每100克鲫鱼含蛋白质约20.1克。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提供蛋白质,还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适量食用可帮助改善低血压状况。 (二)高钠食物 1.腌制食品(适量):如卤制品等,但需注意不能过量,因为长期高钠饮食可能增加高血压风险。适量增加钠的摄入可以使血容量增加,对于低血压患者有一定的升压作用。不过健康人群一般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低血压患者也需谨慎,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2.咸味零食(适量):像盐焗坚果等,在适量食用时能补充钠元素,对提升血压有一定帮助,但同样要注意控制量,避免因摄入过多其他不健康成分而影响健康。 (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 1.动物肝脏:猪肝每100克含维生素B12约26微克。维生素B12参与红细胞的生成和神经系统功能维持,充足的维生素B12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血压稳定。但动物肝脏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高血脂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食用。 2.瘦肉:牛肉每100克含维生素B12约1.8微克,适量食用瘦肉可以补充维生素B12等营养成分,对低血压患者的身体机能维持有一定益处。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饮食调整上需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摄入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时要注意烹饪方式,保证容易消化;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经期等,饮食调整需兼顾自身特殊需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在增加蛋白质等摄入的同时,需注意结合适度运动来促进血压稳定;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高血压或低血压患者,在饮食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饮食不当影响基础疾病控制和血压情况。

    2025-09-30 13:20: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