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医术精湛,平易近人;认真负责,手术治愈率高!擅长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2014-2015年在世界著名医学中心,美国Duke University Hospital学习深造。师从世界著名胸腔镜专家Thomas A. D’Amico,系统学习肺癌、食管癌的微创治疗,尤其胸腔镜下食管癌微创根治术,可达到术后早进食,快速康复的效果。展开
个人擅长
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展开
  • 5mm肺部结节是肺癌几期

    5mm肺部结节分期需综合形态、位置等多因素,胸部CT可观察结节形态,PET-CT助判良恶性,还可通过定期随访观察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来确定分期,不同人群随访等有差异,特殊人群检查需谨慎。 一、5mm肺部结节的分期判定依据 肺部结节的分期不能仅依据结节大小来确定,还需综合结节的形态、位置、有无转移等多方面因素。对于5mm的肺部结节,首先要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如结节是实性还是磨玻璃样等。一般来说,肺癌的分期常用TNM分期系统,T代表原发肿瘤,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M代表远处转移。仅5mm的肺部结节,若为良性结节则不存在肺癌分期问题;若为恶性结节,早期肺癌(Ⅰ期)中T1a是指肿瘤最大径≤1cm,局限于肺或脏层胸膜内,未累及主支气管等情况,5mm的结节如果符合T1a的相关标准且无N和M转移情况时可能属于Ⅰ期早期,但这只是初步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 二、相关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 1.胸部CT:胸部高分辨CT是评估肺部结节的重要手段,通过胸部CT可以更清晰地观察5mm肺部结节的形态,如结节的边缘是否光滑、有无分叶、毛刺等表现。光滑的边缘多考虑良性结节可能,而有分叶、毛刺等表现则提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增加。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的肺部结节在CT上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肺部结构的退变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结节的观察,但胸部CT仍能较为准确地显示结节情况。对于有吸烟史的人群,肺部结节恶性的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通过胸部CT密切观察结节的变化。 2.PET-CT:PET-CT可以通过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对于5mm的肺部结节,若PET-CT显示结节代谢活跃,提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有助于辅助判断肺癌的分期相关情况,但最终的分期还需要结合病理等其他检查综合确定。 三、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措施 1.定期随访:对于5mm的肺部结节,如果初步判断良性可能性大,可以定期进行胸部CT随访,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等变化。一般建议3-6个月复查胸部CT,连续随访1-2年,如果结节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良性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如果结节逐渐增大,形态出现恶性特征,则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创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随访的间隔时间可能会有调整,例如年轻人群肺部结节良性的概率相对较高,随访间隔可以相对稍长一些,但如果有高危因素则需要适当缩短随访间隔。 2.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果通过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5mm肺部结节为恶性,可考虑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方法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结节的性质,从而准确判断肺癌的分期。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凝血功能异常的人群,经皮肺穿刺活检需要谨慎评估出血风险;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获取组织病理学检查需要更加谨慎操作,以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2025-10-17 13:08:42
  • 气胸百分之50怎么治疗

    气胸量约50%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胸腔闭式引流术,保守治疗需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胸腔闭式引流术适用于保守治疗不佳等情况,操作原理是排出气体使肺复张,还需关注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在治疗中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保守治疗 对于气胸量约50%的患者,如果患者症状较轻,比如呼吸困难不明显等情况,可考虑保守治疗。一般需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这样能降低肺活动度,有利于胸腔内气体的吸收。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气体吸收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在1-2周左右,但需要定期复查胸部X线或CT,观察气胸的吸收情况。比如有研究表明,对于部分肺压缩50%左右的稳定型气胸患者,保守治疗的气胸完全吸收率有一定比例,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二、胸腔闭式引流术 1.适应证:如果患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气胸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或者患者症状较明显,如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等,就需要考虑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于气胸量达到50%的患者,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胸腔闭式引流术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 2.操作及原理:通过在胸部放置引流管,将胸腔内的气体排出,使肺复张。引流管连接水封瓶,利用水的压力阻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同时将胸腔内的气体引出。术后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情况,一般当引流瓶中无气体溢出,且复查胸部CT显示肺已复张,可考虑夹闭引流管,观察24-48小时后再拔除引流管。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气胸50%时,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等情况。保守治疗时要确保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家长要配合医护人员严格限制患儿的活动。如果考虑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术后要注意预防儿童拔除引流管等意外情况,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抚。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气胸50%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可适当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等,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如果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确保手术的耐受性,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治疗。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生理周期等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保守治疗时,要告知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身体状态会有一定变化,但不影响气胸的基本治疗原则。如果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要注意手术操作对女性胸部外观等方面的可能影响,但更要以治疗疾病为首要目标。同时,女性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2025-10-17 13:08:40
  • 肺上结节淡化是怎么回事

    肺上结节淡化可因良性结节自然转归如炎性结节经免疫或治疗吸收淡化、良性病变缓慢生长无进展,也可因影像学评估存在设备和医生阅片差异致误差,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结合基础疾病谨慎随访,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者要结合原发病分析,儿童肺结节少见需高度重视排查特殊病因并密切随访。 一、良性结节的自然转归所致肺上结节淡化 肺部炎性结节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当机体因感染等因素引发肺部炎症形成结节后,若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清除炎症相关因素,炎性结节可逐渐吸收淡化。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由细菌感染导致的肺部炎性结节,在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结节会出现缩小甚至淡化的现象,这是因为炎症得到控制后,局部的炎性渗出等病理改变得以修复。另外,肺部一些良性病变形成的结节,如错构瘤等,其生长特性较为缓慢,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无明显进展甚至看似淡化的情况,这类结节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其稳定或淡化与病变自身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二、影像学评估误差导致的“淡化” 影像学检查对于肺上结节的评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检查设备其分辨率等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对结节大小、形态的评估出现细微差别;而且不同的检查医生在阅片时也可能因经验等因素造成对结节判断的偏差,从而可能出现看似肺上结节淡化的情况,但实际上可能是评估误差所致。例如,在不同时间进行胸部CT检查时,由于设备参数调整、医生阅片时的细微差异,可能会让观察者觉得结节有淡化表现,但这并非是结节真正发生了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 三、特殊人群肺上结节淡化的特点及考虑 (一)老年人 老年人肺功能相对较弱,机体的修复能力等也有所下降,当肺上出现结节淡化时,需要更谨慎地观察。要结合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结节变化的判断。如果老年人肺上结节出现看似淡化的情况,仍需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以明确结节的真实变化情况,因为部分潜在的病变可能在老年人中发展较为隐匿。 (二)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者 对于本身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病史的人群,肺上结节淡化需要结合原发病情况来判断。例如,本身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其肺部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当出现肺上结节淡化时,要考虑是原发病相关炎症控制后结节的变化,还是同时存在其他病变。需要综合分析结节变化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必要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儿童 儿童肺上出现结节相对少见,若儿童肺上出现结节淡化情况,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肺部结节的病因可能较为特殊,如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的特殊类型等相关。此时要排查是否存在特殊病因,并且要密切随访,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肺部病变的转归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更加谨慎地监测结节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严重病变并进行干预。

    2025-10-17 13:08:20
  • 食管乳头状瘤手术方法

    食管乳头状瘤的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术适用于瘤体较小等情况,操作有相应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外科手术切除适用于内镜下切除困难或怀疑恶变等情况,有特定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与随访要求,不同年龄患者在各环节有不同特点。 一、内镜下切除术 1.适应证选择 对于大多数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若瘤体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选择内镜下切除术。一般来说,直径小于2cm的孤立性食管乳头状瘤多可通过内镜处理。但对于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需谨慎评估。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储备差,内镜下操作可能增加心肺负担,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 若瘤体较大(直径>2cm)或怀疑有恶变倾向时,也可考虑内镜下切除,但操作难度可能增加。 2.操作过程 患者通常需进行术前准备,如禁食、口服祛泡剂等。患者取左侧卧位,通过内镜将病变部位清晰暴露。使用高频电凝圈套器、氩离子凝固术(APC)等设备进行切除。对于较小的瘤体,可用圈套器将其套住后电凝切除;对于稍大的瘤体,可采用APC逐步烧灼去除。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食管黏膜,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3.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根据创面情况一般禁食1-3天不等,然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定期进行内镜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复发。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如儿童患者,术后更要密切关注其饮食情况和有无不适表现,因为儿童的生理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恢复过程中需特别留意其营养状况和消化道反应。 二、外科手术切除 1.适应证 当内镜下切除困难,如瘤体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病变范围广难以通过内镜完整切除时,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另外,对于怀疑有恶变且内镜下无法充分评估的食管乳头状瘤患者,也可选择外科手术。例如,病变累及食管肌层,内镜下难以完全分离切除的情况。 2.手术方式 一般采用食管部分切除术,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切除相应长度的食管段,然后进行食管端端吻合或与胃等器官进行吻合。手术过程中要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有差异。儿童患者由于食管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操作更需精细,术后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和呼吸道管理等。 3.术后护理与随访 术后患者需进入重症监护或普通病房进行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切口愈合情况等。术后饮食恢复需严格遵循医嘱,逐步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再到正常饮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量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术后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监测有无复发及转移等情况。例如,成年患者可每年进行1-2次内镜复查,而儿童患者随访过程中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与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

    2025-10-17 13:07:41
  • 肺癌手术后胸腔有积液咋办

    肺癌手术后胸腔积液可能因手术刺激胸膜或肺癌本身影响胸腔液体平衡所致,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少量积液可观察,中量及大量积液需胸腔穿刺抽液,还需通过检查明确积液性质,针对病因治疗,如肿瘤复发则抗肿瘤,感染则抗感染,有基础疾病者需同时治疗基础病。 一、积液产生的可能原因 肺癌手术中可能会对胸腔内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液体渗出形成积液。例如手术操作可能刺激胸膜,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液体漏出;另外,肺癌本身也可能影响胸腔内的液体平衡机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可能因自身身体状况不同,对手术的应激反应等有所差异,但总体机制类似。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低蛋白血症等病史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胸腔积液,因为心脏病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液体回流障碍,低蛋白血症会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液体渗出增加。 二、积液量的评估及处理原则 少量积液:如果积液量较少,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此时可密切观察,等待身体自行吸收。一般会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来监测积液量的变化。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特别注意检查的频率和辐射剂量等问题,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来监测积液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密切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等症状出现。 中量及大量积液: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此时需要进行干预。常用的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通过穿刺抽取胸腔内的积液,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操作要更加轻柔、精准,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心肺功能对穿刺抽液的耐受程度,可能需要在密切监护下进行操作。 三、进一步明确积液性质的检查 在处理胸腔积液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胸腔积液的相关检查来明确其性质,是渗出液还是漏出液等。通过穿刺获取积液进行化验,包括常规检查(如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等)、生化检查、细胞学检查等。如果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可能提示肿瘤复发等情况;如果是感染性的积液,可能会有相应的炎症指标异常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要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在获取标本时要注意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基础状况对检查的耐受性。 四、针对病因的治疗 如果是肿瘤复发导致的胸腔积液,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抗肿瘤治疗,如根据病情考虑再次手术、化疗、放疗等。如果是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则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胸腔积液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纠正低蛋白血症等,以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的内环境,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例如对于低蛋白血症患者,可能需要补充白蛋白等治疗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2025-10-17 13:07: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