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医术精湛,平易近人;认真负责,手术治愈率高!擅长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2014-2015年在世界著名医学中心,美国Duke University Hospital学习深造。师从世界著名胸腔镜专家Thomas A. D’Amico,系统学习肺癌、食管癌的微创治疗,尤其胸腔镜下食管癌微创根治术,可达到术后早进食,快速康复的效果。展开
个人擅长
胸腔镜下食管癌、肺癌、贲门癌、纵隔肿瘤及气胸的微创手术治疗。展开
  • 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是肺癌吗

    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不一定是肺癌,其有多种情况,包括良性病变相关的感染因素(细菌感染如纵隔淋巴结结核、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结节病),以及恶性病变相关的肺癌、其他恶性肿瘤纵隔转移等,需结合患者详细病史、症状及进一步检查综合判断病因,再针对具体病因处理。 一、良性病变相关情况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结核菌感染引起的纵隔淋巴结结核,在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结核菌可经淋巴系统到达纵隔淋巴结,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若为儿童,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结核菌等病原体侵袭;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生活在结核病高发地区的人群需尤其关注。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累及纵隔淋巴结,如EB病毒感染相关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但相对结核菌感染,其发生率相对较低。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纵隔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0-40岁人群相对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发病与自身免疫调节紊乱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器官,导致纵隔淋巴结出现炎症性增生。 二、恶性病变相关情况 肺癌:肺癌细胞可通过淋巴道转移至纵隔淋巴结,从而导致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长期吸烟(无论年龄、性别,吸烟是肺癌明确的高危因素,吸烟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患肺癌风险越高)、长期接触职业致癌因素(如石棉、电离辐射等)、空气污染等。对于有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史的中老年人,当发现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时,需高度警惕肺癌转移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其他恶性肿瘤纵隔转移:例如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也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导致纵隔内淋巴结肿大。食管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过烫、腌制食物等)、遗传因素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在一些地区有特定的高发人群特点。 当发现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时,需要结合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是否有肿瘤家族史、吸烟史、接触有害物质史等)、症状(如是否有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等)以及进一步的检查(如增强CT、PET-CT、病理活检等)来综合判断病因。如果考虑是恶性病变导致,需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抗肿瘤相关检查和治疗;如果是良性病变,也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结核菌感染导致的纵隔淋巴结结核需进行抗结核治疗等。总之,纵膈内可见淋巴结影只是一个影像学线索,需要多方面综合评估来明确其具体原因。

    2025-10-17 12:36:16
  • 什么是肺癌患者前兆

    肺癌有多种前兆,呼吸系统相关前兆包括刺激性干咳及部分患者痰中带血或大量咯血;全身症状相关前兆有不明原因消瘦及全身疲倦乏力;胸部相关前兆为胸部隐痛或钝痛且部位不固定,不同人群在各前兆上有不同表现特点。 一、呼吸系统相关前兆 (一)咳嗽 肺癌患者常出现咳嗽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即没有咳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的咳嗽。这是因为肿瘤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例如,有研究发现,约60%-70%的肺癌患者早期会出现咳嗽症状,且这种咳嗽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普通的止咳药物难以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长期吸烟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咳嗽前兆,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肺癌发生风险,也会使咳嗽症状更易被忽视。 (二)咯血 部分肺癌患者会出现咯血现象,多表现为痰中带血,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较大量咯血。这是由于肿瘤组织血管丰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蚀血管导致出血。一般来说,中央型肺癌出现咯血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出现咯血伴肺癌前兆的情况极为罕见,而中老年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痰中带血,需高度警惕肺癌可能。女性患者咯血前兆与肺癌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同样需要重视。 二、全身症状相关前兆 (一)消瘦 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这是因为肿瘤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会消耗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肿瘤生长还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导致摄入减少。研究表明,约40%-50%的肺癌患者在病程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吸烟、酗酒且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易在肺癌发生时出现消瘦前兆。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一旦出现消瘦且伴有其他呼吸道症状,更应及时排查肺癌。 (二)乏力 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毒素会影响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同时肿瘤消耗大量能量,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在性别上,男女患者都可能出现乏力前兆,但具体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压力大、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出现乏力前兆时更需关注是否与肺癌相关。 三、胸部相关前兆 (一)胸痛 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部隐痛或钝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这是由于肿瘤侵犯胸膜、胸壁等组织引起。一般来说,周围型肺癌更容易早期出现胸痛症状。不同年龄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对胸痛的感知可能因身体敏感性等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出现胸痛伴肺癌前兆相对少见,但也不能忽视。性别方面,男女患者胸痛前兆表现无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乳房等胸部组织的存在,对胸痛的定位有时会有干扰。

    2025-10-17 12:35:17
  • 肺部结节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肺部结节需根据情况观察随访、手术或消融治疗。低危结节依直径有不同随访间隔,中危结节1个月内复查后定期随访;直径>15mm高度怀疑恶性或随访变化明显的结节考虑手术,手术方式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射频消融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等,微波消融原理类似,儿童肺部结节消融罕见。 一、肺部结节的观察随访 1.低危结节的随访:对于直径≤6mm且无恶性特征的肺部结节,通常建议12个月后复查胸部CT,若结节无变化,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因为此类结节恶性概率极低,通过定期随访观察其形态变化即可。对于6-8mm的肺部结节,3个月后复查胸部CT,若结节稳定,6个月、12个月、24个月再复查CT。年龄较大、有长期吸烟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随访时需更加密切关注结节变化,因为这些因素会增加结节恶变的风险。 2.中危结节的随访:直径8-15mm且怀疑恶性但又不充分诊断为恶性的结节,1个月内进行胸部CT复查,之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女性患者相对男性可能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结节变化有一定差异,但主要还是依据结节本身特征随访。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接触污染环境的人群,随访频率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以更早发现结节的不良变化。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直径>15mm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或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大小、形态等发生明显变化,考虑恶性可能的结节,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结节出现实性成分增加、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等恶性征象时。对于有长期职业暴露史(如石棉接触史)的人群,即使结节大小未达标准,但有相关高危因素,也需更早评估手术可能性。 2.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结节位置较局限的患者可选择肺段切除术,创伤相对较小;对于结节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行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手术前需要更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三、消融治疗 1.射频消融: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等。通过射频能量使肿瘤组织局部温度升高,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对于心肺功能较差、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是一种替代治疗选择。但对于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因为消融过程可能对心肺功能有一定影响。 2.微波消融:原理与射频消融类似,利用微波产生的热能破坏肿瘤细胞。其消融速度相对较快,对于一些较小的肺部结节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儿童肺部结节治疗中极为罕见,因为儿童肺部组织较为娇嫩,消融治疗风险相对较高,一般优先考虑其他更安全的方式。

    2025-10-17 12:34:54
  • 用CT筛查肺癌的作用有哪些

    CT在肺癌早期发现中可检测微小病灶、区分良恶性病变;在评估肺癌分期时能判断肿瘤侵犯范围、发现转移病灶;在监测治疗效果方面可评估治疗后情况、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对肺癌的诊治各环节都至关重要。 1.检测微小病灶: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病变,甚至可以检测出几毫米的结节。例如,对于一些处于早期、还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肺癌,CT可以在其尚处于较小时就被发现,为及时治疗创造条件。对于有长期吸烟史、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CT筛查有助于更早地捕捉到肺癌的苗头。 2.区分良恶性病变:通过CT影像特征,如结节的形态(是否有分叶、毛刺等)、密度(是否为磨玻璃密度等)等,可以初步判断肺部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这对于避免对一些良性病变进行不必要的有创检查或过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磨玻璃结节在CT上的表现不同,其良恶性的概率也有所差异,CT能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评估肺癌分期 1.判断肿瘤侵犯范围:CT可以清晰显示肺癌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了解肿瘤是否侵犯了纵隔、胸膜、胸壁等结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若肿瘤侵犯了胸壁,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评估都会有所不同。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准确的分期评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非手术治疗策略,如放疗、化疗等,同时考虑患者的耐受性。 2.发现转移病灶:能够检测出肺部肿瘤是否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如肝转移、骨转移等。这对于确定肺癌的临床分期,从而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患者预后非常关键。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准确判断转移情况可以更好地综合考虑整体病情来制定治疗计划,避免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 监测治疗效果 1.治疗后评估:在肺癌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通过CT复查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变化、形态改变等,以评估治疗是否有效。例如,术后复查CT可以了解是否有肿瘤残留或复发。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治疗后的CT监测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对于一些无法手术的肺癌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过程中,定期的CT检查可以动态观察肿瘤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比如,若发现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进展,需要及时更换治疗方案,这就需要通过CT准确地监测病情变化。对于有心理负担较重的患者,及时的病情监测结果反馈可以更好地安抚患者情绪,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的发展态势,配合后续治疗。

    2025-10-17 12:33:32
  • 肺癌早期不化疗吗

    肺癌早期是否化疗需综合肿瘤特征(如病理类型、分期细节、生长速度及侵袭性等)、患者身体状况(如年龄、基础疾病情况等)以及治疗方式权衡等多因素判断,肿瘤病理类型不同选择有差异,肿瘤分期、生长侵袭性等影响,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影响能否耐受化疗,手术与化疗联合也需综合评估,是个体化复杂决策。 一、与肿瘤特征相关因素 1.肿瘤分期细节 对于早期肺癌(Ⅰ期),如果是非常早期且肿瘤直径很小,比如小于1厘米的周围型肺癌,没有高危因素(如脉管侵犯等),部分患者可能单纯通过手术切除就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一定需要化疗。但如果存在一些高危因素,像肿瘤侵犯到支气管壁全层、有淋巴结微小转移等情况,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来降低复发风险。 从肿瘤的分子特征来看,若非小细胞肺癌早期患者存在EGFR敏感突变,靶向治疗相比化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此时就不选择化疗而优先靶向治疗;若没有靶向治疗靶点,则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进行化疗。 2.肿瘤生长速度及侵袭性 一些侵袭性较强、生长速度快的早期肺癌,即使处于早期阶段,复发转移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这时候可能需要考虑化疗来辅助治疗。而对于生长缓慢、侵袭性低的早期肺癌,可能单纯手术就足够。 二、与患者身体状况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化疗的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如果患者心肺功能较差,无法耐受化疗的毒副反应,可能就不适合化疗;而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早期肺癌患者,在能够耐受化疗的情况下,化疗可能会带来更好的预后。 2.基础疾病情况 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的早期肺癌患者,化疗药物可能会对这些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治疗风险。例如,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化疗药物的代谢会受到影响,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增加,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谨慎评估是否进行化疗;而基础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化疗。 三、治疗方式的权衡 1.手术与化疗的联合决策 如果患者适合手术切除,那么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等评估是否需要辅助化疗。如果手术切缘阳性、有较多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辅助化疗是必要的;如果手术很彻底,没有高危复发因素,可能不需要化疗。 对于一些早期肺癌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如身体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等),可能需要考虑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肿瘤。 总之,肺癌早期是否化疗是一个复杂的临床决策过程,需要肿瘤医生综合患者的肿瘤特征、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判断,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025-10-17 12:32: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