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7个多月宝宝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7个多月宝宝脾胃调理可从饮食、生活、中医外治及特殊情况注意等方面入手,饮食上母乳喂养妈妈要清淡营养,人工喂养选合适奶粉并逐步添易消化辅食;生活中注意腹部保暖、保证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中医外治可推拿按摩,艾灸需谨慎;若情况严重及时就医,调理中密切观察宝宝情况。 一、饮食调理 1.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的饮食需注意,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通过母乳影响宝宝脾胃。妈妈应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为宝宝提供优质的母乳。 2.人工喂养的宝宝:选择合适的奶粉很重要,要根据宝宝的消化情况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奶粉。在冲泡奶粉时,要严格按照奶粉的冲调比例进行,不要过浓或过稀。随着宝宝月龄增加,可逐渐添加辅食,辅食应从单一、细腻开始添加,如刚开始可以添加含铁米粉,然后逐渐添加南瓜泥、苹果泥等,这些食物相对容易消化,有助于减轻宝宝脾胃的消化负担。 二、生活护理 1.腹部保暖:7个多月的宝宝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因为宝宝的脾胃功能较弱,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脾胃不适。可以给宝宝佩戴肚兜,晚上睡觉盖好被子,防止腹部着凉。 2.规律作息: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良好的作息有助于宝宝脾胃的正常运化。一般来说,7个多月的宝宝每天需要保证14-16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让宝宝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调节。 3.适当运动:可以在宝宝清醒的时候,帮助宝宝进行适当的运动,比如让宝宝在床上翻身、踢腿等,或者抱着宝宝在室内适当活动。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对脾胃功能的调理有一定帮助,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三、中医外治法辅助调理 1.推拿按摩: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例如摩腹,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摩腹,每次摩腹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摩腹能够促进宝宝胃肠蠕动,改善脾胃功能。但要注意推拿按摩的力度要适中,避免损伤宝宝皮肤。 2.艾灸:艾灸具有温阳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但对于7个多月的宝宝,艾灸要非常谨慎,一般不建议自行操作。如果要进行艾灸,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穴位,如中脘、足三里等,但要注意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宝宝。 四、特殊情况注意 如果宝宝脾胃虚弱情况较为严重,出现长期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导致的脾胃问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盲目处理。同时,在整个调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大便等情况,根据宝宝的具体反应调整调理方法。

    2025-10-15 14:50:35
  • 五个月的宝宝咳嗽有痰怎么办

    五个月宝宝咳嗽有痰需观察痰液性状、咳嗽频率程度及伴随症状,家庭护理要保持室内适宜环境、适当增水摄入、拍背排痰,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立即就医,症状轻且精神好可先护理观察,变化或加重及时就医,要细心关注宝宝变化保障健康。 一、观察咳嗽有痰情况 1.观察痰液性状:留意痰液是白色稀薄痰、黄色黏稠痰还是其他特殊颜色性状的痰。白色稀薄痰可能多为病毒性感染等情况,黄色黏稠痰往往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等。 2.观察咳嗽频率与程度:记录宝宝一天咳嗽的次数,是偶尔轻咳还是频繁剧烈咳嗽。如果宝宝咳嗽频繁,影响吃奶、睡眠等,需要引起重视。 3.观察伴随症状:查看宝宝是否伴有发热、呼吸急促、喘息、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若出现发热体温较高(如超过38.5℃)、呼吸急促(小于5个月的宝宝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5-12个月宝宝超过50次/分钟)、精神差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家庭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适宜环境 湿度调节:维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湿度适宜有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更容易咳出。例如,当空气过于干燥时,痰液会变得黏稠,不易排出,而合适的湿度能改善这种情况。 温度控制: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较为适宜,让宝宝感觉舒适,避免因温度不适导致呼吸道不适加重咳嗽有痰的情况。 2.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对于五个月的宝宝,若为母乳喂养,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均衡,保证乳汁水分充足;若为配方奶喂养,按照配方奶冲调说明适当冲调,保证宝宝摄入足够水分,水分可以湿润呼吸道,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3.拍背排痰 方法:让宝宝侧卧,家长五指微曲成空心状,即手掌心呈弓形,从宝宝背部下方(腰部以上)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每次拍3-5分钟,每天可拍2-3次。这样的拍背动作可以借助振动使痰液松动,便于痰液排出。 原理:通过物理振动的方式,破坏痰液与呼吸道黏膜的附着,促进痰液向大气道移动,从而有利于咳出。 三、就医情况判断 1.需立即就医的情况:如果宝宝咳嗽有痰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时胸廓凹陷、鼻翼扇动等)、口唇发紫、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8.5℃经物理降温等处理不退)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宝宝病情较重,如肺炎等严重疾病。 2.可后续观察的情况:若宝宝咳嗽有痰症状较轻,精神状态较好,饮食睡眠基本正常,可先在家按照上述家庭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在2-3天内没有缓解甚至加重,也应及时就医。 五个月的宝宝还比较幼小,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细心,关注宝宝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宝宝的健康。

    2025-10-15 14:49:42
  • 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办

    改善手脚冰凉可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保证环境温度适宜(22-25℃左右)并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其次可轻柔按摩孩子手脚或鼓励孩子适当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让孩子多喝温水维持代谢;需密切观察孩子体温、精神等情况,若发烧手脚冰凉严重或持续不缓解要及时就医。 一、保暖措施 1.环境温度:确保所处环境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对于儿童来说,更要注意室温,避免过冷加重手脚冰凉的情况。因为低温环境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导致手脚冰凉。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使用空调、暖气等设备来调节室内温度。 2.增添衣物: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但要注意不要穿得过多过厚,以免影响散热。儿童的衣物选择应柔软、舒适且保暖性适中。例如给孩子穿上合适厚度的袜子、手套等,以改善手脚冰凉的状况。不过要避免过度包裹,防止孩子因过热而出现其他不适。 二、促进血液循环 1.轻柔按摩:家长可以轻柔地按摩孩子的手脚,从手指或脚趾开始,慢慢向手掌或脚掌方向按摩。以孩子的手脚微微发红发热为宜。对于儿童,按摩时力度要轻柔,因为儿童的皮肤和血管相对娇嫩。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手脚冰凉。比如每天可以进行2~3次,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 2.适当活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活动,但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选择活动方式。对于较小的儿童,可以帮助其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如屈伸手脚等;对于稍大些的孩子,可以鼓励其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手脚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手脚冰凉的情况。不过要注意避免孩子过度劳累。 三、补充水分 1.多喝温水:让孩子多喝一些温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充足的水分摄入都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儿童可以根据年龄不同,每天摄入500~1500毫升左右的温水,成人则需要1500~2000毫升左右。通过饮用温水,可以使身体的循环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改善手脚冰凉现象。 四、观察与就医 1.密切观察:密切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孩子除了手脚冰凉外,还伴有体温持续升高、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其身体的耐受能力和病情发展情况不同。例如婴儿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需要密切关注。 2.及时就医:当孩子发烧手脚冰凉且情况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测量体温、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发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如果是感染引起的发烧,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2025-10-15 14:49:03
  • 新生儿弹脚心的危害

    新生儿弹脚心存在生理损伤风险,如致皮肤皮下组织损伤、影响神经系统,且不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因其违背轻柔护理要求、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不当操作,所以家长及医护人员应避免对新生儿进行弹脚心等不当操作,采用科学温和符合其生理特点的护理方式,保障新生儿安全舒适成长。 一、新生儿弹脚心可能带来的生理损伤风险 (一)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 新生儿的皮肤非常娇嫩,弹脚心时较大的力度可能会造成皮肤的擦伤、淤血等情况。从皮肤结构来看,新生儿表皮层薄,真皮层纤维组织少,弹击时外力容易导致表皮与真皮分离或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影响皮肤的完整性与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新生儿皮肤的健康保护,因为皮肤是人体抵御外界微生物等侵害的第一道屏障,受损后易增加感染风险。 (二)神经系统潜在影响 虽然正常适度的刺激可以引发新生儿的正常生理反应,但过度弹脚心这种刺激可能超出新生儿神经系统可承受的范围。新生儿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弹击产生的机械刺激可能干扰神经信号的正常传导。有研究表明,不当的强烈刺激可能对神经突触的正常形成和神经功能的成熟产生一定不良影响,不过这种影响需要在过度刺激的情况下才会较为明显体现出来,一般轻柔的弹击可能不会立即造成严重神经损伤,但频繁或用力过猛的弹击存在潜在风险。 二、不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违背轻柔护理要求 儿科护理强调轻柔操作,以最大程度保障新生儿的舒适与安全。弹脚心这种操作如果力度把握不好,就不符合轻柔护理的原则。新生儿对外界刺激的耐受程度低,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采用温和的方式来进行相关护理或刺激等操作,弹脚心这种相对较粗暴的方式不符合儿科安全护理中对操作轻柔性的要求,可能会让新生儿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和身体不适。 (二)缺乏科学依据的不当操作 目前在新生儿护理相关的科学指南和研究中,并没有将弹脚心作为常规且必要的操作来促进新生儿健康等,属于缺乏科学依据的不当操作。儿科护理应依据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来进行,而弹脚心没有被证实对新生儿有明确的、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反而存在上述可能的损伤风险,所以从儿科安全护理角度来看是不提倡的操作。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自身身体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任何可能的外界刺激都需要格外谨慎对待。家长及医护人员应避免对新生儿进行弹脚心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不当操作。要采用科学、温和、符合新生儿生理特点的护理方式,比如通过轻柔的抚摸、温馨的语言交流等方式来与新生儿进行互动,关注新生儿的正常生理反应和需求,确保新生儿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最大程度降低因不当操作给新生儿带来身体损伤等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2025-10-15 14:47:16
  • 宝宝拉绿色大便跟奶粉有关系吗

    宝宝拉绿色大便与奶粉存在多方面关系,奶粉中成分如铁元素、脂肪成分会影响;喂养方式中喂养量、频率和冲调比例不当也有影响;还需考虑宝宝个体差异及疾病状态下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按说明冲调、注意喂养,异常时及时就医。 一、奶粉中成分影响 1.铁元素相关 部分奶粉中含有较多的铁元素,宝宝肠道对铁的吸收率有限。例如,婴儿配方奶粉中如果铁的含量较高,宝宝摄入后,未被完全吸收的铁在肠道内会与肠道中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呈现绿色。这是因为铁与硫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大便的颜色。 2.脂肪成分影响 奶粉中的脂肪成分如果宝宝消化不完全,也可能影响大便颜色。当宝宝对奶粉中的脂肪消化吸收出现问题时,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可能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大便颜色改变。比如,奶粉中的脂肪结构特殊,宝宝的消化酶对其消化不充分时,就可能出现绿色大便情况。 二、奶粉喂养方式影响 1.喂养量与频率 喂养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大便颜色。如果宝宝奶粉喂养量过多,胃肠消化负担加重,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绿色大便;而喂养量过少时,宝宝处于半饥饿状态,肠道蠕动加快,也可能使大便呈绿色。例如,正常情况下宝宝每次喂养量有一定范围,超出或低于这个范围都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大便颜色。 2.冲调比例 奶粉冲调比例不当也会有影响。如果奶粉冲调过浓,宝宝摄入后,肠道对过多营养物质的消化负担增加,可能影响大便的正常颜色;冲调过稀时,宝宝能量摄入不足,同样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大便绿色。比如,按照标准冲调比例是保证宝宝营养均衡和肠道正常功能的基础,偏离这个比例就可能出现大便颜色异常。 三、特殊情况考虑 1.宝宝个体差异 不同宝宝的肠道功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宝宝肠道菌群相对不稳定,对奶粉中成分的适应能力不同。比如,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的新生儿,对奶粉中成分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更容易因奶粉因素出现绿色大便。 2.疾病状态下的影响 如果宝宝除了拉绿色大便外,还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腹泻、呕吐、精神不佳等,即使是奶粉引起的大便颜色改变,也可能是合并了肠道感染等疾病。这时候需要综合判断,不能单纯认为只是奶粉导致的大便绿色。例如,当宝宝同时出现发热、绿色大便且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时,就需要考虑肠道感染等病理情况,而不仅仅是奶粉因素。 对于特殊人群婴儿来说,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大便情况,严格按照奶粉冲调说明进行冲调,注意喂养量和频率。如果宝宝绿色大便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判断,避免延误病情。同时,要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和生长发育情况,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5 14:46: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