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小孩拉肚子期间可以喝奶粉吗

    小孩拉肚子时能否饮用奶粉依腹泻成因定,若为乳糖不耐受致腹泻应选无乳糖奶粉并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回普通奶粉,若为非乳糖不耐受因素致腹泻可继续喝普通奶粉但要适度减喂养量、恰当冲调,早产儿、有牛奶蛋白过敏病史或有先天性肠道疾病等特殊人群需遵医生指导选奶粉及喂养方式。 一、分情况考量小孩拉肚子时能否饮用奶粉 小孩拉肚子期间能否喝奶粉需依据腹泻成因来判别。若为乳糖不耐受引发的腹泻,因肠道内乳糖酶欠缺,无法对奶粉里的乳糖进行有效消化,此时继续饮用普通奶粉可能会使腹泻情况加重;若为非乳糖不耐受因素导致的腹泻,像感染性腹泻(由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或食物过敏等非乳糖相关缘由致使的腹泻,通常可继续饮用普通奶粉,但要留意喂养的量与方式。 二、乳糖不耐受致腹泻时的奶粉选取 当小孩因乳糖不耐受出现拉肚子状况时,应选用无乳糖奶粉。无乳糖奶粉是把普通奶粉中的乳糖替换成葡萄糖聚合物等物质,能规避乳糖进入肠道后因缺乏乳糖酶而无法消化的情况,进而减轻肠道负担,有助于缓解因乳糖不耐受造成的腹泻症状。一般持续食用无乳糖奶粉2-3周左右,待肠道功能逐步恢复后,可斟酌逐步过渡回普通奶粉,但需密切观察小孩食用后的反应。 三、非乳糖不耐受腹泻时的奶粉喂养要点 对于非乳糖不耐受因素引发的腹泻,可继续饮用普通奶粉,但要注意喂养量适度减少,防止一次性喂食过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同时,要保证奶粉的冲调浓度恰当,遵循正确的冲调比例,以此维持小孩的营养摄入。例如,正常冲调比例为30毫升水对应3.5克奶粉,腹泻时可根据小孩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宜过稀或过浓,过稀可能会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过浓则会增加胃肠消化的难度。 四、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针对早产儿,因其胃肠道功能相对更为薄弱,在拉肚子期间饮用奶粉需格外慎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取适宜的奶粉类型及喂养方式。若小孩本身有牛奶蛋白过敏病史,即便不是乳糖不耐受导致的腹泻,也不可饮用普通奶粉,需选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等特殊配方奶粉,从而避免引发过敏反应使腹泻症状加重。此外,有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小孩,在拉肚子期间饮用奶粉前应咨询儿科医生,由医生依据小孩具体病情评估是否适合饮用奶粉及选择何种奶粉。

    2025-10-16 12:21:56
  • 婴儿双腿交叉用力是怎么回事

    婴儿双腿交叉用力可能因正常生理现象(神经逐步发育时无意识不自主运动)、胃肠不适(腹胀等致试图缓解腹腔压力)、寻求舒适体位(调整姿势达舒适)而起,新生儿至1岁左右家长需密切观察其频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偶尔出现且精神等状态正常属正常范畴无需特殊干预,若频繁发生伴哭闹等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病理因素,日常要合理喂养、营造舒适环境减少不适引发异常动作。 一、正常生理现象导致的双腿交叉用力 婴儿神经系统处于逐步发育完善阶段,神经传导通路尚未完全成熟时,腿部肌肉可能出现无意识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双腿交叉用力。此阶段多随月龄增长,神经系统发育渐趋成熟,此类现象会逐渐减少。例如,新生儿期至3个月左右的婴儿,因神经调控能力有限,可能较频繁出现短暂的双腿交叉用力情况,一般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婴儿精神、饮食、睡眠等状态均正常。 二、胃肠不适引发的双腿交叉用力 婴儿胃肠功能尚不成熟,易出现腹胀、肠胀气等情况。当腹部不适时,婴儿可能通过双腿交叉用力的动作来试图缓解腹腔内压力,以减轻胃肠不适带来的不适感。比如,喂养不当导致婴儿吞入过多空气,或自身消化功能较弱引起胃肠蠕动异常时,都可能引发胃肠不适,进而表现为双腿交叉用力。此时需观察婴儿是否伴有哭闹、吐奶、大便性状改变等表现。 三、寻求舒适体位的表现 婴儿会通过各种动作寻找让自身感觉舒适的体位,双腿交叉用力可能是其尝试调整姿势以达到舒适状态的一种表现。例如,婴儿在躺着时,可能通过双腿交叉用力来改变身体的受力分布,寻找相对舒适的体位姿态。一般此类情况不伴随其他异常病理征象,婴儿整体状态良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至1岁左右的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双腿交叉用力的频率、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若只是偶尔出现且婴儿精神状态佳、饮食睡眠正常,通常属于正常生理范畴,无需特殊干预。但如果双腿交叉用力频繁发生,且伴随哭闹不止、呕吐、生长发育迟缓、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带婴儿就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异常(如脑发育异常等)、消化道疾病(如肠梗阻等)等病理性因素。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婴儿吞入过多空气,营造舒适的睡眠及活动环境,以减少因不适引发的异常动作。

    2025-10-16 12:19:47
  • 宝宝长热疹怎么办

    宝宝热疹护理需做到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每天用温水轻柔洗澡并擦干易长疹部位;穿着宽松、透气、棉质衣物,根据室温适当增减;调节室内温度22℃-26℃、湿度50%-60%;勤剪指甲或戴手套避免搔抓;低龄婴儿和有过敏史宝宝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原因:热疹通常是由于宝宝汗腺导管堵塞,汗液潴留引起的,保持皮肤清洁干爽有助于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防止热疹加重。 做法:每天用温水给宝宝洗澡,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38℃~40℃较为适宜,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洗澡后轻轻擦干宝宝皮肤,尤其是容易长热疹的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二、穿着合适的衣物 原因:给宝宝穿着宽松、透气、棉质的衣物,能让皮肤更好地呼吸,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和热量的积聚。 做法:选择棉质的衣物,棉质衣物吸湿性好,能及时吸收宝宝皮肤表面的汗液。避免给宝宝穿得过多过厚,根据室内温度和宝宝活动量适当增减衣物,比如室内温度在26℃左右时,给宝宝穿薄的单衣即可。 三、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 原因: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少宝宝出汗,营造舒适的环境,利于热疹恢复。 做法:将室内温度调节在22℃~26℃,湿度保持在50%~60%。可以使用空调或风扇来调节温度,但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宝宝或风扇对着宝宝猛吹。也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空气湿度,但要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 四、避免搔抓 原因:宝宝长热疹时皮肤会有瘙痒感,但搔抓可能会导致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加重热疹病情。 做法:要勤给宝宝剪指甲,防止宝宝搔抓皮肤。可以给宝宝戴棉质的小手套,避免宝宝直接用手接触皮肤。如果宝宝热疹瘙痒明显,可以轻轻拍打瘙痒部位来缓解不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婴儿:低龄婴儿皮肤更加娇嫩,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皮肤。选择衣物时要确保材质绝对柔软,减少对婴儿皮肤的刺激。室内环境的调节要更加精准,避免温度和湿度的过大波动。 有过敏史的宝宝:如果宝宝有过敏史,在选择衣物、洗浴用品等时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产品,以免加重热疹或引发过敏反应。一旦发现使用某种物品后热疹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就医。

    2025-10-16 12:19:07
  • 孩子病毒感染反复发烧怎么办

    病毒感染致孩子反复发烧时,要密切观察监测孩子体温、一般状况,采用散热处理、温水擦浴、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补充水分,若孩子体温持续超一定范围、有严重伴随症状或属特殊人群则需及时就医来保障孩子健康。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孩子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对于不同年龄孩子正常体温范围不同,如婴儿核心体温(肛温或耳温)正常范围约36.5-37.5℃,口温正常范围36.3-37.2℃,腋温正常范围36-37℃,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则为发烧。 2.一般状况观察:留意孩子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若孩子精神萎靡、嗜睡、拒食、抽搐等,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散热处理:适当减少孩子衣物及被褥,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室温维持在22-25℃左右,利于散热。 2.温水擦浴:用32-34℃温水擦拭孩子皮肤,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擦拭时间10-15分钟,通过蒸发散热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孩子着凉。 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孩子额头、颈部两侧等部位,利用凝胶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退热贴可持续发挥作用数小时。 三、补充水分 让孩子多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发烧引起脱水。年龄较小的婴儿可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次数,保证充足液体摄入,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平衡。 四、及时就医情况 1.体温情况:若孩子体温持续超过38.5℃(婴儿)或39℃(儿童),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或体温反复升高,间隔时间逐渐缩短。 2.伴随症状严重:出现频繁呕吐、剧烈腹泻、呼吸困难、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伴随症状时,不管体温高低都应立即就医。 3.特殊人群:对于新生儿(出生28天内)出现发烧情况,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病情变化快,需尽早带孩子就医;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出现病毒感染发烧时也应及时就医,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因发烧而加重病情。 病毒感染导致孩子反复发烧时,需通过多方面观察、恰当物理降温、保证水分摄入,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就医,以保障孩子健康。

    2025-10-16 12:18:26
  • 6个月婴儿积食怎么处理

    6个月婴儿积食可通过调整饮食(减少奶量或辅食量、选易消化食物)、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5-10分钟,每天2-3次)、增加活动量(清醒时适当活动,进食1小时后进行)来处理,要密切观察婴儿情况,若未改善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且处理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依个体情况灵活调整。 一、调整饮食 1.减少奶量或辅食量:6个月婴儿积食时,可适当减少奶量或辅食的喂养量。因为此时婴儿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过多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例如,原本每次喂120ml奶,可暂时减至90-100ml;原本添加的一勺辅食,可减为半勺。 2.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的饮食也需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考虑更换为易消化的特殊配方奶粉;辅食方面,可选择小米粥、南瓜粥等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添加新的不易消化的辅食种类。 二、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以婴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这是因为顺时针按摩模拟了肠道蠕动的方向,有助于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和推进。 三、增加活动量 1.适当活动:在婴儿清醒时,可让其多进行一些活动,比如让婴儿趴着,锻炼颈部和上肢力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但要注意避免在婴儿刚进食后立即让其进行剧烈活动,一般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进行较为合适。因为进食后立即活动可能会引起呕吐等不适。 四、观察与就医 1.密切观察: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情况等。如果婴儿积食情况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没有改善,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发热、呕吐频繁、大便带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这些异常表现可能提示存在其他更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医生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6个月的婴儿,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在处理积食问题时要格外谨慎。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或不当的处理方式。同时,要根据婴儿的个体情况灵活调整处理措施,如果婴儿有特殊病史等情况,更要密切关注并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婴儿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16 12:17: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