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小孩扁桃体大能自愈吗

    小孩扁桃体大是否能自愈分情况,生理性扁桃体大在4-10岁可能出现,随年龄到14-15岁部分可能萎缩自愈;病理性扁桃体大由扁桃体炎等引起,通常难自愈,且不良生活方式、反复扁桃体炎病史会加重,需就医评估后获处理建议。 生理性扁桃体大 情况分析:儿童在4-10岁时扁桃体可能会生理性肥大,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到14-15岁时,扁桃体可能会逐渐萎缩。在这个生长发育阶段,若没有反复的炎症刺激等情况,部分生理性扁桃体大的小孩有可能自愈。例如,一些小孩在青春期后,扁桃体体积会明显缩小,呼吸、吞咽等相关症状也会随之改善。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处于生理性扁桃体发育阶段的儿童,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儿童生理性扁桃体大的可能性相对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自愈的可能性也存在一定的概率。 病理性扁桃体大 情况分析:如果是由扁桃体炎等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扁桃体大,则通常难以自愈。例如,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会导致扁桃体充血、水肿,进而使扁桃体体积增大。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加重,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风湿热、肾炎等。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加重病理性扁桃体大的情况。比如,小孩经常熬夜、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等,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使得扁桃体炎更容易反复发作,从而导致扁桃体持续增大,难以自愈。而规律的生活、合理的饮食(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当的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辅助病情的恢复,但仅靠生活方式的调整往往不能使病理性扁桃体大自愈,还需要配合医疗干预。 病史影响:如果小孩有反复扁桃体炎的病史,那么扁桃体大更难自愈。反复的炎症刺激会使扁桃体组织增生,形成慢性扁桃体炎,此时扁桃体大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来解决,而不会自行恢复。 总之,小孩扁桃体大是否能自愈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判断。如果发现小孩扁桃体大,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具体情况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2025-10-16 12:03:05
  • 小孩发烧抽搐要紧吗

    小孩发烧抽搐情况需分情况判断严重性,热性惊厥中单纯性预后较好,复杂性及非热性惊厥引起的较要紧;抽搐时要平卧头偏侧、解衣领保通畅、观察并送医;送医后医生会检查明确原因并治疗;有热性惊厥史小孩发烧初要积极降温防抽,一般小孩要增强体质防感染;早产儿和有基础神经疾病小孩发烧抽搐需更谨慎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小孩发烧抽搐时的紧急处理要点 当小孩发烧抽搐时,首先要将小孩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然后解开衣领等束缚部位,保持呼吸道通畅;要密切观察小孩抽搐情况、呼吸、面色等;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往医院急诊。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强力按压小孩身体,以免造成损伤。 发烧引发抽搐后的后续处理及检查 小孩被送到医院后,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脑电图等。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发烧抽搐的原因,若是热性惊厥,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复发风险等;若是其他疾病导致的,会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相应治疗。比如,如果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预防小孩发烧抽搐的相关措施 对于有过热性惊厥病史的小孩,在发烧初期就要积极采取降温措施,可通过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选择和使用禁忌,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用药)来控制体温,防止体温快速上升引发抽搐;同时要积极防治引起小孩发烧的各种疾病,如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常见引起发烧的疾病。对于一般小孩,也要注意增强体质,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因为很多发烧是由感染引起的,从而间接降低发烧抽搐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等小孩)的特别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其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发烧抽搐时更要谨慎处理,因为其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需要更细致的监测和及时、恰当的干预;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孩,本身神经系统就存在一定问题,发烧更容易诱发抽搐且抽搐后的预后可能更差,所以这类小孩家长要更加重视发烧情况,一旦发烧要更早采取积极的降温等预防抽搐措施,并且要定期带小孩进行神经系统评估等。

    2025-10-16 12:02:12
  • 小儿咳喘该怎么治疗

    小儿咳喘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调整环境、保证休息与饮食;药物治疗有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物等;其他治疗包括雾化治疗、氧疗;婴幼儿和过敏体质小儿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休息与饮食: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对于婴幼儿要减少活动量。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当多饮水,以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排出。 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β受体激动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咳喘症状。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心悸、手抖等不良反应,小儿使用时要密切观察。 糖皮质激素:对于病情较重的小儿咳喘,如哮喘急性发作等情况,可使用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气道炎症和水肿,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影响生长发育等风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可降低痰液黏度,促进痰液排出,从而减轻因痰液堵塞气道引起的咳喘,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等反应。 其他治疗 雾化治疗:通过雾化器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使患儿吸入,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效较快且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例如对于存在气道痉挛和痰液黏稠的小儿咳喘,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和祛痰药物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氧疗:若小儿咳喘伴有低氧血症,如血氧饱和度低于90%,需给予吸氧治疗,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等,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保障机体正常氧供。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在治疗小儿咳喘时,用药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在进行雾化治疗时,要确保患儿配合,防止药物进入眼睛等部位引起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幼儿咳喘时的呼吸频率、面色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过敏体质小儿:过敏体质的小儿发生咳喘时,首先要尽量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在药物选择上也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例如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前,要详细询问过敏史,以防引发过敏导致咳喘加重。

    2025-10-16 12:01:34
  • 一岁宝宝发烧怎么办

    一岁宝宝发热时,要进行体温、一般状况等观察与监测,可通过散热调整、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若体温持续升高、有严重伴随症状或属特殊人群,需及时就医,家长要冷静应对保障宝宝健康。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使用合适的体温计(如电子体温计、耳温枪等)定时测量宝宝体温,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趋势。正常婴儿肛温在36.5~37.5℃之间,口温为36.2~37.3℃,腋温为36~37℃,当腋温≥37.5℃或肛温≥38℃时可认为发热。 2.一般状况观察:留意宝宝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有无皮疹、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若宝宝虽发热但精神尚可,能正常互动、吃奶等,情况相对乐观;若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或有嗜睡、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抽搐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 1.散热调整:适当减少宝宝衣物及被褥,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利于散热,但要避免让宝宝直接吹风。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擦浴时间10~15分钟左右,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需注意擦浴时要保暖,避免宝宝着凉,且皮肤有破损时不宜擦浴。 三、补充水分 鼓励宝宝多喝温开水,保证充足液体摄入,以防发热引起脱水。对于小月龄宝宝,可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次数,保证水分摄取。 四、及时就医情况 1.体温相关: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腋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或肛温≥39℃,需考虑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退热等处理。 2.伴随症状严重:若宝宝发热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剧烈腹泻、意识障碍、反复抽搐等严重伴随症状,无论体温高低都应立即送医。 3.特殊人群情况: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等)的宝宝,出现发热时更应谨慎,需尽早就诊,因为这类宝宝对发热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一岁宝宝发热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通过以上观察监测、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等措施积极应对,同时根据宝宝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就医,以保障宝宝健康。

    2025-10-16 12:00:38
  • 什么是婴儿鹅口疮

    婴儿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婴幼儿,病因包括母亲阴道念珠菌感染致婴儿经产道感染、奶瓶奶嘴不洁滋生病菌、长期用抗生素或激素破坏菌群平衡,症状是口腔黏膜有不易擦去的白色乳凝块样物、多数无全身症状严重可致拒食等,诊断通过观察典型病变或真菌学检查确诊,预防要母亲积极治阴道感染、奶瓶奶嘴彻底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特殊人群需保持口腔清洁、护理前洗净手、不用硬物擦嘴及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定义 婴儿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是儿科常见的口腔疾病。 二、病因 主要因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母亲阴道有念珠菌感染,婴儿出生时经产道受感染;使用不洁的奶瓶、奶嘴,奶瓶奶嘴未彻底消毒易滋生白色念珠菌;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破坏口腔正常菌群平衡,利于白色念珠菌增殖。 三、症状表现 1.口腔黏膜改变: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形似奶块,但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能有溢血。 2.一般无全身症状:多数婴儿无明显全身不适,不影响吃奶,但严重时可能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表现,少数可累及食管、支气管等,引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口腔黏膜典型的白色乳凝块样病变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刮取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真菌学检查,如在显微镜下发现白色念珠菌菌丝或孢子可确诊。 五、预防措施 1.母亲护理:母亲若有阴道念珠菌感染,需积极治疗,避免婴儿经产道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定期对奶瓶、奶嘴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白色念珠菌滋生。 3.合理用药:避免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维持口腔正常菌群平衡。 六、特殊人群(婴儿)注意事项 婴儿免疫力相对较低,家长护理时要格外小心,保持口腔清洁,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护理婴儿前要洗净双手;避免给婴儿使用过硬的物品擦拭口腔,以防损伤黏膜引发感染。若发现婴儿口腔出现异常白色病变,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盲目处理。

    2025-10-16 11:59: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