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小孩体温37.6度算发烧吗

    小孩体温37.6度属低热,可能因生理性因素(活动后等)或病理性因素(感染等)导致,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观察、补水等处理,新生儿和婴幼儿有特殊注意事项,若持续或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可能导致小孩出现低热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小孩在剧烈活动后、进食后、哭闹后或者环境温度较高时,可能会出现体温短暂升高至37.6℃左右的情况。比如小孩剧烈玩耍后,身体产热增加,可能会使体温短时间上升,但一般不会超过38℃,且在休息、平静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病理性因素: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引起小孩低热的原因,如病毒感染(像普通感冒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感染初期等。另外,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低热,比如川崎病早期也可能出现长时间低热的表现,还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但相对感染因素来说发生率较低。 针对小孩低热的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 密切观察:要密切关注小孩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小孩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可先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如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让小孩处于凉爽、通风的环境中,通过皮肤散热来帮助降低体温。 补充水分:鼓励小孩多喝温水,因为水分可以帮助小孩散热,还能防止因发热导致的脱水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弱,若出现体温37.6℃,需要特别注意保暖情况是否合适,同时要仔细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嗜睡、拒奶等,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可能比较快,一旦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婴幼儿:婴幼儿在低热时要避免过度包裹,保证皮肤能够良好散热,同时要注意观察其体温变化趋势以及有无其他症状出现,如是否有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者是否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便能及时发现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如果小孩体温持续处于37.6℃左右且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差等其他异常表现,或者体温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应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025-10-16 11:54:12
  • 孩子发烧了要怎么办

    评估体温按腋下或肛温判断发热程度,体温<38.5℃无明显不适时可松散衣物、饮水或温水擦大血管部位物理降温,≥38.5℃不适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出现持续高热等情况、3个月以下婴儿、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孩子发热需及时就医或谨慎处理。 一、评估体温情况 1.1使用体温计(如耳温枪、额温枪或水银体温计)测量孩子体温,正常腋下体温一般在36~37℃,肛温稍高在36.5~37.5℃,若腋下体温≥37.3℃、肛温≥38℃可认为发热,需区分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40℃)。 二、居家护理措施 1.2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38.5℃且孩子无明显不适时,可采用松散衣物、适量饮水增加散热,也可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帮助散热,但需注意避免擦拭胸前区、腹部等敏感部位,且不要用酒精擦浴,因儿童皮肤薄嫩,酒精易吸收可能引起不良反应。1.3体温≥38.5℃且孩子出现不适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或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但需严格遵循药品适应证及禁忌,优先选择口服制剂,避免滥用药物。 三、及时就医指征 2.1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体温≥39℃超过2小时或经退热处理后仍反复)、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惊厥、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钟、幼儿>50次/分钟、儿童>40次/分钟)、皮肤苍白发灰、四肢冰凉、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需立即就医。2.2对于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应尽早带孩子就医,因为小婴儿发热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3.1早产儿发热时,因体温调节中枢更不完善,需更谨慎处理,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随意用药,就医过程中注意保暖但不要包裹过严影响散热观察。3.2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发热时,基础疾病可能因发热加重,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必要时就医调整基础疾病治疗方案。

    2025-10-16 11:52:45
  • 六个多月宝宝从床上摔下来怎么办

    宝宝摔落后,首先要初步观察评估,包括宝宝一般状况和身体表面情况,然后及时采取保持呼吸道通畅、不随意搬动等措施,尽快就医,尤其六个月宝宝更需加强日常护理,摔落后按步骤观察处理并及时就医保障健康。 一、初步观察与评估 1.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观察宝宝摔落后的反应。如果宝宝摔落后立刻大声哭泣,通常提示情况相对良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观察宝宝的面色、精神状态、有无呕吐、抽搐等情况。如果宝宝没有哭泣,或者出现持续哭闹不止、精神萎靡、频繁呕吐、抽搐、囟门膨出等异常表现,需要高度重视,可能存在颅脑损伤等严重问题。 2.检查身体表面:查看宝宝身体各部位有无明显的外伤,如擦伤、出血、肿胀等。重点检查头部、四肢等部位,轻轻触摸宝宝的肢体,看是否有活动异常,怀疑骨折的可能。 二、及时采取的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宝宝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不要随意搬动:除非宝宝处于危险环境中,否则不要随意搬动宝宝,尤其是怀疑有脊柱损伤等情况时,随意搬动可能会加重损伤。如果必须搬动,要尽量保持宝宝身体平直,由专业人员进行搬运。 3.尽快就医:即使宝宝当时看起来没有明显异常,也建议尽快带宝宝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因为有些颅脑损伤等情况可能在当时没有明显表现,但后续会逐渐出现症状。一般需要到儿科急诊或小儿外科就诊,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颅内情况。 三、特殊人群(六个月宝宝)的温馨提示 六个月的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尤其是颅脑等部位相对脆弱。在宝宝摔落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可能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潜在的伤害。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宝宝的护理,确保宝宝周围环境的安全,如床边要安装防护栏等,避免宝宝再次发生摔落等意外情况。一旦发生摔落,要按照上述步骤及时进行观察和处理,及时就医是保障宝宝健康的关键。同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惊慌,但也不能忽视任何异常表现,因为宝宝的健康是最重要的。

    2025-10-16 11:50:51
  • 4岁小孩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4岁小孩流鼻血的局部因素有鼻黏膜干燥、外伤、鼻部炎症,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鼻血时要让孩子保持坐位或半卧位等急救措施,若不能止血或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湿度、教育孩子不抠鼻孔预防流鼻血。 外伤:小孩活泼好动,可能会不小心碰撞到鼻子,或者用手指抠鼻孔,损伤鼻黏膜导致流鼻血。比如孩子玩耍时不慎撞到鼻部,或者自行挖鼻孔使鼻黏膜破损出血。 鼻部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容易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孩子患上感冒后引发鼻炎,就可能出现流鼻血的情况。 全身因素 血液系统疾病: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流鼻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会使血液凝固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白血病患儿除了流鼻血外,还可能伴有贫血、发热、面色苍白等表现。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血管壁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缺乏时凝血功能受影响。比如孩子挑食,饮食中蔬菜水果摄入过少,就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从而引发流鼻血。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虽然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某些继发因素引起的高血压也可能导致鼻出血。另外,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影响全身血液循环,间接导致鼻部血管相关问题引发流鼻血。 当4岁小孩出现流鼻血时,首先要让孩子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不适。可以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以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如果采取以上措施后鼻出血仍不能停止,或者孩子频繁流鼻血、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发热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教育孩子不要随意抠鼻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流鼻血的发生。

    2025-10-16 11:49:50
  • 婴儿呕吐腹泻怎么办

    婴儿呕吐腹泻病因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需观察其次数、性状、脱水表现、精神状态等家庭护理包括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腹部保暖、臀部护理出现呕吐频繁难进食进水、大便带血黏液、发热不退、明显脱水表现或有基础疾病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严格遵医护理。 一、明确病因及观察要点 婴儿呕吐腹泻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性(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与非感染性(如饮食不当、食物过敏等)。需密切观察呕吐腹泻的次数、量、性状,例如大便是否呈蛋花汤样、水样或带有黏液、脓血等;同时留意有无脱水表现,如尿量减少、哭时无泪、口唇干燥、前囟凹陷等,以及精神状态是否萎靡、是否伴有发热等。 二、家庭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根据婴儿年龄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如6月龄以上婴儿可适量喂稀粥、米粉等,避免进食高油脂、高糖分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次喂养以减轻胃肠负担。 2.补充水分:预防脱水至关重要,可遵医嘱或按说明书使用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喂服,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若婴儿不愿口服补液盐,可尝试喂服稀释的米汤等。 3.腹部保暖:用温热毛巾轻敷婴儿腹部,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有助于缓解因胃肠不适导致的呕吐腹泻。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可涂抹护臀霜,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发生。 三、及时就医指征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带婴儿就医: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进水,导致精神萎靡或尿量显著减少; 大便带血、黏液,或发热超过38.5℃且持续不退; 出现明显脱水表现,如前囟凹陷、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差等; 婴儿为早产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时应尽早就诊。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婴儿,其胃肠功能更脆弱,对呕吐腹泻的耐受能力较差,家长需格外密切观察症状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就医,且在护理过程中需更加精细,严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饮食调整和护理操作,以最大程度保障婴儿健康。

    2025-10-16 11:49: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