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女孩11岁来月经正常吗

    11岁女孩来月经正常,正常初潮年龄10-16岁,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影响,家长需给孩子讲解生理知识、做好护理并关注心理,让孩子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健康发育。 影响月经初潮年龄的因素 遗传因素:女儿的月经初潮年龄与母亲的月经初潮年龄有一定关联。如果母亲在12岁左右来月经,女儿11岁来月经相对来说是符合遗传规律的正常情况。从遗传学角度看,染色体等遗传物质决定了身体发育的大致进程,其中与青春期启动相关的基因会影响月经初潮的时间。 营养因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身体正常发育的基础。如果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身体能够更好地发育,包括生殖系统的发育,可能会促使月经初潮提前。例如,富含蛋白质的肉类、蛋类,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为身体提供了必要的营养支持,有助于青春期的提前到来,从而可能使月经初潮年龄提前至11岁左右。 环境因素:现代社会环境中,如光照、污染等因素可能对月经初潮年龄产生影响。城市中的光照情况、空气质量等与乡村可能有所不同,不过这种影响相对遗传和营养因素来说不是主导因素,但也不能完全忽视。例如,城市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化学污染物质等,虽然目前确切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发育进程,从而对月经初潮年龄产生作用。 当11岁女孩来月经时,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护理。首先要向孩子讲解月经相关的生理知识,让孩子了解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知。在护理方面,要为孩子准备合适的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教导孩子正确使用。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月经初潮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不安等,家长要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让孩子能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的这一重要阶段。并且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育。

    2025-10-17 10:45:36
  • 宝宝经常吐奶如何处理

    婴儿吐奶需进行体位调整即喂奶后竖抱拍嗝并保持上身抬高体位,优化喂养方式为少量多次喂养、注意奶瓶倾斜角度及喂奶环境等,要观察区分吐奶性质,生理性吐奶量少且不影响发育,病理性吐奶量多频繁需就医,早产儿和有基础疾病宝宝有特殊处理要求。 一、体位调整 喂奶后将宝宝竖抱,头部靠在家长肩部,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之后让宝宝保持上身抬高15-30度左右的体位(如斜坡垫等辅助),避免立即平卧。这是因为婴儿胃部呈水平状,贲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体位调整可有效减少乳汁反流导致的吐奶,一般建议竖抱拍嗝时间持续3-5分钟,确保空气充分排出。 二、喂养方式优化 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模式,避免一次喂奶量过多。喂奶时注意奶瓶倾斜角度,使奶液充满奶嘴,减少空气吸入。喂奶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宝宝吃奶导致吞咽过多空气。同时,喂奶后不要剧烈晃动宝宝,以免引起腹压变化诱发吐奶。例如,对于月龄较小的宝宝,每次喂奶量可控制在其胃容量范围内,一般0-1个月宝宝胃容量约30-60ml,2-3个月约90-150ml,按需调整喂养量可降低吐奶几率。 三、吐奶情况观察与区分 需留意吐奶的性质。生理性吐奶通常量较少,不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宝宝精神状态良好;而病理性吐奶量较多、频繁,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体重不增等症状。若为病理性吐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消化道畸形、感染等病理因素,由医生进行针对性检查与处理。 四、特殊人群提示 早产儿:因其胃肠功能更不成熟,体位调整和喂养方式需更加精细,竖抱拍嗝时间可适当延长,喂养量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密切观察吐奶后反应。 有基础疾病宝宝:如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情况的宝宝,吐奶表现可能更复杂,一旦出现异常吐奶(如吐奶呈喷射状、伴随剧烈哭闹等),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盲目处理,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生理状况,以保障宝宝健康。

    2025-10-17 10:44:59
  • 孩子轻微弱智的表现

    轻微弱智儿童在认知发展、社交能力、运动与自理能力方面存在迟缓表现,如认知上学习能力和注意力差,社交上人际交往和情感理解不足,运动与自理上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发展滞后,家长需带孩子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干预措施、给予耐心关爱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发展。 注意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容易被外界干扰,例如在进行简单的拼图游戏时,正常3岁儿童能专注10-15分钟,而轻微弱智儿童可能只能坚持5分钟左右就转移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 社交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缺乏正常的社交互动能力,不懂得主动与同伴打招呼、分享玩具等。比如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正常4岁儿童会主动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而轻微弱智儿童可能只是独自玩耍,不会主动参与到集体游戏中去。 情感理解:对他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图理解较差,不能很好地读懂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变化。例如,当同伴生气时,正常5岁儿童能察觉到并知道去询问原因或给予安慰,而轻微弱智儿童可能无法理解同伴生气的情绪,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运动与自理能力发展滞后 运动能力:大运动方面,比如正常2岁儿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轻微弱智儿童可能到3-4岁才能较好掌握;精细运动上,正常3岁儿童能熟练地用剪刀剪纸,轻微弱智儿童可能到4-5岁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剪刀进行简单的剪纸操作。 生活自理:在自我照顾方面,穿衣、洗漱、进食等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缓慢。正常3岁儿童大多能自己穿简单的衣物,自己用勺子吃饭,而轻微弱智儿童可能到4-5岁甚至更晚才能逐步学会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比如穿衣时分不清前后、左右,吃饭时容易把饭菜弄到外面等。 对于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智力测试、神经系统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等,同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发展。

    2025-10-17 10:44:23
  • 小孩子在厕所里尿床怎么办

    小孩子在厕所尿床可源于生理、生活习惯或病理等因素,预防可通过下午4时后限制孩子液体摄入、督促孩子睡前排空膀胱及在厕所区域放置合适尿垫等辅助用品,应急需立刻清理尿液、帮孩子更换干爽衣物并温和安抚,长期要持续留意尿床频率与程度,若长期频繁尿床且影响生活心理要考虑病理性因素及时就医并关注孩子心理状态。 一、原因分析 小孩子在厕所尿床可能源于多方面因素,从生理角度看,幼儿阶段膀胱容量小且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控功能尚不完善,易出现不自主排尿状况;在生活习惯方面,若孩子睡前大量饮水、进食含水量高之物,或玩耍后过度疲劳、情绪紧张,都可能致使在厕所时发生尿床;此外,某些病理情况如泌尿系统感染、脊柱裂等也可能引发异常排尿,但相对较少见。 二、预防策略 1.饮水管理:于下午4时后限制孩子液体摄入,像果汁、汽水这类含水量多的饮品应减少给孩子饮用,可适量让孩子喝白开水,但要把控好量,以此减少夜间尿液生成。 2.睡前准备:督促孩子在睡前排空膀胱,养成固定的睡前排尿习惯,降低入睡后尿床的可能性。 3.辅助防护:针对能配合的较大孩子,可在厕所区域放置合适的尿垫等辅助用品,一旦发生尿床能及时吸收尿液,便于后续清洁。 三、应急处理 当孩子在厕所出现尿床时,需立刻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等将尿液清理干净,保持厕所区域洁净,同时帮孩子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孩子因潮湿不适产生不良情绪,还要温和安抚孩子,减轻其心理压力。 四、长期监测与特殊情形 需持续留意孩子尿床的频率与程度,若孩子长期频繁在厕所尿床并影响生活及心理状态,要考虑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感染、脊柱裂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做尿常规、脊柱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对应医疗手段。同时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尿床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等情绪,家长要给予充分理解与关爱,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尿床问题,助力孩子逐步建立正常排尿习惯。

    2025-10-17 10:43:48
  • 四个月宝宝手脚动不停的原因是什么

    四个月宝宝手脚动不停有多种原因,一是神经系统发育阶段正常表现,随月龄增长会改善;二是寻求感官刺激与探索环境的方式;三是生长发育中身体能量释放、促进肌肉发育协调的正常活动;若伴哭闹等可能是饥饿或不适,需检查处理,持续异常或伴其他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关注营造安全环境。 寻求感官刺激与探索环境 四个月的宝宝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手脚的运动来探索世界。宝宝会用手去触摸身边的物体、用脚蹬踹来感受身体与外界的互动。比如,当宝宝看到身边的玩具时,会通过手脚的动作去抓取、拍打玩具,以此来获取感官上的刺激,了解物体的属性等,这是宝宝认知发展和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属于正常的行为表现。 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活动 宝宝在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新陈代谢较为活跃,手脚的运动也是身体能量释放的一种途径。就像宝宝会通过翻身、手脚舞动等方式来活动身体,促进肌肉的发育和身体的协调性发展。在这个阶段,宝宝的肌肉力量在逐渐增强,手脚动不停是身体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体现,只要宝宝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发热、精神萎靡等,一般无需过度担忧。 饥饿或不适等情况的可能提示 如果宝宝手脚动不停的同时还伴有哭闹等表现,有可能是饥饿引起的。宝宝通过手脚的动作和哭闹来表达自己需要进食。另外,宝宝的尿布潮湿、身体有皮疹等不适情况也可能导致宝宝手脚动不停。此时需要家长仔细检查宝宝的身体状况,查看是否存在饥饿、尿布不适、皮肤异常等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喂奶、更换尿布、检查皮肤等。如果宝宝手脚动不停的情况持续异常,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意识异常等,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排除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对于四个月的宝宝,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和行为表现,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为宝宝营造舒适安全的成长环境,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5-10-17 10:43: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