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刘玲,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等。展开
个人擅长
腹泻,肠胃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疾病,肺炎,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鼻炎。展开
  • 小孩脚凉是什么原因

    小孩脚凉可能由环境因素(寒冷环境、衣着过少)、生理因素(末梢循环特点、新陈代谢)、疾病因素(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可通过改善环境、促进血液循环、关注健康状况来应对,若伴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衣着过少:如果给小孩穿的鞋子、袜子或者衣物不够保暖,不能有效阻挡外界的寒冷,脚部就会散失较多热量,导致脚凉。比如在较冷的天气里,只给小孩穿了很薄的袜子和鞋子,就容易出现脚凉现象。 生理因素 末梢循环特点:小孩的四肢末梢血管相对较细,血液循环相对成年人slower。在身体整体的血液循环中,血液到达四肢末端的量相对较少,所以容易出现脚凉的情况。这是小孩生长发育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末梢循环逐渐完善,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 新陈代谢:小孩新陈代谢相对旺盛,但由于其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还未完全成熟,尤其是体温调节方面。不过一般来说,正常小孩的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基本能维持体温,但如果小孩活动量较少,身体产热不足,也可能导致脚凉。比如安静状态下的小孩,相比活动量大时,产热相对少,脚凉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疾病因素 营养不良:如果小孩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尤其是缺乏某些营养素,如铁等,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贫血会使机体的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四肢末梢供血不足,出现脚凉的现象。同时,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小孩身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寒冷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感染性疾病:当小孩患有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时,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为了对抗病原体,会出现外周血管收缩的情况,以减少散热,此时可能会表现为手脚冰凉。另外,一些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小孩的血液循环,导致脚凉。例如,严重的胃肠道感染可能导致小孩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孩,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存在体循环供血不足的情况,就可能出现手脚发凉的表现,同时还可能伴有口唇发紫、活动耐力差等其他症状。 应对措施 改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建议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给小孩穿着合适厚度、保暖性好的鞋袜和衣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比如在寒冷天气外出时,给小孩穿上厚袜子、保暖的鞋子和厚实的外套。 促进血液循环:可以让小孩适当活动,如散步、做简单的肢体运动等,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也可以用温水给小孩泡脚,水温不宜过高,38-40℃左右即可,每次泡脚10-15分钟,有助于促进脚部血液循环,改善脚凉的情况。 关注健康状况:对于营养不良的小孩,要合理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如肉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如果小孩脚凉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口唇发紫、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疾病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10-15 15:16:45
  • 孩子有绿色眼屎是怎么回事

    孩子出现绿色眼屎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感染因素方面包括细菌性结膜炎(细菌感染致眼部分泌物增多呈绿色,伴眼部发红肿胀疼痛等,儿童易感染且集体环境易传播)和衣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致眼部炎症出现绿色眼屎,可伴眼部充血滤泡等);其他可能因素有泪道堵塞(泪液排出不畅致细菌滋生引发炎症出现绿色眼屎,新生儿中时有发生,部分可自行缓解,严重需就医)和环境因素(环境灰尘多致异物入眼刺激眼部产生炎症出现绿色眼屎,要注意保持眼部周围环境清洁),发现孩子有绿色眼屎且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表现时,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并注意孩子眼部卫生。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性结膜炎 1.病因及机制:孩子眼部受到细菌感染时,比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会引发细菌性结膜炎。细菌在眼结膜处繁殖,刺激眼部产生炎症反应,导致眼部分泌物增多,出现绿色眼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若不注意眼部卫生,用手揉眼等行为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2.表现及相关情况:除了绿色眼屎外,还可能伴有眼部发红、肿胀、疼痛等症状,孩子可能会频繁眨眼、揉眼。这种情况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中容易相互传播。 (二)衣原体感染 1.病因及机制:沙眼衣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绿色眼屎。衣原体感染眼部后,会引起眼部的炎症,使得眼部分泌物性质改变,出现绿色眼屎。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途径感染衣原体。 2.表现及相关情况:除了绿色眼屎外,可能伴有眼部充血、滤泡形成等表现,病情若迁延不愈可能会对眼部造成一定损害,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二、其他可能因素 (一)泪道堵塞 1.病因及机制:孩子泪道堵塞时,泪液排出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滋生,进而引起眼部炎症,出现绿色眼屎。泪道堵塞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于炎症等后天因素引起。 2.表现及相关情况:除了绿色眼屎外,可能在按压泪囊区时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溢出,孩子眼部可能会有流泪等表现。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也时有发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部分可能会自行缓解,但严重时需要就医进行相应治疗。 (二)环境因素 1.病因及机制:如果孩子所处环境灰尘较多等,灰尘等异物进入眼睛,刺激眼部,也可能导致眼部出现炎症反应,产生绿色眼屎。儿童的眼部比较娇嫩,对环境中的刺激较为敏感。 2.表现及相关情况:孩子可能仅有绿色眼屎,眼部无明显红肿等严重表现,但如果持续处于不良环境中,可能会加重眼部不适。需要注意保持孩子眼部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灰尘等异物进入眼睛的机会。 当发现孩子有绿色眼屎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眼部的其他表现,如是否有红肿、疼痛、流泪等情况。如果绿色眼屎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揉眼,保持眼部清洁。

    2025-10-15 15:15:33
  • 小孩子扁桃体经常发炎是啥原因呢

    小孩子扁桃体经常发炎与生理结构、病原体感染、机体抵抗力等因素相关,包括扁桃体发育阶段易藏菌、病毒细菌感染、营养、生活方式、环境影响免疫力等;对经常发炎儿童,家长要保证营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注意环境,频繁发作可权衡后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一、小孩子扁桃体经常发炎的原因 (一)生理结构因素 小孩子的扁桃体在6个月以后开始逐渐发育,到8-10岁时达到高峰,之后会逐渐退化。在发育阶段,扁桃体相对较大,且其表面有许多隐窝,容易藏匿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就容易在隐窝内繁殖,引发扁桃体发炎。例如,儿童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扁桃体作为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首当其冲容易受到影响。 (二)病原体感染 1.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由腺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例如腺病毒感染,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儿童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容易相互传染,引发扁桃体发炎,表现为扁桃体红肿、疼痛等症状。 2.细菌感染: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等。当儿童受凉、疲劳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在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引起扁桃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出现高热、扁桃体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等表现。 (三)机体抵抗力因素 1.营养因素:如果小孩子存在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C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缺乏时黏膜容易受损,易受病原体侵袭;维生素C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缺乏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扁桃体发炎的几率。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儿童机体免疫力降低。比如,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缺乏运动则会使儿童体质虚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从而导致扁桃体反复发炎。 3.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者居住环境潮湿、寒冷等,都可能影响儿童的呼吸道健康,使扁桃体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炎。例如,在雾霾天气下,空气中的有害颗粒会刺激呼吸道,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增加扁桃体发炎的风险。 二、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经常扁桃体发炎的儿童,家长要注意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均衡饮食,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A(如动物肝脏、胡萝卜等)、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的食物。同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12-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还要鼓励孩子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在季节变化时,要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如果孩子扁桃体发炎频繁发作,影响到呼吸、吞咽等功能,或者每年发作次数超过7-8次,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是否进行扁桃体切除术,但手术需谨慎权衡利弊,因为扁桃体是人体的免疫器官,在儿童时期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2025-10-15 15:13:48
  • 3岁半宝宝身高90矮小症怎么治疗

    3岁半宝宝矮小需明确诊断,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骨龄评估等确定病因,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病因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身高与随访,家长要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就诊,不盲目信不科学增高法,给予宝宝关爱支持。 一、明确矮小症的诊断 1.生长激素激发试验:通过药物刺激来评估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功能,这是诊断矮小症的重要检查手段。对于3岁半宝宝,需由专业医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该项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等导致矮小的内分泌原因。 2.骨龄评估: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来判断骨龄,骨龄能反映宝宝的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正常情况下,骨龄应与实际年龄相符或稍有差异,若骨龄明显落后于实际年龄,可能提示生长潜力受影响等情况。 二、针对病因进行干预 1.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若明确是生长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可考虑使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进行替代治疗。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生长和蛋白质合成等,从而促进身高增长,但使用需在专业医生的严格评估和监测下进行,包括定期监测身高、骨龄、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2.其他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矮小: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补充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进而促进生长发育。 三、生活方式调整 1.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提供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新鲜蔬菜水果等。3岁半宝宝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充足的营养是长高的物质基础。要避免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控制零食摄入,尤其是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以免影响正常饮食摄入。 2.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幼儿一般需要12-14小时左右的睡眠。睡眠时身体会分泌生长激素,且睡眠有助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和修复,所以要为宝宝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宝宝按时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3.适当运动:鼓励宝宝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跳绳、跑步、游泳、篮球等纵向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高增长,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四、定期监测与随访 1.身高监测:家长要定期给宝宝测量身高,并做好记录,观察身高增长速度。正常情况下,宝宝每年身高增长应在5厘米左右,如果发现身高增长缓慢,需及时就医评估。 2.随访评估: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由医生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等。例如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骨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指标,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温馨提示:对于3岁半矮小的宝宝,家长要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不要盲目相信一些不科学的增高方法。同时,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宝宝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2025-10-15 15:12:59
  • 儿童遗尿是怎么回事

    儿童遗尿指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年龄发育、遗传、睡眠因素相关,年龄小神经系统未完全发育、有遗传倾向、睡眠中深度睡眠觉醒反应迟钝易致遗尿;继发性与疾病(泌尿系统如感染、畸形,神经系统如脊髓损伤等)、心理因素(重大精神刺激)、药物因素(副作用)相关,需就医检查明确类型并采取干预措施。 原发性遗尿的相关因素 年龄与发育因素:5-6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功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儿童能逐渐控制排尿。一般来说,男孩和女孩在发育上略有差异,但总体都遵循随着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发育完善,排尿控制能力逐步提升的规律。例如,正常情况下3岁左右儿童已能较好控制日间排尿,4-5岁能控制夜间排尿,但仍有部分儿童到5岁后还不能控制夜间排尿导致遗尿。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遗尿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在儿童时期有遗尿史,那么孩子患原发性遗尿的概率相对较高。如果父母双方都有遗尿史,孩子患病概率会进一步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泌尿系统的发育以及神经系统对排尿的调控机制。 睡眠因素:儿童在睡眠中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时,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比较迟钝,不容易被尿意唤醒,从而导致遗尿。例如,一些孩子入睡后比较沉,即使膀胱有较多尿液,也不能及时醒来排尿。而且,睡眠周期的异常也可能与遗尿有关,正常的睡眠周期中,深睡眠和浅睡眠会交替出现,遗尿儿童可能浅睡眠阶段相对较多,而深睡眠阶段难以被尿意唤醒。 继发性遗尿的相关因素 疾病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会刺激膀胱,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尿频、尿急,进而可能引发遗尿。另外,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尿道下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也可能影响正常的排尿功能,导致遗尿。例如尿道下裂的儿童,尿道开口位置异常,排尿时可能不能正常控制,容易出现遗尿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像脊髓损伤、脊柱裂等神经系统病变,会影响神经对排尿反射的调控。脊髓损伤可能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受阻,使得大脑不能及时接收到膀胱充盈的信号;脊柱裂患儿由于脊髓和脊膜发育异常,也可能出现排尿控制障碍,从而引发遗尿。 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儿童如果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如突然更换抚养环境、亲人离世、受到严厉批评等,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导致遗尿。例如,有的儿童转学到新的学校,因不适应新环境,心理压力增大,可能会出现继发性遗尿。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遗尿。比如,服用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或者一些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等,可能影响排尿的控制功能。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在停药后症状可能会缓解。 儿童遗尿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出现遗尿情况的儿童,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遗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2025-10-15 15:12:0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