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吃辣椒肚子疼拉肚子

    吃辣椒肚子疼拉肚子的原因是辣椒素刺激胃肠道,尤其是胃肠道敏感人群或一次性吃太多辣椒易出现;应对措施包括停食辣椒、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要密切观察,老年人要谨慎处理且关注伴随症状,胃肠道疾病患者应避免吃辣椒,不慎食用后要积极缓解症状并视情况咨询医生调整方案。 一、吃辣椒肚子疼拉肚子的原因 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对于胃肠道较为敏感的人群,如本身患有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的人,辣椒素会促使胃肠道蠕动加快,还可能刺激胃黏膜和肠黏膜,导致肚子疼、拉肚子。此外,健康人群一次性食用过多辣椒,也可能因辣椒素的强烈刺激引发胃肠道的应激反应,出现肚子疼拉肚子的情况。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辣椒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因吃辣椒出现不适;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减退,也较容易受辣椒刺激而出现症状。 二、应对措施 停止食用辣椒:一旦出现吃辣椒肚子疼拉肚子的情况,首先应立即停止继续食用辣椒及其他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一步刺激胃肠道。 补充水分:拉肚子会导致身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要适当多喝温水,也可以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水分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喂水,避免一次喝太多引起呕吐;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补充水分,防止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加重。 饮食调整:可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儿童的饮食要更加精细,避免加重胃肠道消化压力;老年人的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肠道脆弱,家长要格外注意其饮食中辣椒的摄入量。若儿童吃辣椒后出现肚子疼拉肚子,更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大便次数等情况。如果症状较轻,通过上述简单处理可能缓解;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避免因拉肚子导致儿童脱水等更严重的问题。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吃辣椒后出现不适要谨慎处理。若拉肚子情况较明显,除了补充水分和调整饮食外,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加剧、发热等。因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拉肚子可能会诱发病情变化,所以一旦情况不佳应及时就医。 胃肠道疾病患者:本身患有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辣椒。如果不慎食用后出现肚子疼拉肚子,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症状,同时要按照自身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相应处理,如本身在治疗胃溃疡服用药物的患者,要关注吃辣椒后对药物疗效及胃肠道黏膜修复的影响等,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30 17:03:01
  • 慢性胆管炎是什么

    慢性胆管炎是因胆道梗阻、感染等因素反复作用致胆管慢性炎症且病程迁延可使胆管结构功能受损,病因包括胆道梗阻(由结石、寄生虫、肿瘤等引起胆汁淤积继发感染)及先天性因素(如胆道狭窄、囊肿致胆汁引流不畅),临床表现有典型的反复右上腹隐痛、腹胀、黄疸等及非典型的间断性上腹部不适,诊断靠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针对梗阻因素用内镜取石、手术切除肿瘤等)、控制感染(据培养药敏选抗生素)、手术(严重狭窄等经保守无效时行胆管整形等),儿童慢性胆管炎多与先天胆道异常相关需优先非药物干预尽早评估手术,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其对治疗影响谨慎选治疗方式并监测肝肾功能。 一、定义 慢性胆管炎是胆管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因胆道梗阻、感染等因素反复作用所致,病程迁延,可导致胆管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 二、病因 1.胆道梗阻: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胆道肿瘤等可引起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继发感染,长期刺激胆管引发慢性炎症。 2.先天性因素:胆道先天性狭窄、胆管囊肿等先天结构异常,易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增加慢性胆管炎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常表现为反复右上腹隐痛、腹胀,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乏力、消瘦等,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相关表现。 2.非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间断性上腹部不适,易被忽视,需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判断。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B超:可初步观察胆管形态、有无扩张及结石等情况,是常用的初筛检查。 CT、MRI:能更清晰显示胆管结构,明确有无梗阻、狭窄及病变范围。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可能升高。 五、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针对胆道结石、肿瘤等梗阻因素,可通过内镜下取石、手术切除肿瘤等方式解除梗阻,恢复胆汁通畅引流。 2.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胆管狭窄、反复发作感染且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能需行胆管整形、胆肠吻合等手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性胆管炎多与先天性胆道异常相关,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药物,确诊后应尽早评估手术干预必要性,以保障正常生长发育。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谨慎选择药物及手术方式,注重治疗过程中对肝肾功能的监测,避免加重基础疾病负担。

    2025-10-30 17:02:06
  • 总胆红素高究竟是怎么回事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由胆红素生成过多(含年龄因素致生理性黄疸及疾病致溶血性贫血等使红细胞破坏多胆红素生成增)、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含年龄因素致肝脏功能衰退及疾病致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代谢)、胆红素排泄障碍(含年龄因素致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及疾病致胆道结石阻塞胆道、胰头癌等胆道周围占位性病变压迫胆道致排泄受阻)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经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采取相应措施。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胆红素生成过多: 年龄因素:新生儿由于红细胞寿命相对较短,且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可导致胆红素生成相对过多,一般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这属于生理性的胆红素生成过多情况。 疾病因素:某些溶血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红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显著增加,进而引起总胆红素升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过多,总胆红素水平升高。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年龄因素: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衰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都有所降低,相对更容易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情况。 疾病因素: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导致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的原因,例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包括对胆红素的代谢,使得胆红素在体内堆积,总胆红素升高;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机制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导致总胆红素升高。 胆红素排泄障碍: 年龄因素: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先天性胆道发育异常情况,会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疾病因素:胆道结石可阻塞胆道,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总胆红素升高,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多见,结石的形成与胆汁成分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胰头癌等胆道周围的占位性病变,可压迫胆道,引起胆红素排泄障碍,总胆红素升高,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肿瘤的生长,压迫症状逐渐明显。 总胆红素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年龄、病史、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通过相关检查如肝功能全套、腹部超声等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或处理措施。

    2025-10-30 17:01:06
  • 肝病的征兆有哪些

    肝病有消化道相关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腹胀腹痛且进食油腻加重,全身有乏力疲倦、体重下降,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变陶土色,体征有肝区异常、肝脾肿大、腹水,儿童肝病需关注生长发育,女性肝病可能有月经紊乱情况,不良生活方式人群中酗酒者肝损伤进展快、熬夜者易现乏力等。 一、症状表现 1.消化道相关症状:肝病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这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消化液分泌及代谢功能,致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多与肝功能异常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腹胀、腹痛等表现,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 2.全身症状:乏力疲倦是肝病常见表现,因肝脏代谢功能障碍,能量产生不足,再加上患者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身体易感疲惫;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体重下降,这与食欲减退、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3.黄疸相关表现:当肝细胞受损或胆管阻塞时,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等,粪便颜色可能变浅呈陶土色,这是因为胆红素排泄受阻,随粪便排出减少所致。 二、体征表现 1.肝区异常:肝脏发生炎症或肿大时,可能会引起肝区隐痛、胀痛等,用手触压右上腹时可能有不适感;部分患者还可触及肝脏质地改变,如质地变硬等情况。 2.肝脾肿大:通过体格检查中的触诊等方式,可发现肝脏或脾脏体积增大,儿童若出现肝病,肝脾肿大可能会对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需密切关注其生长指标变化;成年人出现肝脾肿大则需进一步排查肝病原因。 3.腹水表现:严重肝病时可能出现腹腔积液,表现为腹部膨隆,患者平卧时腹部外观呈蛙状腹,伴有腹胀感,行动时可能因腹水增加而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尤其在有长期肝病病史且病情进展的人群中更易发生。 三、不同人群肝病征兆特点 1.儿童群体:儿童肝病征兆可能不典型,除上述常见症状体征外,更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表现,因为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肝病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更明显。 2.女性群体:女性肝病可能受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同时黄疸相关表现可能因个体激素差异在程度或表现上与男性有一定不同,但这并非绝对,需综合判断。 3.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酗酒者易患酒精性肝病,其征兆除上述一般表现外,可能更早出现肝功能异常相关症状,且肝损伤进展可能较快;长期熬夜人群肝脏代谢负担加重,更易出现乏力、肝功能轻度异常等情况,需特别注意自身生活方式对肝脏的影响,及时调整。

    2025-10-30 16:59:48
  • 经常胃胀怎么办

    要缓解胃胀,可从多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进食量、选易消化食物;改善进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话大笑;适度运动,餐后适当活动、选适合运动方式;关注情绪因素,保持心情舒畅;若疾病因素致胃胀且生活方式调整无改善,胃部疾病等需及时就医,儿童、老年人胃胀更要重视就医排查。 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南瓜、山药等。对于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可能下降,更应选择这类食物。比如将蔬菜剁碎后烹饪,煮的时间适当延长使食物更软烂。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胃部负担,导致胃胀加重。 改善进食习惯 细嚼慢咽:吃饭时充分咀嚼食物,一般每口食物咀嚼20-30次。这样有助于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减轻胃的消化压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儿童在家长引导下做到这一点,成年人更要自觉践行。 避免边吃边说话或大笑:进食时说话或大笑容易让空气随食物一起进入胃肠道,从而引起胃胀。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都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家庭聚餐时,提醒大家专注进食,减少不必要的交流。 适度运动 餐后适当活动:餐后不要立即躺下或久坐,可进行一些轻度活动,如散步。一般餐后30分钟左右开始散步,每次15-30分钟。对于老年人,散步速度要适中,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儿童餐后散步要注意安全,有家长陪同。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缓解胃胀。 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他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太极拳动作舒缓,适合各年龄段人群,能调节身心,促进胃肠功能;瑜伽中的一些扭转、伸展动作也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胀,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姿势的正确性,避免受伤。 关注情绪因素 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胀。不同人群都要注意调节情绪,比如成年人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儿童则可以通过玩耍、与家人互动等方式保持愉快心情,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疾病因素导致的胃胀需就医 胃部疾病:如果经常胃胀且通过上述生活方式调整后无明显改善,可能是胃部疾病引起,如胃炎、胃溃疡、胃下垂等。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等,明确诊断后进行相应治疗。对于儿童,若长期胃胀且伴有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更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胃肠道疾病等问题。老年人出现经常胃胀情况,也应尽早就诊,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全面检查以排除严重疾病。

    2025-10-30 16:58: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