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胆碱酯酶升高说明什么

    胆碱酯酶升高可因急性肝炎恢复期肝脏合成功能渐恢复、某些肝脏占位性病变病情向好、甲状腺功能亢进高代谢致合成增加、有机磷农药中毒恢复期机体开始恢复合成、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影响,需结合不同人群情况及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其原因及肝脏等整体恢复或病变等状况。 一、肝脏疾病相关 (一)急性肝炎恢复期 当患者发生急性肝炎时,肝脏合成功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在急性肝炎恢复期,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功能逐渐恢复,可出现胆碱酯酶升高现象,这提示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在逐步恢复,但需结合患者的肝功能其他指标(如转氨酶等)综合判断肝脏整体恢复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急性肝炎恢复期胆碱酯酶升高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动态变化,因为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有限,若胆碱酯酶持续异常需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肝脏问题;老年患者本身肝脏功能有所减退,急性肝炎恢复期胆碱酯酶升高时,要关注其基础健康状况,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影响肝脏功能恢复。 (二)其他肝脏病变 某些肝脏占位性病变等情况,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若肝脏合成胆碱酯酶的能力出现变化,也可能导致胆碱酯酶升高。例如一些良性肝脏肿瘤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向好发展时,胆碱酯酶可能因肝脏合成功能相对稳定或恢复而升高,但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肝脏病变性质及程度。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会影响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由于高代谢促使机体加快相关蛋白的合成,胆碱酯酶作为一种蛋白也会合成增加,从而导致血清胆碱酯酶升高。对于不同性别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胆碱酯酶升高的机制无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内分泌波动等因素在病情监测时需更关注月经周期等对甲状腺功能及胆碱酯酶的影响;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关注胆碱酯酶外,还需注意其心血管等系统因高代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因为高代谢状态对老年患者各系统影响更明显。 三、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有机磷农药中毒恢复期 有机磷农药会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在有机磷农药中毒经过治疗进入恢复期后,机体开始恢复胆碱酯酶的合成,从而出现胆碱酯酶升高现象,这标志着中毒损伤在逐步修复。对于儿童有机磷农药中毒恢复期患者,需特别注意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胆碱酯酶恢复过程中要关注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情况,避免因中毒导致的神经损伤遗留长期问题;老年中毒患者则要考虑其各器官功能衰退对胆碱酯酶恢复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与胆碱酯酶恢复的相互作用。 四、药物影响相关 某些药物服用可能影响胆碱酯酶水平,如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可能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等机制导致胆碱酯酶升高。在用药人群中,需详细询问用药史,因为不同药物对胆碱酯酶的影响机制不同。对于有长期用药史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长期用药时,要评估药物对胆碱酯酶的影响是否为病理性升高,还是药物本身的作用结果,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6 13:57:18
  • 溃疡型胃癌是怎么造成的

    溃疡型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癌前病变、年龄和性别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致炎症,长期刺激增胃癌风险;遗传易感性与特定基因突变或综合征有关,有家族史风险高;饮食中高盐、烟熏等及缺乏蔬果,地理环境中微量元素、水源等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癌前病变可发展为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升高,男性风险高于女性,与男性生活方式相关。 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溃疡型胃癌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遗传基因突变或遗传综合征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由于APC基因的突变,其发生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遗传性弥漫性胃癌综合征与CDH1基因的种系突变有关,携带该基因突变的个体在年轻时就可能发生弥漫性胃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其亲属患溃疡型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是溃疡型胃癌的危险因素。烟熏和腌制食品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损伤胃黏膜,诱导细胞癌变。例如,日本某些地区居民长期食用大量烟熏鱼肉,当地胃癌发病率较高。此外,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会导致人体摄入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减少,不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自由基可损伤胃黏膜细胞的DNA等物质,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 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土壤、水源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溃疡型胃癌的发生。某些地区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多,如硒元素缺乏可能与胃癌高发有关,因为硒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功能,缺乏硒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而某些地区水源被污染,含有致癌物质,也会增加当地人群患溃疡型胃癌的风险。 癌前病变 一些胃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溃疡型胃癌。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使胃黏膜表面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与正常胃黏膜细胞不同,容易发生癌变;胃溃疡也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经久不愈的胃溃疡,溃疡边缘的黏膜反复受到炎症、损伤及修复的刺激,可能逐渐发生癌变,一般认为胃溃疡癌变率在1%左右,但对于长期不愈合的胃溃疡需要高度警惕。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溃疡型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同时身体的免疫功能也逐渐减弱,对各种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降低,使得细胞发生恶变的几率增加。 性别:男性患溃疡型胃癌的风险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3:1。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如男性吸烟、饮酒的比例相对较高,吸烟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还会增加Hp感染的风险;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饮酒可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这些因素都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

    2025-10-16 13:55:43
  • 怎么区别胃炎和胃癌

    胃炎与胃癌在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活检、年龄性别因素、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上有不同。胃炎症状相对轻、多样,胃镜下病变局限轻、病理无癌细胞;胃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症状重且进行性,胃镜有占位等、病理有癌细胞。胃炎各年龄段可患,胃癌多见于中老年;胃癌男略高发,胃炎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是胃炎和胃癌诱因,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胃部基础病相关,胃癌与家族史及癌前病变等相关。 胃癌:早期胃癌多数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且呈进行性加重;还可能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若肿瘤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骨转移可出现骨痛等。症状呈现进行性加重趋势,一般经简单对症治疗难以缓解。 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 胃镜下表现: 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胃黏膜皱襞形态相对正常,病变多较局限且程度较轻。例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等表现。 胃癌:胃镜下可见明显的占位性病变,如肿块型胃癌可见突出于胃腔内的菜花状肿物;溃疡型胃癌可见较大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呈结节状隆起等;浸润型胃癌可见胃壁僵硬、胃腔狭窄等表现。 病理活检: 胃炎: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细胞形态一般无明显异型性。 胃癌:病理检查可发现癌细胞,细胞形态有明显异型性,如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质比增大等,可明确诊断为胃癌。 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年龄: 胃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年轻人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熬夜、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患胃炎的几率增加;老年人由于胃黏膜退行性变等原因,也容易患胃炎。而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性别: 一般来说,胃癌的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胃炎的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显著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 胃炎: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是胃炎的重要诱因,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长期食用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食物,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这些因素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炎症发生。 胃癌: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长期高盐饮食、进食腌制烟熏食物(这类食物含有较多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吸烟、酗酒等,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进食腌制食物,其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质,长期接触会增加胃黏膜癌变的几率。 病史影响 胃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若未规范治疗,易反复发生胃炎;有其他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息肉等,也可能增加胃炎发生的风险。 胃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的患者,若病情长期不愈,发生癌变的几率较无这些病史的人群高。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因为部分会逐渐进展为胃癌。

    2025-10-16 13:54:35
  • 便秘什么原因引起

    便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肠道动力异常(受年龄、生活方式、疾病影响)、肠道结构异常(先天及后天疾病导致)、饮食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够)、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致便秘及不同年龄对药物反应有别)、心理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肠道调节致便秘)。 一、肠道动力异常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肠道神经发育尚不完善,可能出现肠道动力异常导致便秘;老年人肠道肌肉张力减退,肠道蠕动减慢,也易发生肠道动力异常引发便秘。例如儿童可能因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且活动量相对较少,影响肠道正常蠕动;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自主神经功能衰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 2.生活方式关联: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会减慢。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肠道蠕动功能减弱,食物在肠道内通过缓慢,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导致便秘。 3.疾病影响: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会影响肠道神经传导,导致肠道动力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减慢,肠道蠕动也会变慢,进而引发便秘。 二、肠道结构异常 1.先天因素: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结肠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近端结肠肥厚、扩张,从而引起便秘,多见于新生儿。 2.后天疾病:肠粘连、肠道肿瘤等疾病可导致肠道狭窄或梗阻,使粪便通过受阻,引起便秘。例如肠道肿瘤不断生长,占据肠道空间,阻碍粪便正常通过,患者会逐渐出现排便困难、便秘等症状。 三、饮食因素 1.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需求不同,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如果蔬菜、水果摄入过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使肠道内粪便体积减小,肠道蠕动无力,导致便秘;成年人长期素食且蔬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少,也易引发便秘。 2.水分摄入不够:无论哪个年龄段,饮水不足都会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比如老年人因为口渴感减退,往往饮水较少,容易发生便秘;儿童如果平时不爱喝水,也容易出现大便干燥、便秘的情况。 四、药物因素 1.常见致便秘药物: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副作用。例如某些治疗高血压的钙通道阻滞剂,可能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功能,导致便秘发生。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到药物引起便秘的影响。 2.用药与便秘关系: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排便情况,如果出现便秘,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调整用药方案等。 五、心理因素 1.压力与情绪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的人,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引起便秘。例如学生在考试期间,由于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便秘情况;成年人在工作生活压力大时,也可能发生便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可能受到心理因素影响,儿童如果学习压力突然增加等也可能出现心理因素相关的便秘。

    2025-10-16 13:54:04
  • 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有体液不足的危险、窒息的危险、活动无耐力及潜在再出血等护理诊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呕血黑便量色性质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出血时取平卧位头偏侧等体位,急性出血期禁食,出血停后渐给温凉清淡流质等饮食,主动沟通心理护理,预防窒息和再出血,对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特殊护理考量。 一、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消化道出血引起血容量丢失相关,需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红蛋白等指标变化以评估体液丢失情况。 2.窒息的危险:与呕血时血液反流进入气道有关,需密切观察患者呕血、咳痰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3.活动无耐力:与失血导致贫血相关,需评估患者活动耐受程度,制定个体化活动计划。 4.潜在并发症:再出血:与消化道出血病因未除等因素相关,需持续监测出血迹象。 二、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并记录,若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需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量、颜色、性质,准确记录出入量,评估体液丢失程度。 3.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指标,了解贫血情况及出血是否停止。 4.关注患者意识状态,若出现烦躁、淡漠等表现,提示可能有脑灌注不足。 (二)体位护理 1.患者出血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血引起窒息。若有休克表现,可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 2.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三)饮食护理 1.急性出血期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2.出血停止后,逐渐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如米汤等,避免过热、过烫、粗糙食物,防止再次出血。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 (四)心理护理 1.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护理措施,提高其配合度。 (五)并发症预防 1.窒息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鼻腔内的血液及分泌物,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方法。 2.再出血预防:告知患者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遵医嘱使用抑酸、止血等药物,定期评估出血风险。 (六)特殊人群护理考虑 1.儿童患者:儿科患者消化道出血需尤其注意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尿量等,因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易导致休克,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加重出血。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护理时需密切监测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注意补液速度,防止诱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需关注月经情况对失血评估的影响,同时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存在的其他健康风险。 4.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需在护理中兼顾基础病管理,严格控制血压等指标,避免因血压波动等加重消化道出血。

    2025-10-16 13:52: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