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王玉芳副主任医师(18)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什么是产后便秘的原因

    产后便秘受孕期及产后生理变化致肠道蠕动减慢、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减少、心理因素影响、盆底肌功能障碍等多因素影响,尤其高龄、有难产史或情绪不佳产妇需重视,应鼓励适当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保证水分摄入及关注心理状态来预防和缓解产后便秘。 分娩时的影响:分娩过程中,产妇长时间用力屏气,会使腹压增加,可能导致盆底肌肉和肠道肌肉劳损,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功能。尤其是难产或产程较长的产妇,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饮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产后为了补充营养,很多产妇会过多地摄入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较少。膳食纤维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能够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当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时,肠道蠕动会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引发便秘。比如,有调查显示,产后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产妇,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摄入量达标的产妇。 水分摄入不足:产后产妇身体处于恢复阶段,需要充足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如果产妇饮水过少,会导致肠道内水分缺乏,使大便干结,难以排出。 活动量减少 产后身体恢复需要休息:产后产妇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活动量大幅减少。而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长时间的卧床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滞,容易引发便秘。例如,产后前几周,很多产妇因担心伤口疼痛等原因减少活动,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下降。 心理因素影响 产后情绪变化:产后产妇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发便秘。有研究发现,产后抑郁的产妇便秘发生率比心理状态良好的产妇高出约30%。 盆底肌功能障碍 盆底肌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经阴道分娩,可能会对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功能障碍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使得粪便排出困难,引发便秘。例如,一些产妇在产后会出现盆底肌松弛的情况,进而影响排便过程。 对于产后便秘的产妇,尤其是高龄产妇、有难产史或产后情绪不佳的产妇,更要重视上述因素。应鼓励产妇适当增加活动量,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同时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心理疏导,以预防和缓解产后便秘。

    2025-11-04 12:55:51
  • 大便跟水一样喷射出来是什么原因

    大便呈水样喷射状可能由感染性因素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产毒性大肠杆菌等感染引发,也可因非感染性因素里食物中毒、对食物过敏、患炎症性肠病或肠易激综合征等导致,婴幼儿因体液调节差水样泻易脱水需关注,老年人要警惕基础疾病且脱水风险高,有基础肠道疾病人群加重提示病情活动需调整方案,应及时就医做粪便常规等检查并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可导致大便呈水样喷射状,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可引起成人和儿童的急性胃肠炎,表现为突发的水样腹泻、恶心、呕吐等。 2.细菌感染: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感染可引发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出现大量水样便喷射,常伴有腹痛、发热等表现,粪便镜检可能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被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误食有毒物质,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多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发病较急。 2.过敏反应:对食物(如牛奶、海鲜等)过敏的人群,进食相关过敏原后可出现肠道过敏反应,表现为水样便喷射,常伴有皮疹、瘙痒等过敏相关表现。 3.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出现反复发作的腹泻,严重时可为水样喷射状;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水样便,但多与精神因素等相关。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由于其体液调节能力差,水样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尿量、精神状态等,及时就医补液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出现水样便喷射需警惕基础疾病(如肠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因机体代偿能力差,脱水风险更高,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3.有基础肠道疾病人群:本身患有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的患者,若出现水样便喷射加重,提示病情可能活动,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出现大便跟水一样喷射出来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必要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感染性腹泻需根据病原体情况考虑抗感染等处理,非感染性因素则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干预。

    2025-11-04 12:53:23
  • 胃不好喝蜂蜜水养胃吗

    蜂蜜主要成分含对胃黏膜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成分但糖分高,胃酸分泌过多人群饮蜂蜜水可能加重不适,胃酸分泌不足者适量饮淡蜂蜜水需控量,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量或遵医嘱,1岁以下儿童应避免饮蜂蜜水,1岁以上儿童适量,胃溃疡活动期患者避免随意饮用且病情稳定后需遵医评估少量饮用,养胃应采取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综合健康方式且胃部不适时及时就医规范诊疗而非单纯依赖蜂蜜水养胃。 一、蜂蜜水对胃部的潜在影响及科学依据 蜂蜜主要成分包括糖分、有机酸、酶类等。从科学角度看,部分研究显示,蜂蜜中的某些成分(如黄酮类物质)可能对胃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有限且需结合个体胃部状态。然而,蜂蜜中的糖分较高,大量摄入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对于本身存在胃酸分泌过多(如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人群,饮用蜂蜜水可能加重胃部不适,因为胃酸分泌增加会侵蚀胃黏膜,不利于溃疡愈合。 二、不同胃部状况下饮用蜂蜜水的差异 1.胃酸分泌过多人群:此类人群(如患有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处于活动期者)饮用蜂蜜水后,蜂蜜中的糖分可能刺激胃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进而加重烧心、反酸等症状,不利于胃部健康维护。 2.胃酸分泌不足人群:对于胃酸分泌相对不足导致消化不良的人群,适量饮用淡蜂蜜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调节消化功能,但也需控制饮用量,避免过量糖分摄入带来其他代谢问题。 三、特殊人群饮用蜂蜜水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蜂蜜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饮用后易引起血糖波动,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或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饮用。 2.儿童:儿童胃黏膜较娇嫩,且1岁以下婴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善,蜂蜜中可能含肉毒杆菌孢子,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风险,因此1岁以下儿童应避免饮用蜂蜜水;1岁以上儿童饮用也需适量,不宜过量。 3.胃溃疡患者:处于溃疡活动期的患者应避免随意饮用蜂蜜水,需遵循医生制定的规范治疗方案,待病情稳定后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尝试少量饮用,并密切观察胃部反应。 四、养胃的科学方式建议 养胃应采取综合健康方式,如保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过冷、过热、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于胃部不适者,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诊疗,而非单纯依赖蜂蜜水养胃。

    2025-11-04 12:52:25
  •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消化不良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其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泌素增多致胃酸增加、影响胃蠕动排空等机制起作用,感染后有上腹部不适等相关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确诊后需规范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等有不同注意事项。 幽门螺杆菌引发消化不良的机制 幽门螺杆菌具有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等生物学特性,它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胃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消化不良。其一,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胃黏膜本是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损伤的重要屏障,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使得胃酸等容易刺激胃组织,引发不适;其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胃泌素增多,胃泌素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过多的胃酸会进一步刺激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导致消化不良相关症状的出现;其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能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等情况,进而引发消化不良。 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及特点 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的消化不良,常见症状有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等。不同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出现消化不良,可能除了上述胃肠道症状外,还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肠功能相对脆弱且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其营养吸收有关;老年人群感染后出现消化不良,可能还会因为机体机能衰退,使得症状相对更隐匿或更易被其他基础疾病掩盖。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消化不良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不良的人群,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一旦确诊感染,通常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人群的差异,比如儿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方案;老年人群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同时,在生活方式上,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负担,促进消化不良症状的缓解。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若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消化不良,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因为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要充分权衡利弊。

    2025-11-04 12:51:16
  • 更年期消化道的症状

    更年期女性因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出现胃肠道动力改变相关症状,如腹胀、便秘;消化液分泌变化致反酸、烧心、进食高脂食物后消化不良;心理因素致胃肠道躯体化症状且相互影响,合并基础胃肠道疾病者症状易加重,需注意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特殊人群还需针对基础病及心理状态干预。 一、胃肠道动力改变相关症状 更年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尤其是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胃肠道的动力。研究表明,雌激素缺乏可导致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常见症状为腹胀,患者会自觉腹部胀满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例如,一项对更年期女性的胃肠道动力监测研究发现,约60%的更年期女性存在胃排空延迟的情况,这会进一步加重腹胀症状。同时,肠道蠕动减慢还可能引发便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困难。 二、消化液分泌变化相关症状 雌激素对消化腺的分泌有一定调节作用,更年期雌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消化液分泌。胃酸分泌可能出现紊乱,部分女性会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这是因为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不适。有研究显示,更年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较非更年期女性升高约20%。另外,胆汁分泌及排出也可能受影响,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导致进食高脂食物后出现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恶心等症状。 三、心理因素相关胃肠道症状叠加 更年期女性常伴有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出现躯体化症状。例如,焦虑情绪可能导致胃肠道痉挛,引起阵发性腹痛;抑郁状态下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长期如此会影响营养摄入。而且心理因素与胃肠道症状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受。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对于更年期女性,尤其是合并有基础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人群,更年期症状可能会使原有疾病加重。在生活方式方面,应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功能。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对于心理状态明显异常的患者,可建议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干预。

    2025-11-04 12:49: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