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胃溃疡的严重程度有哪些等级划分

    胃溃疡内镜下分轻中重,轻度溃疡直径小于2cm边界清炎症轻,中度2-3cm边界尚清炎症更明显,重度大于3cm边界欠清炎症重形态不规则,并发症有无并发症,有并发症包括出血可致呕血黑便等严重后果、穿孔突发剧痛可引发弥漫性腹膜炎、幽门梗阻致反复呕吐宿食,老年患者机体衰退代偿差重度更易发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儿童胃溃疡少见重度需遵儿科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影响生长发育需关注营养状况。 一、内镜下分级维度 (一)轻度胃溃疡 内镜下可见溃疡直径通常小于2cm,溃疡边界较为清楚,周围黏膜的炎症反应较轻,多表现为局部轻度充血、水肿,溃疡形态相对规则,此类胃溃疡病变局限,对胃黏膜的破坏程度相对较小,患者可能仅有较为轻微的腹痛、反酸等症状,对消化功能的影响相对局限。 (二)中度胃溃疡 内镜下溃疡直径处于2~3cm范围,溃疡边界尚清晰,周围黏膜的炎症反应较轻度胃溃疡更为明显,可见较明显的充血、水肿,溃疡形态仍有一定规则性,但病变范围较轻度者增大,患者的腹痛、反酸等症状可能较轻度时更为显著,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也有所加重。 (三)重度胃溃疡 内镜下溃疡直径大于3cm,溃疡边界可能欠清晰,周围黏膜炎症反应严重,可见明显的充血、水肿甚至浸润表现,溃疡形态多不规则,此类胃溃疡病变范围大,对胃黏膜的破坏严重,患者症状往往较为剧烈,如剧烈腹痛、频繁呕吐等,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二、并发症维度 (一)无并发症的胃溃疡 患者主要表现为胃溃疡本身相关的症状,如腹痛、消化不良等,但未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病情相对处于较为稳定的较轻状态,通过规范治疗,病情较易控制。 (二)有并发症的胃溃疡 1.出血: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若出血量较大可能导致贫血、休克等严重后果,出血是胃溃疡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重度胃溃疡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出血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穿孔:患者会突发剧烈腹痛,疼痛可迅速蔓延至全腹,若不及时处理可引发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情况,穿孔是胃溃疡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3.幽门梗阻:患者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伴有腹胀等症状,幽门梗阻会影响食物的正常通过,导致患者营养吸收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身体机能,重度胃溃疡患者发生幽门梗阻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考量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代偿能力差,对于重度胃溃疡更易出现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的风险高于中青年患者。在治疗及病情监测中需更加密切,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身体的整体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重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儿童患者 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重度胃溃疡,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特别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调整饮食结构等,且要严格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对胃溃疡的耐受和反应有其特殊性。

    2025-11-04 14:23:19
  • 大便很黏怎么回事

    大便很黏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高油脂食物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消化系统疾病有肠道感染(细菌、病毒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因素涉及年龄(儿童消化系统未完善、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精神紧张压力大),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饮食因素 (一)高油脂食物摄入过多 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肥肉等高油脂食物,会使肠道内脂肪含量增加,导致大便中的脂肪成分增多,从而出现大便很黏的情况。例如,一项针对长期高脂饮食人群的研究发现,其大便的黏稠度明显高于饮食结构相对清淡的人群。 (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若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会使肠道内容物的水分吸收异常,导致大便黏稠。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若长期低于这个量,就容易出现大便黏腻的现象。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一)肠道感染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多,黏液排出增加,使大便变得黏稠。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患者除了有黏液脓血便外,大便往往比较黏腻。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肠道分泌物增加,大便性状改变,出现大便很黏的情况。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大便黏稠度普遍高于健康儿童。 (二)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基础疾病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时,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和黏液分泌功能,进而出现大便黏腻的情况。例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较高,大便黏稠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三)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肠道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肠道分泌功能异常。部分患者会表现为大便很黏,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大便黏稠的情况,且与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饮食不当或受到感染等,更容易出现大便黏腻的情况。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蠕动减慢,也容易出现大便黏稠的问题。例如,老年人群中因肠道蠕动功能下降导致大便黏腻的比例相对较高。 (二)生活方式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容易使大便黏稠。另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黏腻。有研究显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加,大便黏稠的情况较为常见。 如果发现大便很黏的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便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肠镜等,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1-04 14:22:03
  • 胆囊炎有哪些症状

    胆囊炎有腹痛(多位于右上腹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有持续性钝痛、阵发性绞痛等性质,进食油腻后加重,儿童腹痛剧烈不易定位,老年腹痛不典型)、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因胆囊炎症影响胆汁分泌排出致消化功能受影响,女性特殊时期或长期高脂饮食者症状更明显;腹胀因炎症致消化功能紊乱、食物排空受影响等引起,糖尿病患者消化道症状因血糖波动等不同)、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升至左右,儿童体温波动大易高热惊厥,老年发热不明显但病情可能严重)、黄疸(少数患者因炎症累及胆总管致梗阻、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皮肤巩膜黄染,有胆道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等症状。 腹痛 疼痛部位:多位于右上腹,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或背部。这是胆囊炎较为典型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胆囊炎症刺激周围神经,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牵涉痛。例如,急性胆囊炎发作时,患者常突然出现右上腹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疼痛性质:可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绞痛等。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而炎症状态下的胆囊收缩会加重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胆囊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腹痛可能较为剧烈且不易定位;老年患者胆囊炎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容易被忽视。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胆囊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胆囊炎症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进而影响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出现反应。例如,炎症刺激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引发恶心、呕吐。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使消化道症状相对更为明显;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发生胆囊炎时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更突出。 腹胀:患者可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这是由于胆囊炎症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食物的消化和排空受到影响,胃肠道内气体积聚等原因引起。比如,进食过多产气食物后,腹胀症状可能会加重。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因血糖波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 发热 体温变化:部分胆囊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严重时可超过39℃。发热是机体对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是由于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胆囊炎引起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相对较大,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老年患者发热时,由于机体反应性较低,有时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更加谨慎对待。 黄疸 黄疸表现:少数胆囊炎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胆囊炎症累及胆总管,导致胆总管梗阻,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黄疸。对于患有胆道基础疾病,如胆管结石等的患者,发生胆囊炎时更容易出现黄疸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出现黄疸时,可能在伴随症状等方面没有明显性别差异,但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判断。

    2025-11-04 14:20:43
  • 肚子咕咕叫一直拉稀水什么原因

    腹泻的成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含饮食因素(食物过敏、饮食不当)、药物因素(泻药、抗生素)、其他因素(腹部受凉、肠道功能紊乱)。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微绒毛破坏,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引起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以寒冷季节高发。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在小肠内复制,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低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腹泻。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主要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从而导致腹泻,大便为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2.沙门氏菌:常见的污染来源是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沙门氏菌感染人体后,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大便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肠道黏膜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水分和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常为水样便,同时可伴有皮疹、瘙痒、呕吐等过敏相关症状,儿童相对更易发生食物过敏相关的腹泻。 2.饮食不当:短期内进食大量生冷食物,如大量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冷饮、生食等,可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大便多为稀水便,一般无脓血,去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 (二)药物因素 1.泻药:长期或不当使用泻药,如番泻叶、酚酞片等,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表现为稀水便,停用相关泻药后症状多可逐渐改善。 2.抗生素:长期或广谱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正常菌群被抑制,耐药菌大量繁殖,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大便可为稀水样,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使用抗生素时更需关注肠道菌群变化。 (三)其他因素 1.腹部受凉:寒冷刺激可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蠕动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泻,多见于腹部保暖不佳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大便多为稀水便,去除寒冷刺激后症状可缓解。 2.肠道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可诱发或加重病情。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动力异常和内脏高敏感性,引起腹泻,大便可为稀水样或糊状,可伴有腹痛、腹胀,症状可在排便后部分缓解。

    2025-11-04 14:19:55
  • 脾胃虚弱的七大症状有哪些

    脾胃虚弱有七大症状,包括消化不良致食欲不振、腹胀,神疲乏力因气血不足,大便或溏稀或便秘,面色萎黄因气血不荣面,形体消瘦因营养吸收差,舌苔淡薄偏白,畏寒怕冷因温煦功能受影响且女性和老年人更常见还常累及肾阳。 一、消化不良 脾胃虚弱者胃肠的消化功能减弱,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常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进食量减少。例如,原本能正常吃下一碗饭,现在可能吃半碗就觉得饱了。同时,还可能伴有腹胀,进食后腹部胀满不适,且这种胀满感持续时间较长,在饭后尤为明显,即使少量进食也会感觉腹部饱胀难消。 二、神疲乏力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人体气血不足。从而使患者经常感到疲倦乏力,精神萎靡,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仍感觉体力不支,日常活动如行走、简单家务等都会觉得吃力,影响生活和工作状态。这种乏力感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对于儿童来说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玩耍一会儿就需要休息;女性可能会在生理期前后这种乏力感更明显;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可能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或恢复减慢。 三、大便异常 大便溏稀: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肠道,导致大便质地稀薄,不成形,大便次数可能增多。比如每天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加,且粪便像水一样稀薄。 便秘:部分脾胃虚弱者也可能出现便秘情况,这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肠道推动粪便的力量减弱,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不过相对而言,大便溏稀是脾胃虚弱更常见的大便异常表现。 四、面色萎黄 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成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所以患者面色会显得萎黄无光泽,缺乏健康的血色。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出现这种面色改变,儿童可能表现为面色不像正常孩子那样红润有光泽;老年人则可能在原有面色基础上更加萎黄,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干燥等情况。 五、形体消瘦 脾胃虚弱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长期如此会导致形体消瘦,体重下降。尤其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脾胃虚弱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低于同龄人正常水平;成年人脾胃虚弱也可能出现体重逐渐减轻,身体消瘦,精神状态不佳等情况。 六、舌苔异常 观察舌苔可以辅助判断脾胃状况,脾胃虚弱者常见舌苔淡薄,舌苔颜色偏白。正常健康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均匀的,而脾胃虚弱者的舌苔会出现淡薄、偏白的改变,通过舌苔的这种异常表现也能为诊断脾胃虚弱提供一定依据。 七、畏寒怕冷 脾胃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以温养全身。脾胃虚弱时,机体的温煦功能受到影响,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尤其表现为四肢末端怕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感觉手脚冰凉,比常人更易感到寒冷,这种情况在女性和老年人中相对更为常见,女性可能在月经前后或冬季更为明显,老年人则可能因体质虚弱,畏寒怕冷的感觉更突出,且可能伴有腰膝酸软等肾阳虚的表现,因为脾肾相关,脾胃虚弱常可累及肾阳。

    2025-11-04 14:17:2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