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小孩黄疸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足月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一般不超221μmol/L(12.9mg/dl),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4天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不超257μmol/L(15mg/dl),持续稍长。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足月儿超221μmol/L、早产儿超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85μmol/L(5mg/dl),持续超2周(足月儿)或4周(早产儿)不消退或消退后复现,伴异常表现,早产儿、低体重儿、有感染病史新生儿黄疸需特殊考虑,早产儿更易因黄疸致胆红素脑病等,低体重儿病情进展快,感染新生儿要严把控黄疸情况并积极治感染。 一、生理性黄疸正常值范围 对于足月儿来说,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通常不超过257μmol/L(15mg/dl)。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7-14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稍长。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暂时堆积,但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症状。 二、病理性黄疸正常值范围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值足月儿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者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而且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消退后又再次出现。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可能是由于红细胞增多症、感染、胆道闭锁等多种因素引起,患儿常伴有精神萎靡、拒奶等异常表现。 三、不同人群黄疸情况的特殊考虑 早产儿: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比足月儿更差,所以其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相对足月儿更低,且病理性黄疸的发生风险更高,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胆红素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低体重儿:低体重儿同样存在肝脏代谢胆红素能力弱的问题,其黄疸正常值范围与早产儿类似,需要加强黄疸监测,一旦发现黄疸异常要及时就医评估,因为低体重儿发生病理性黄疸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有感染病史的新生儿:感染会影响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这类新生儿的黄疸正常值范围需要更严格把控,一旦出现黄疸,要积极查找感染源并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密切监测黄疸变化,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黄疸,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等问题。

    2025-10-31 14:18:14
  • 大便干燥排不出来怎么办

    调整饮食结构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可进行有氧运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要定时排便,还可进行腹部按摩,若通过非药物干预大便干燥仍未改善或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需谨慎。 一、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香蕉、梨等)。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使粪便膨胀,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芹菜中约含1.4克膳食纤维,适量食用有助于改善大便干燥。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摄入,如学龄前儿童每天约19克。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不同生活方式下饮水量会有变化,如运动量大的人需适当增加饮水量。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饮水量,应遵循医生建议。 二、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适合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散步是较为简便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可促进肠道蠕动。儿童可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跳绳等,每天活动时间建议不少于1小时。对于病史方面,若有骨关节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如游泳,避免加重病情。 三、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去排便,建立良好的排便反射。例如,早餐后半小时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排便时间,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厕所蹲几分钟,培养排便反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定时排便习惯的培养有所不同,儿童需家长引导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四、腹部按摩 正确按摩方法: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对于婴幼儿,家长可轻柔地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儿童和成年人也可自行进行按摩。但如果有腹部急性炎症等情况则不宜进行腹部按摩。 五、就医情况 严重情况需就诊:如果通过以上非药物干预措施后,大便干燥排不出来的情况仍没有改善,或者出现腹痛、呕吐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排除肠道梗阻等严重疾病。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出现大便干燥排不出的情况更应谨慎,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孕妇情况特殊需特别关注胎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合适的措施。

    2025-10-31 14:13:21
  • 如何简单区分胃炎和胃癌

    胃炎常见上腹部隐痛等相对稳定症状与饮食关系密切可缓解无严重全身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与饮食不规律等相关Hp感染可干预;胃癌症状隐匿且呈进行性加重早期非特异随病情进展有消瘦黑便等好发40岁以上高危人群发病多因素综合作用,胃镜是区分关键胃炎胃黏膜表现规整胃癌有异常病灶需病理,老年人胃癌症状不典型应积极查胃镜,Hp感染人群是高危需定期胃镜监测。 一、症状表现差异 1.胃炎:常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相对较稳定,与饮食因素关系密切,如进食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但经调整饮食或规范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一般无进行性消瘦等严重全身表现。不同类型胃炎症状虽有差异,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有消化不良、贫血等表现,但整体症状波动相对较小。 2.胃癌:症状具隐匿性且多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可能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上腹部疼痛且性质改变,如由隐痛变为刺痛、钝痛等,还可能出现消瘦、黑便、呕血、吞咽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乏力、贫血等全身表现。 二、发病特点差异 1.胃炎: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发病多与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因素相关,Hp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经规范抗Hp治疗等干预后部分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 2.胃癌: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Hp感染未规范治疗者、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者等属高危人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如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基因变异等,病情进展相对胃炎更具侵袭性。 三、检查手段差异 1.胃镜检查:是区分胃炎与胃癌的关键检查方法。胃炎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红斑等表现,胃黏膜色泽及形态相对规整;胃癌在胃镜下可见肿块、溃疡(多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黏膜粗糙等异常病灶,必要时需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可明确病变性质是炎症还是癌变。 2.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胃炎患者一般无明显血常规异常,胃癌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等表现;粪便隐血试验,胃炎患者多为阴性或偶见阳性,胃癌患者常呈持续阳性。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癌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症状可能较轻或不明显,易被忽视,因此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等表现时应更积极进行胃镜等检查排查胃癌。 2.有Hp感染病史人群:此类人群是胃癌高危因素之一,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监测胃部情况,若出现上腹部症状变化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发现胃癌。

    2025-10-31 14:10:57
  • 肚子胀老放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肚子胀老放屁的原因包括饮食因素如摄入易产气食物、进食过快,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其他因素如腹部着凉、肠道菌群失调,不同年龄人群因各自特点在不同因素影响下易出现该症状。 一、饮食因素 1.摄入易产气食物:一些食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多气体,从而导致肚子胀老放屁。比如豆类,像红豆、绿豆、黄豆等,其中含有棉子糖等寡糖,人体难以完全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发酵就会产生大量气体;还有洋葱、土豆、红薯等,也富含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容易在肠道内产气。不同年龄人群对这类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多食用更易出现肚子胀放屁情况;成年人若一次性大量摄入,也可能引发不适。 2.进食过快:吃饭时狼吞虎咽,会吸入较多空气,同时未充分咀嚼的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时间延长,也容易产气导致肚子胀老放屁。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因进食过快引起的情况,儿童可能因吃饭不专注、家长喂食速度快等导致,成年人则可能因生活节奏快、饮食习惯不佳等引发。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不足,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容易发酵产气,进而出现肚子胀、老放屁的症状。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等诱发;成年人则可能与工作压力大、不良生活习惯等相关。 2.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腹胀、腹痛、排气增多等表现。各年龄段都有发病可能,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等是常见诱因。 3.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导致肚子胀、放屁多。主要发生在一些原本能消化乳糖,后来因各种原因导致乳糖酶活性降低的人群,儿童可能因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发病,成年人也可能因肠道疾病等后天因素出现乳糖不耐受。 三、其他因素 1.腹部着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导致气体积聚,出现肚子胀老放屁的情况。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儿童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因腹部着凉出现此症状;成年人在季节变化时若不注意腹部保暖,也容易受影响。 2.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均衡等多种原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细菌发酵食物残渣产生更多气体,引起肚子胀老放屁。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发生;长期服用抗生素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警惕肠道菌群失调问题。

    2025-10-31 14:10:05
  • 拉肚子后拉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后拉血的成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性痢疾(志贺菌感染致肠黏膜炎症溃疡)、沙门菌感染(摄入污染食物水)和非感染性因素如炎症性肠病(病因不明、免疫系统紊乱)、肠道肿瘤(良恶性肿瘤致黏膜破坏出血)、肠易激综合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要注意休息、补充水分电解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儿童需关注水电解质平衡防脱水。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性痢疾 成因: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黏膜炎症、溃疡,从而出现拉肚子后拉血的情况。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痢疾杆菌;生活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如不注意手卫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也易患病。 表现:多有发热、腹痛、腹泻,起初为稀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 (二)沙门菌感染 成因:摄入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感染。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易出现较严重症状。 表现:腹泻轻重不一,大便可呈水样、黏液样或脓血样,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有发热。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炎症性肠病 成因:如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及青壮年是高发人群之一,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肠道持续炎症反应。 表现: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二)肠道肿瘤 成因:肠道的良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破坏出血,进而出现拉肚子后拉血的情况。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肠道肿瘤,长期不良的饮食结构(如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是相关危险因素。 表现:除了腹泻、便血外,可能还会有腹部包块、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 (三)肠易激综合征 成因: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感染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的人群更易出现症状。 表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腹泻,粪便多为黏液便,部分患者会有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且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症状。 当出现拉肚子后拉血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尤其是儿童要特别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防止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2025-10-31 14:09: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