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擅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芳,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核心组成员,中国炎症性肠病青年学者俱乐部副组长,四川省炎症性肠病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及处理,成功诊治各种内科及消化内科危急重症及疑难杂症,熟练操作胃肠镜及内镜下息肉切除、食道扩张、食道异物取出术等各种内镜下治疗及食道测压、食道酸碱测定等技术,特别是致力于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临床及发病机制研究,曾赴国际知名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德国基尔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及赴日进行中日炎症性肠病学术交流。曾获院级医疗先进个人等称号,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及主研中德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参与全国及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多项多中心调查研究,参与炎症性肠病亚太共识意见的制定及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意见的制定,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二届全国消化中青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0-2004年度四川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参与《消化系统疾病查房释疑》、《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炎症性肠病》(第二版)等的编写。担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JCC》中文版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展开
  • 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肠息肉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综合征会增加风险;炎症刺激如肠道慢性炎症会因黏膜反复修复致异常增殖引发肠息肉;生活方式因素里,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均增加风险;年龄方面中老年发生率相对高,性别因素对其影响相对非最主要;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感染也会增加肠息肉发生可能性。 炎症刺激 肠道慢性炎症: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黏膜在炎症因子的持续刺激下,上皮细胞会反复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增殖,进而引发肠息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较长时,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肠道慢性炎症的影响,若本身有肠道炎症性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随着时间推移,肠息肉发生风险逐渐升高。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习惯是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肪饮食会导致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长期刺激肠道黏膜;高蛋白饮食在肠道消化过程中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也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影响;而低纤维饮食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容易引发肠息肉。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长期不良饮食结构对肠息肉发生的影响是普遍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不合理饮食增加肠息肉风险。 吸烟与饮酒:吸烟会使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道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代谢,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增加肠息肉发生几率。饮酒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和损伤,进而促进肠息肉形成。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若有长期吸烟或大量饮酒的习惯,其肠息肉发生风险会高于不吸烟不饮酒者。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肠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细胞异常增殖的概率增加,因此肠息肉的发生率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较高。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面临的肠道健康风险不同,中老年人群更应重视肠道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息肉。 性别:在一般人群中,肠息肉的发生率在男女之间没有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在某些特定类型肠息肉的发生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某些与激素水平相关的肠息肉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情况可能因激素代谢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性别因素对肠息肉发生的影响相对不是最主要的,主要还是通过综合因素起作用。 其他因素 肠道寄生虫感染:某些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感染,可导致肠道黏膜反复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长期的刺激会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增加肠息肉发生的可能性。不同地区因寄生虫感染流行情况不同,肠息肉发生风险也有所差异,生活在寄生虫感染高发地区的人群需要注意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降低肠息肉发生风险。

    2025-10-17 13:26:05
  • 委缩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委缩性胃炎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消化不良(有上腹部饱胀感、早饱等表现,不同年龄层表现略有差异,长期饮食不规律等人群易出现)、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发作无规律,不同年龄段感知不同,长期吸烟酗酒等会加重)、反酸烧心(胃黏膜受损致胃酸分泌紊乱引发,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别,过度摄入刺激性饮品易诱发)以及其他伴随症状(如消瘦、贫血等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加重老年乏力等,部分患者有精神神经症状,受个体因素影响)。 一、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委缩性胃炎患者常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感,这在进食少量食物后就较为明显,可能与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有关,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胃部胀满不适;还可能有早饱现象,即进食后不久就有饱腹感,不想继续进食。不同年龄层的患者可能表现略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更多表现为食欲下降、拒食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胃肠蠕动功能减退,加重消化不良症状。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偏好高脂高油等不易消化食物的人群,患委缩性胃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几率相对更高。 二、上腹部疼痛症状 多数患者会有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等。疼痛的发作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有的患者可能在进食后疼痛加重,有的则在空腹时更明显。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疼痛表现不同,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感知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而儿童患者可能因疼痛哭闹等表现出不适。有委缩性胃炎病史的患者,疼痛可能会反复出现,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人,可能会刺激胃黏膜,使疼痛症状更易出现且加重。 三、反酸、烧心症状 部分患者会出现反酸,即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有酸味;同时可能伴有烧心感,是胸骨后或上腹部有烧灼感。这是因为胃黏膜受损后,胃酸分泌紊乱,导致胃酸反流刺激食管等部位。年龄较小的儿童患委缩性胃炎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时,可能不会准确描述,而是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食管蠕动功能减退等情况,使反酸烧心症状更易发生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生活方式中,过度摄入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的人群,更容易诱发反酸烧心症状。 四、其他伴随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消瘦是因为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贫血可能是由于长期慢性失血(如胃黏膜慢性出血)以及营养缺乏(如缺乏铁、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引起。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委缩性胃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老年患者贫血可能会加重全身乏力等不适,生活方式中营养不良、长期慢性疾病等因素都可能与委缩性胃炎的这些伴随症状相关。另外,部分患者还可能有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焦虑等,这与胃部不适长期困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精神神经症状影响的程度可能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2025-10-17 13:24:44
  • 腹泻的原因有哪些

    腹泻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摄入不洁或刺激性食物)、气候、其他系统疾病影响、药物副作用等,不同年龄段人群腹泻原因及表现有别,老年人易出现并发症,情绪因素也可能致腹泻,出现腹泻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引起腹泻的常见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增多,引起腹泻,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夏季较为多见。沙门菌感染也较为常见,食用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等)后易发病,患者多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志贺菌感染可引起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易感。 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可导致腹泻,患者多有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粪便中可找到滋养体或包囊。隐孢子虫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尤其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 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如果喂养过多、过少或食物成分不合适,如过早添加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都可能引起腹泻。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母亲饮食不当,也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导致腹泻。 食物过敏:某些婴儿可能对牛奶蛋白、大豆蛋白等食物过敏,食用相关食物后可出现腹泻,常伴有皮疹、呕吐等过敏表现,多见于婴幼儿时期。 摄入不洁食物或刺激性食物:食用被农药污染、变质腐败的食物,或摄入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如过冷使肠道蠕动增加,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都可能引起腹泻,尤其常见于婴幼儿,因为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可加速肠道蠕动,导致腹泻。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肝胆疾病等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引起腹泻。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例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易出现伪膜性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腹泻的原因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腹泻更为常见;而成年人则可能因饮食因素、药物副作用等非感染性因素引起腹泻的情况较多。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其肠道功能减退,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的影响导致腹泻,且老年人腹泻后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的发生。如果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7 13:23:49
  • 数字胃肠怎么检查

    数字胃肠检查有其流程,包括检查前准备(饮食、肠道清洁、患者准备)和检查过程(口服对比剂、体位摆放、X线拍摄),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需家长配合、注意禁食禁水和防护;老年人要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协助摆体位;特殊病史人群如穿孔、梗阻者一般不适合,过敏者要提前告知医生。 1.检查前准备 饮食准备:检查前数小时需禁食,一般成人检查前6-8小时开始禁食禁水,儿童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禁食时间,通常是检查前4-6小时禁食禁水,这样可以使胃肠道内的食物残渣排空,避免影响检查时对胃肠道黏膜的观察。 肠道清洁准备:对于一些需要观察肠道内部详细情况的检查,可能需要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可以口服泻药来清理肠道,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通过大量饮水和服用泻药,排出清澈的粪便,以保证肠道黏膜能够清晰地显示。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去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如腰带、项链等,以免影响图像的质量。同时要放松心情,配合医生的操作。 2.检查过程 口服对比剂:患者口服适量的造影剂,常见的有硫酸钡等。硫酸钡可以涂布在胃肠道黏膜表面,使胃肠道的轮廓和病变显示得更加清楚。例如,口服钡剂后,通过吞咽动作,钡剂会依次经过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位。 体位摆放:患者根据检查的部位和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左右侧卧位等。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根据需要调整患者的体位,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胃肠道的情况。 X线拍摄:利用X线机对胃肠道进行透视和拍摄。在透视下,医生可以实时观察胃肠道的蠕动情况、形态等;同时会拍摄多张不同体位和不同部位的X线片,以便后续详细分析。例如,拍摄食管的正位、斜位片,胃的不同角度的片等,通过这些X线片来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如溃疡、肿瘤、息肉等。 不同人群数字胃肠检查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在检查前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要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儿童在检查过程中不配合导致检查无法顺利进行。儿童的禁食禁水时间相对较短,要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执行,防止因饥饿等情况引起不适。由于儿童的身体对X线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在检查过程中要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铅衣对非检查部位进行防护。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在检查前要详细询问老年人的病史和用药情况。检查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因为口服造影剂和X线检查可能会对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要协助其摆放体位,确保检查能够顺利进行。 特殊病史人群:如果患者有胃肠道穿孔病史,一般不能进行数字胃肠检查,因为口服造影剂可能会导致造影剂泄漏到腹腔,加重病情。对于有严重胃肠道梗阻的患者,也不适合进行普通的数字胃肠检查,可能需要采取其他特殊的检查方法。而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要提前告知医生,特别是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需要医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如准备抗过敏药物等。

    2025-10-17 13:22:49
  • 肠绞痛和肠胀气的区别

    肠绞痛是3个月内婴儿常见功能性肠紊乱,表现为定时大声哭闹等,机制与肠道蠕动不协调等有关;肠胀气各年龄段可发生,婴儿表现为腹部膨隆等,机制是气体产生与排出失衡;可通过临床表现等诊断,婴儿期多非药物干预,儿童及成人要注意饮食等,严重不缓解需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肠胀气:指胃肠道内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婴儿肠胀气时表现为腹部膨隆,用手轻拍腹部有鼓音,婴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可能会有频繁排气但难以完全缓解不适的情况,较大儿童或成人肠胀气时除了腹部胀满外,可能会有腹胀、腹痛(多为胀痛)等表现,排气或排便后腹胀可能会有所减轻。肠胀气的原因包括吞咽过多空气(如婴儿吸奶时吸入过多空气)、消化不良(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导致肠道产气增多)、肠道菌群失调等。 发病机制差异 肠绞痛:婴儿肠道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胃肠蠕动容易出现不协调。当肠道蠕动紊乱时,部分肠段会发生痉挛,引发肠绞痛。例如,婴儿的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异常。此外,婴儿胃肠道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气体等也可能参与肠绞痛的发生,但主要机制还是以肠道蠕动不协调导致的肠痉挛为主。 肠胀气:主要是气体产生与排出失衡导致。一方面,吞咽空气是常见原因,比如婴儿吃奶过急、哭闹时吃奶等情况会吞咽较多空气进入胃肠道;另一方面,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气体,若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气体排出受阻,就会导致肠胀气。例如,进食豆类、洋葱等易产气食物后,肠道内产气增加,若肠道动力不足,就容易出现肠胀气。 诊断与鉴别 肠绞痛: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婴儿符合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有定时性,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可诊断。需要与肠梗阻、肠套叠等器质性疾病鉴别,肠梗阻除了有腹胀、呕吐等表现外,往往有停止排气排便的症状,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肠套叠则有剧烈腹痛、果酱样大便等表现,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肠套叠的征象。 肠胀气:通过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膨隆,听诊肠鸣音等初步判断,结合病史,如是否有吞咽过多空气、进食特殊食物等情况来诊断。要与腹水、腹腔肿瘤等疾病鉴别,腹水可通过腹部超声发现腹腔内大量液性暗区,腹腔肿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等。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婴儿期:婴儿肠绞痛和肠胀气较为常见。对于肠绞痛的婴儿,家长可尝试飞机抱、腹部顺时针按摩等方法缓解。对于肠胀气的婴儿,要注意喂养方式,避免婴儿在哭闹时喂奶,喂奶后及时拍嗝,帮助排出吞咽的空气。由于婴儿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的舒适化干预方法。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肠胀气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消化不良等引起。儿童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过多产气食物;成人则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若肠胀气或肠绞痛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无论哪个年龄段都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2025-10-17 13:21: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