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张志艳副主任医师(23)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张志艳

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

擅长: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情感性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老年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均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志艳,女,副主任医师,1995年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于精神科工作,至今已达20余年,长期从事老年精神卫生领域的临床实践工作,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情感性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老年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均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目前为江苏省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精神卫生康复专科分会委员,淮安市医学会老年分会委员,淮安市心理学会会员。展开
个人擅长
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情感性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精神障碍等老年精神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均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展开
  • 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

    追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成人世界也有,不同的年代也有。比如说我这个岁数,我在那个年轻的时候或者是小学的时候,我也有自己的偶像。那时候的偶像,比如说我的偶像是解放军、雷锋叔叔。在古代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偶像,所以小孩子有一些自己的偶像不要去惊慌,有了偶像能够使孩子更加有丰富的生活兴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生活当中有一些快乐。第三个,从崇拜偶像过程当中,也学会一些偶像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所以不在于孩子有没有偶像,我们要看看他崇拜的偶像是什么人。家长要有意识的给孩子选择一些,这个偶像是身心人格比较健全的偶像。咱们有些偶像确实有些好的作用,但是也有个别的偶像有副的作用。这些副的作用,那么孩子他不懂得好,还有分不清好与坏,他会无意识当中去模仿那些坏的、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或者是生活的方式。所以家长要把这些健康的、有益的偶像,有意识的展现在孩子的面前。我们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经常说这句话。所以家长就作出一个非常坏的作用,天天不断得用老师的语言去教育他,结果孩子就特别的反感,说你跟老师没什么区别。其实我刚才说那句话是错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不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模特,是第一个被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当你的孩子有一些偶像的时候,你要看自己适不适合他。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努力做到成为孩子的像,那么要怎么让你自己成为孩子的偶像要怎么办?那就是把你最好的那一面、最美的那一面展现在孩子面前,那么孩子自然或者不自然的就会模仿你。所以你成不成为伟大的偶像,不在于你父母有多高的地位,或者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在于你能不能够认真的对待你的生活,能不能够认真的对待你的工作,能不能够对你的自己的家庭去负责任。咱们看看有很多的农村的孩子出来以后,他的父母就是一个老农民,当他的孩子进入了成人,也考入了大学,进入了成人世界以后也构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以后。当你采访他:你最崇拜的是谁?他说,我的父母。所以,家长成不成为孩子的偶像,不在于你职位的高低,也不在于你成不成功。关键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把你最美、最好的那一面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2025-03-28 09:31:14
  • 孩子厌学怎么办

    像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家长要看一看自己、看看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怎么得来的。要对孩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实际的认识,不要盲目认为我对孩子期待有多高,那么孩子将来就会有多高,不是那么回事。有些家长还会用一个所谓的心理学原理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嘉奖的教育方法,这叫皮克马利翁效应。对孩子的一种期待,对孩子的成长就有促进作用,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或者老师对孩子的期待,具有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而并不是无条件的,那么什么样的期待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呢?也就是这个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可能的时候,那么你的每一个期待对孩子来说都是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家长对孩子这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可能,有两种可能,一个超越了孩子的实际可能,也就是孩子怎么努力也达到不了这么一个高度,那么这种期待就反而成了一种对孩子的一种抑制作用。因为他怎么努力也达到不了这种高度,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可能,他给的比较低。那比较低的,孩子就很容易得到他对自己的预期,那么他就不再去努力了。像这种情况也有,但比前者会少得多。像这种情况,家长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期待。这个合理的期待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孩子平时的成绩;第二来自于孩子平时的用功程度;还要来自于什么呢?结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这些途径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个客观的、真实的期待。这种期待不要仅仅是眼前的,应该是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盲目的发现孩子某一天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就把这个期待水平也提高了。这个期待应该保持一致,这样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2025-03-28 09:31:13
  • 孩子总是咬指甲是怎么回事

    咬指甲肯定不正常,刚才咱们说了几个都是正常的。肯定不正常,咬指甲也好,还是小孩把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咬被头、衣角、铅笔帽。很多的这种现象,这个源自于人本身这种心理的现象。人有一个吃奶的这个过程,吃奶的过程当中,乳头对他的刺激,我们把这种心理叫口欲期,就是心理学上叫口欲期。口欲期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这种生理的需求。但是以后不吃奶了,但这种动作会延续下来,通过这种咬被角、衣角也好,或者铅笔头也好,来缓解一些焦虑或者是紧张。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副作用,但是这个结局,比如说有人过度的咬指甲,把指甲咬的特别的秃,甚至流血,那么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了。

    2025-03-28 09:31:13
  • 孩子总是咬指甲怎么办

    绝大多数孩子有这种现象的时候,自然而然,你不用去管他,自然就好了。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孩子会延续时间比较长,那我们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第一个,当你的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第一个,不要过度批评。你越过度批评,他越强化这个东西,物极必反,不要批评;第二个,不奖励。也就是他有这种行为的时候,不会给他过多的注意。那怎么办?但是也不应该说你就这么弄去,我就撒手不去管了,不是这么个意思。当他有这么个动作的时候,有意识的转移他活动的内容、或者是方向。手拧着,拉着跟我干别的去。你不提咬手指甲的问题,让他去做别的事情去。有意识的转移,这样时间一长了,慢慢的就淡化掉了,这是一种方面;再一个,当这种方式还解决不了,那怎么办?咱们再所谓的行为主义的治疗方法。把这个铅笔头抹上一些黄连素,或者是指甲上抹连黄连素,当他咬了以后自然就产生了一种苦的感觉,反复这种感觉就会慢慢退化掉。但是这种行为特别的难受,必须得争得孩子的同意、认可,才能坚持做下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有些孩子过度的严重,产生一些损伤了。比如说特别小的孩子,他这方面你也做不了,那怎么办呢?比如说月里的孩子,或者是一岁的孩子,那有必要把手裹起来,必须强制性的,否则的话就容易产生手指的伤害。当然对于大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讲事实、摆道理,行为矫正的方式来做就可以了,这并不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孩子等他进入青春期以后,不管你觉得多么重,到了初高中自然而然就缓解了,因为这个毕竟是一个不特别体面的一个动作。等他进入了青春期以后,他特别重视自己的外表的形象和行为形象的时候,你不管他,他自觉得就注意自己的这种外表的形象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不必过度的惊慌,适度的干预就可以了。

    2025-03-28 09:31:13
  • 和婆婆带孩子观念产生冲突怎么办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带孩子。一般的来讲,除了请月嫂以外一般让婆婆来,或者说让自己的父母来。自己的父母带孩子的时候,可能没有太大的矛盾,尤其是婆婆带孩子的过程当中,容易跟媳妇产生带孩子问题产生纠纷或者冲突。那么因为两代人的生活观念不一样,带孩子的方法不一样。年轻人比较注重所谓的科学,老人岁数大的人比较注重传统、注重经验。她说我那时候带你们的时候什么方法都没有讲,我不照样把你们带大了吗?年轻人赶着说我这叫科学,这两个之间到底谁是对的呢?没有一个错的,两个人都是对的。首先我们从年轻人上来讲,讲究科学固然没有错误,但是过度的科学对人的成长是有破坏作用。因为人的成长有些时候是不需要科学的,比如说科学需要讲卫生,过度的卫生对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影响、没有什么好处。一个人长时间在一个真空过程当中生活的人,一旦出去,他肯定要感冒的。因为人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会在生活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会诱发他这种适应能力的。所以年轻人在讲究科学的这一方面,不要过度。但是从公婆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过去带孩子,孩子比较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们就顺其自然了。那么对于老年人,也应该讲究一点科学。一个是退一步,一个是进一步,这样两个人就形成了一个默契,这是至关重要的。不要过分的强调老人的对,也不要过分的强调年轻人的不对。两个人都退一步,就很容易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2025-03-28 09:31:1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