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平,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医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日本鸟取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科委项目4项,863课题1项。展开
个人擅长
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展开
  • 怀疑中风挂什么科

    怀疑中风通常先到神经内科就诊,若症状发作急则去急诊科,儿童中风也需急诊就诊,放射科为中风提供影像学检查,病情稳定后康复科参与个性化康复治疗,不同情况的中风患者康复方案有别且需关注调整。 一、综合医院首诊科室选择 如果怀疑中风,通常首先前往神经内科就诊。因为神经内科医生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对中风相关的症状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初步判断。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如脑梗死)和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等类型,神经内科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CT、MRI等)来明确是否为中风以及中风的具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二、急诊科就诊情况 1.紧急情况处理 如果怀疑中风且症状发作较急,比如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的急诊科就诊。急诊科具备快速的急救设施和专业的急救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紧急处理。例如,通过急诊快速的头颅CT检查来区分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因为这两种情况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脑出血可能需要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而脑梗死在符合溶栓等指征时需要及时进行溶栓等治疗。 2.儿童中风的特殊情况 对于儿童中风,同样需要尽快就诊。儿童中风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此时也应首先前往急诊科,因为急诊科能够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的机制,儿科医生和神经内科医生等可以快速联合评估患儿病情。儿童中风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急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给予紧急处理。 三、其他相关科室协同 1.影像学检查相关科室 在怀疑中风后,可能需要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这些检查通常在放射科进行。放射科医生会根据临床医生的申请进行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并及时出具准确的检查报告,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头颅CT可以在发病后很快明确是否有脑出血情况,对于早期鉴别诊断非常关键。 2.康复科参与 如果中风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病情稳定后,后续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则会涉及到康复科。康复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言语康复、吞咽康复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中风患者康复方案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注重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训练,而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强调恢复工作和社交能力等。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展,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2025-10-11 12:11:24
  • 脑梗病人阿司匹林能停吗

    脑梗病人阿司匹林能否停用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大多数无禁忌证的脑梗死患者通常是二级预防重要药物不建议随意停用,有禁忌证、个体特殊情况(年龄、合并其他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等)时需考量,特殊人群要谨慎评估,患者及家属切勿自行停药,需遵神经内科医生专业指导综合评估给出建议以平衡风险。 一、阿司匹林在脑梗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梗死发生后,血管内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或有进一步血栓形成风险,阿司匹林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再次脑梗的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例如一些大型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服用阿司匹林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比未服用者明显降低。 二、能否停用的具体情况考量 1.有禁忌证的情况: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出血倾向,如消化道大出血病史处于活动期、严重的脑出血病史等,由于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加重出血风险,此时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停用阿司匹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特殊,需要谨慎权衡停用阿司匹林后再发脑梗的风险和继续用药出血的风险。 2.个体特殊情况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相对来说血管情况更复杂,但若没有禁忌证,一般仍需要继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而对于年轻的脑梗患者,在排除特殊病因后,若符合抗血小板聚集指征,也不应随意停用。 合并其他疾病:若脑梗病人合并严重的肝脏疾病导致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加重出血倾向,此时可能需要停用。或者合并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在评估出血风险大于再发脑梗风险时,也可能考虑停用,但都需要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病情。 药物相互作用:如果脑梗病人同时在服用其他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且经过评估,继续使用阿司匹林会极大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医生会综合判断是否停用阿司匹林。例如同时服用大量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显著升高,可能需要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对于老年脑梗病人,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考虑阿司匹林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医生需要密切监测其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女性脑梗病人,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也要评估服用阿司匹林是否会增加出血风险。同时,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切勿自行决定停用阿司匹林,一定要遵循神经内科医生的专业指导,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给出恰当的建议,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平衡再发脑梗和出血等风险。

    2025-10-11 12:08:32
  • 化脓性脑膜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病原菌入侵途径有血行感染(最常见,不同年龄段易感病原菌不同)、直接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感染蔓延或颅脑外伤致细菌直接侵入)、淋巴感染(少见),宿主因素中年龄(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易感染)、基础疾病(免疫缺陷、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患者易感染)、解剖结构(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者易发病)会影响其发生。 病原菌的入侵途径 血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通常先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膜引起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可先引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局部感染,进而进入血液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儿童时期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通过血行感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而且不同年龄段易感染的病原菌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出生2个月内的婴儿,常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等;出生2个月-12岁的儿童,常见病原菌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成人则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多见。 直接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感染直接蔓延至脑膜,如鼻窦炎、中耳炎、颅脑外伤等。当颅骨骨折、颅脑手术等导致颅腔与外界相通时,细菌可直接侵入脑膜引起感染。比如,颅脑外伤后,外界细菌容易通过破损的颅骨进入脑膜引发化脓性脑膜炎,这种情况在有颅脑外伤病史的人群中需要特别警惕。 淋巴感染:少数情况下,细菌可通过淋巴管侵入脑膜,例如颈部淋巴结感染时,细菌可经淋巴管传播至脑膜,但相对血行感染和直接感染来说,这种途径较为少见。 宿主因素的影响 年龄因素: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尚未完善,免疫系统也不成熟,对细菌的清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婴幼儿时期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细菌容易通过未闭合的骨缝侵入脑膜。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成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易感人群,比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自身抵抗力差,更容易受到化脓性细菌的侵袭。 基础疾病因素: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抵御细菌感染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例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下降,增加了细菌感染脑膜的风险。 解剖结构因素:存在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的患者,如先天性脑积水、颅内肿瘤等,脑脊液循环不畅,有利于细菌在局部繁殖,从而增加了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几率。

    2025-10-11 12:05:51
  • 血管超声有助于查出脑血管病吗

    血管超声有助于查出脑血管病,其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一定影响;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查颈部动脉情况,观察血管壁结构等,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有影响。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原理及作用: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它可以检测脑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血管搏动指数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痉挛、闭塞等情况。例如,当脑动脉发生狭窄时,血流速度会加快;当存在脑血管痉挛时,也能通过TCD检测到血流速度等参数的异常改变。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以及脑血管痉挛的监测等有重要价值。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脑血管情况有一定差异,但TCD检查本身不受性别明显影响。对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脑血管病变风险增加,而TCD可以在这些人群中发现早期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TCD检查能更早发现其脑血管的异常情况。 颈部血管超声 原理及作用:颈部血管超声主要是检查颈部动脉的情况,包括颈动脉和椎动脉。它可以观察血管壁的结构,如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形态、稳定性等;还能检测血管的内径、血流速度等。颈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重要来源,颈部血管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等情况,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例如,不稳定的斑块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脑梗死等脑血管病。通过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病变,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颈部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的概率增加。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相对男性发生颈部血管斑块等病变的风险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生活方式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与颈部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而颈部血管超声可以在这些有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中发现血管的早期病变。对于有颈部血管病变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颈部血管超声能更早地筛查出潜在的脑血管病相关风险。 总之,血管超声是一种有效的检查脑血管病的手段,能够为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2025-10-11 12:04:01
  • 脑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脑神经受损是否可以恢复取决于受损程度与部位、治疗干预及时性、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轻度受损、早期干预、儿童及健康状况良好者恢复可能性大,需综合多因素及时就医评估治疗以促神经功能恢复。 轻度受损:如果脑神经只是受到轻度的挫伤、压迫等,在及时干预的情况下,有恢复的可能。例如,因短暂的缺血缺氧导致的轻度脑神经功能异常,通过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神经功能有可能逐渐恢复。一般来说,轻度受损时神经细胞的结构破坏较轻,仍有一定的修复潜力,神经传导功能有望逐步恢复正常。 重度受损:当脑神经受损严重,如出现大面积的神经细胞坏死、断裂等情况时,恢复相对困难。例如,严重的颅脑外伤导致大量脑神经纤维断裂,这种情况下神经细胞很难完全再生修复,恢复程度往往有限。因为重度受损时神经损伤的范围广、程度深,超出了神经自身的修复能力。 治疗干预的及时性 早期干预:在脑神经受损后的黄金时间内进行干预,恢复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脑梗死导致脑神经受损时,若能在发病后的数小时内进行溶栓等治疗,可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脑神经的进一步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干预可以为神经的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阻止损伤的进一步加重,为神经的再生和功能重建提供时机。 延误治疗: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神经受损可能会逐渐加重,恢复难度显著增加。例如,一些脑神经受损患者因未能及时就医,导致神经损伤进一步恶化,即使后续进行治疗,恢复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的脑神经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对成人来说,脑神经受损后恢复的潜力可能更大。儿童的神经组织处于不断发育阶段,修复能力较强。而老年人脑神经细胞本身逐渐衰退,修复能力减弱,脑神经受损后恢复相对困难。比如,儿童因意外导致的轻度脑神经受损,相较于老年人,更有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 整体健康状况:本身健康状况良好的人,脑神经受损后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没有基础疾病的年轻人,在脑神经受损后,身体的整体修复能力较强,更有利于神经的修复。而本身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患者,脑神经受损后恢复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代谢等,不利于神经的修复。 脑神经受损后是否能够恢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受损的程度、部位、治疗干预的及时性以及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如果发生脑神经受损相关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5-10-11 12:02: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