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平,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医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日本鸟取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科委项目4项,863课题1项。展开
个人擅长
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展开
  • 小孩子惊吓后会突然得癫痫么

    小孩子单纯惊吓一般不会直接得癫痫,但有潜在脑部异常等特殊情况时,惊吓可能成为诱发因素,本身有癫痫易患因素儿童受惊吓可能诱发,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受惊吓后癫痫发作风险相对高,有特殊病史或潜在脑部异常风险儿童需密切关注惊吓后反应。 1.惊吓对神经系统的短期影响 单纯的惊吓可能会引起小孩子短暂的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哭闹、睡眠不安等表现,但这属于机体的应激反应,通常是可逆的,不会直接引发癫痫这种慢性脑部疾病。然而,如果小孩子本身就存在一些潜在的脑部异常情况,比如有轻微的脑发育异常、既往有过脑电图轻度异常但未被发现等情况,强烈的惊吓可能会成为一个诱发因素,促使原本潜在的癫痫相关异常放电被激发出来。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一些有遗传易感性或者脑部存在微小病变的儿童中,突然的精神刺激包括惊吓,可能会打破脑部原有的神经电活动平衡,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2.癫痫的发病机制与惊吓的关系 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结构异常、代谢紊乱等。而惊吓本身并不是癫痫的常见直接病因,但对于本身有癫痫易患因素的儿童,惊吓可能是一种触发因素。比如,对于有家族性癫痫遗传倾向的孩子,当受到惊吓时,身体的应激状态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等,进而诱发癫痫发作。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大多数癫痫的发作还是有其自身内在的病理基础。 3.特殊人群的情况考虑 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来说对于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较弱。如果小孩子有早产、出生时缺氧等病史,本身脑部的稳定性就较差,那么受到惊吓后发生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会相对高一些。这时候家长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孩子在惊吓后出现反复的抽搐、意识丧失等疑似癫痫发作的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总之,小孩子惊吓后突然得癫痫不是普遍现象,但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情况,对于有特殊病史或潜在脑部异常风险的儿童,要格外留意惊吓后的身体反应。

    2025-10-11 10:46:28
  • 脑血管痉挛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脑血管痉挛早期有多种表现,包括头痛(多为搏动性,程度可轻可重,不同人群表现略有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视力模糊、言语障碍,不同年龄人群因自身情况出现症状有别)、意识改变(轻度意识改变如精神萎靡、嗜睡等,不同人群需警惕情况不同)、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刺痛等,长期吸烟酗酒及更年期前后女性更易出现相关情况)。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视力模糊:脑血管痉挛可能影响眼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视神经或眼部相关血管供血不足,从而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看东西不清楚,视物有模糊的暗影等情况。对于有脑血管病史或存在脑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出现视力模糊需警惕脑血管痉挛的可能。 言语障碍:当脑血管痉挛影响到负责语言功能的脑部区域的血液供应时,患者可能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流利、表达困难、言语含糊不清等。比如,原本能正常交流的人突然说话变得磕磕绊绊,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一旦发生脑血管痉挛,更易出现言语方面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年轻人若有脑血管畸形等基础问题,也可能因脑血管痉挛出现言语障碍。 意识改变 轻度的意识改变也是脑血管痉挛早期可能出现的情况,表现为患者精神萎靡、嗜睡等。这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状态。对于儿童来说,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嗜睡,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脑血管相关问题,因为儿童脑血管痉挛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进展较快;对于老年人,本身脑血管功能逐渐衰退,若出现意识方面的轻微改变,如比平时更爱睡觉、对周围环境反应变迟钝等,需及时排查脑血管痉挛等问题。 感觉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肢体的感觉异常,如肢体麻木、刺痛等。这是因为脑血管痉挛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传导出现异常。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脑血管本身受到损伤,发生脑血管痉挛时更易出现感觉异常;女性在更年期前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神经血管调节,也可能使感觉异常更易发生或加重。

    2025-10-11 10:44:45
  • 运动神经细胞损伤50%会有何影响

    运动神经细胞损伤达一定程度会显著影响神经冲动向肌肉传导致肢体活动无力等,还使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和幅度变化,让肌肉出现萎缩,对儿童阻碍运动发育,对老年人加重行动不便等,对有基础病史人群加速病情进展需相应处理。 一、运动功能相关影响 运动神经细胞损伤达50%时,会显著影响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导。正常情况下,运动神经细胞负责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至肌肉,引发肌肉收缩完成运动。当损伤50%后,神经冲动传导受阻,导致肌肉力量减弱,表现为肢体活动无力,如抬手、迈步等动作的力量较正常明显降低,精细动作(如执笔、系纽扣)难以完成,严重时可出现肢体瘫痪的早期迹象,影响日常的自主活动能力。 二、神经传导特性变化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和幅度会受到影响。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减慢,幅度降低。这是因为损伤的运动神经细胞无法高效地产生和传导电信号,使得肌肉接收到的神经指令减弱,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反应,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 三、肌肉状态改变 由于运动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不足,肌肉会逐渐出现萎缩现象。长期的神经冲动缺乏刺激,肌肉纤维会发生废用性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肌力持续下降。例如,下肢运动神经细胞损伤50%时,腿部肌肉可能会逐渐变细,行走时的支撑力减弱,易出现疲劳感。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差异 儿童群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神经细胞损伤50%会严重阻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可能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如坐、爬、走等大运动技能出现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需尽早进行康复干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老年人群体:本身运动功能随年龄减退,运动神经细胞损伤50%会进一步加重行动不便,增加跌倒风险,影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活动都可能受到显著影响,需加强生活照护和康复支持。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本身存在神经系统相关基础病,如脑血管疾病等,运动神经细胞损伤50%会加速原有病情的进展,使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需在控制基础病的同时针对性开展运动神经修复及康复治疗。

    2025-10-11 10:43:44
  • 安神补脑液治失眠吗可以长期喝吗

    安神补脑液对轻度失眠有一定辅助改善作用,但不建议长期盲目喝,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肝肾功能不全者长期服用风险更大,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肝肾、不对症延误病情等。 一、安神补脑液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安神补脑液具有一定改善失眠的作用,其成分中的鹿茸、淫羊藿等中药材有一定滋补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体机能,从中医角度来看有助于缓解因气血不足、肾精亏虚等引起的失眠。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发现其某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等途径发挥改善睡眠的效果,但具体机制较为复杂,一般对于轻度失眠有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不过对于中重度失眠,它不能替代专业的治疗手段。 二、关于能否长期喝安神补脑液 1.一般情况 不建议长期盲目喝安神补脑液。虽然其成分多为中药,但长期服用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中药成分在体内长期积累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因为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肾代谢。例如,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肝肾的代谢负担,尤其是对于肝肾功能本身较弱的人群。 从中医角度讲,中药的使用需要辨证论治,当失眠的病因病机发生变化时,继续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可能不再对症,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延误病情。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可能会对其尚未发育完善的肝肾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儿童不建议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来改善失眠,若儿童有失眠问题,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如调整作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属于特殊人群,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目前关于其在这部分人群中的长期安全性研究相对较少,所以不建议长期服用,如有失眠问题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时长。 肝肾功能不全者:本身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会进一步加重肝肾负担,可能导致肝肾功能进一步受损,这类人群如需改善失眠,应在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更为安全合适的方式,而不是长期服用安神补脑液。

    2025-10-11 10:41:05
  •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调控睡眠需固定作息时间以形成稳定生物钟提升质量,营造安静光线全遮、温度18-22℃且湿度40%-60%的舒适卧室环境,睡前通过深呼吸或冥想放松,合理安排运动避免睡前3小时内剧烈运动,老年人避免睡前大量饮水及长期服影响睡眠药物,孕妇选左侧卧位、睡前不进食过多或饮含咖啡因饮品,儿童保证睡前环境安全安静并培养良好作息习惯。 一、规律作息调控 1.固定作息时间:每日应尽量保持相同的上床时间与起床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宜大幅调整作息,人体生物钟会因此形成稳定节律,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能使睡眠周期更稳定,深度睡眠占比增加。 二、睡眠环境优化 1.营造舒适卧室环境:卧室需保持安静,光线应完全遮挡,可使用遮光窗帘等;温度维持在18~22℃较为适宜,此温度范围利于机体进入睡眠状态。湿度可控制在40%~60%,过干或过湿均可能干扰睡眠。 三、心理状态调节 1.睡前放松训练:可通过深呼吸练习缓解紧张情绪,如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次练习5~10分钟;也可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或简单意象,帮助平静思绪,避免睡前因思虑过多导致入睡困难。 四、适度运动干预 1.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建议每日进行适量运动,如步行、瑜伽等,但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可消耗多余精力,促进身体放松,但剧烈运动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反而影响入睡。 五、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1.老年人:需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尿频繁干扰睡眠,可选择在白天适量补充水分;同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若有用药需求需咨询医生调整。 2.孕妇:孕期应选择舒适睡姿,如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利于血液循环;睡前避免进食过多或饮用含咖啡因饮品,保持身体舒适状态以助睡眠。 3.儿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儿童睡前环境安全、安静,避免睡前过度兴奋活动,通过规律作息培养良好睡眠习惯,同时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对睡眠的需求。

    2025-10-11 10:39: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