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王玉平,1983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1986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硕医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日本鸟取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4项,北京市科委项目4项,863课题1项。展开
个人擅长
癫痫、睡眠障碍、运动障碍病、认知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电生理等。展开
  • 什么叫脑梗

    脑梗即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阻塞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大小和部位,有多种症状,怀疑脑梗需尽快就医检查治疗。 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影响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的几率增加,老年人是脑梗的高发人群。例如,55岁以上人群脑梗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性别: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脑梗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一些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危险因素下,男性可能在相对更早的年龄发生脑梗。不过这也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比如男性可能更易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增加脑梗风险。 生活方式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脑梗发生的可能性。长期吸烟的人患脑梗的风险比不吸烟的人高很多。 酗酒:大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血脂紊乱,还会影响凝血机制,增加脑梗风险。长期过量饮酒者发生脑梗的概率远高于偶尔饮酒或不饮酒的人。 缺乏运动:身体活动不足会导致血脂异常、体重增加、血压升高,这些都是脑梗的危险因素。例如,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脑梗发病风险会明显升高。 病史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导致脑血管阻塞引发脑梗。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脑梗的几率比无高血压病史的人高数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居高不下,会损伤血管神经,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引起脑血管病变,增加脑梗的发生风险。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增加。 高脂血症:血液中血脂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时,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患有高脂血症的人,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的速度比血脂正常的人快得多。 脑梗的主要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常见的症状有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一旦怀疑发生脑梗,需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头颅MRI等,以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2025-09-30 10:50:08
  • 大脑神经受损有什么症状

    大脑神经受损会引发多种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等)、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或过敏等)、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等)、语言障碍(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等)以及情绪和精神障碍(情绪不稳定、幻觉妄想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且影响不同。 感觉障碍 在感觉方面,可能出现感觉减退或感觉过敏。感觉减退表现为对痛觉、触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疼痛刺激。而感觉过敏则是对正常强度的刺激产生过强的感觉反应,像轻微的触摸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例如,脑部顶叶神经受损时,常出现身体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如偏身感觉障碍等。不同年龄人群大脑神经受损导致的感觉障碍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自身感觉异常,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发现异常。 认知障碍 认知功能方面,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患者难以记住近期发生的事情。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常见表现,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情。还可能出现思维能力下降,比如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减弱。像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大脑神经逐步受损,就会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逐渐加重。老年人由于大脑本身的生理性退变,大脑神经受损后认知障碍可能更易发生且进展相对较快;儿童若因脑部感染等导致神经受损,也可能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变,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能力。 语言障碍 如果与语言相关的神经区域受损,会出现语言障碍。常见的有运动性失语,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无法流畅表达;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话语的含义,也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大脑左半球语言中枢受损时,容易出现语言相关的障碍。不同年龄段人群语言障碍的影响程度不同,儿童语言功能尚在发育中,大脑神经受损后语言障碍可能对其未来的语言发展和社交等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需要早期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 情绪和精神障碍 大脑神经受损还可能引发情绪和精神方面的异常。比如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症状可能包括幻觉、妄想等。像脑外伤患者,在神经受损后可能出现情绪和精神的改变,这与大脑神经受损影响了调节情绪和精神活动的区域有关。老年人本身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大脑神经受损后情绪和精神障碍可能更突出;儿童若大脑神经受损,可能出现情绪易激惹等表现,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关注其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干预。

    2025-09-30 10:48:07
  • 脑膜刺激征阳性什么意思

    脑膜刺激征阳性包括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布鲁津斯基征阳性,常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脑膜炎因病原体感染脑膜引发炎症致脑膜刺激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血液刺激脑膜致该征;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腰椎穿刺、头颅CT等,需与颅内占位性病变鉴别;儿童患脑膜刺激征阳性病情变化快,老年人要考虑多种病因且需综合基础疾病等情况。 相关疾病及机制 脑膜炎: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脑膜炎症,如细菌、病毒等。以细菌性脑膜炎为例,病原体侵入脑膜后,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脑膜,导致脑膜刺激征阳性。炎症会使脑膜变得敏感,当受到头部前屈等刺激时,就会出现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易患的脑膜炎类型有所不同,儿童易患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等,老年人易患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颅内动脉瘤破裂等原因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血液刺激脑膜引起脑膜刺激征阳性。血液在蛛网膜下腔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和对脑膜的刺激,从而出现相应的脑膜刺激征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动脉瘤破裂在中青年相对多见,而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老年人中更常见。 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法:医生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后,会进一步进行辅助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若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会出现细胞数增多、蛋白含量升高等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可呈血性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等也有助于明确病因,头颅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早期发现高密度影。 鉴别诊断:需要与一些类似表现的疾病鉴别,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有时也可能出现类似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但通过头颅CT等检查可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而脑膜刺激征主要是脑膜受刺激引起,病因和表现有区别。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时,更要重视,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例如儿童患脑膜炎时,可能除了脑膜刺激征阳性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呕吐、嗜睡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时,要考虑多种可能病因,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2025-09-30 10:47:20
  • 脑炎白细胞高还是低

    脑炎时白细胞变化因类型而异,病毒性脑炎一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性脑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真菌性脑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升高或降低且部分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特殊人群脑炎也有其变化特点,白细胞变化是辅助诊断指标,需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判断脑炎。 病毒性脑炎:一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这是因为病毒感染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以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而白细胞总数可能无明显升高甚至降低。例如一些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多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多有增高。 细菌性脑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发机体强烈的炎症反应,促使骨髓释放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以对抗细菌感染。像化脓性脑膜炎,往往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可高达90%以上。 真菌性脑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升高或降低,部分患者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不同的真菌感染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白细胞计数多为轻、中度升高,一般在(100-500)×10/L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特殊人群脑炎时白细胞变化特点 儿童脑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在脑炎时白细胞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例如儿童病毒性脑炎,白细胞计数可能较成人相对更不典型,有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但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仍较明显。而儿童细菌性脑炎时,白细胞升高的情况可能不如成人典型,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因为儿童的骨髓储备功能、免疫反应强度等与成人有差异。 老年人脑炎: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衰退,在脑炎时白细胞变化可能不显著。比如老年人细菌性脑炎,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甚至正常,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情况可能存在,需要结合C反应蛋白等其他炎症指标综合判断脑炎的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因为老年人的炎症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强烈,白细胞计数不能完全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脑炎患者白细胞的变化只是辅助诊断的一个指标,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等综合判断脑炎的类型和病情,不能仅依据白细胞的变化来确诊脑炎,而要全面分析各种因素。

    2025-09-30 10:45:01
  • 脑供血不足的危害

    脑供血不足会引发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及显著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障碍与脑内负责认知区域血液供应不足等有关,运动功能障碍因脑内控制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受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与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等有关,不同人群在这些方面表现有差异且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明显。 运动功能障碍 当脑供血不足影响到支配运动的脑区时,会出现运动功能方面的问题。轻度脑供血不足可能表现为肢体的轻微乏力、协调能力下降,比如走路时步态不稳;严重时可能导致肢体瘫痪等严重运动障碍。这是因为脑内控制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脑供血不足使得神经传导受阻,影响了肌肉的正常收缩和舒张等运动相关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脑供血不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可能影响运动发育,而老年人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因本身身体机能衰退而恢复更困难。 心理健康问题 脑供血不足还会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长期受脑供血不足困扰的人,由于身体不适以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等,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过度紧张、不安等;而抑郁情绪则可能表现为持续的心情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等。这与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不同性别在脑供血不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情绪方面的波动,这与女性的激素水平等生理特点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有关,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脑供血不足带来的身心影响更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脑供血不足会显著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可能在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生活活动上变得困难。例如在进食时可能因为手部协调能力下降而导致食物洒出,穿衣时因肢体乏力难以完成穿衣动作等。对于有工作的人群,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无法胜任原有工作;对于老年人,会严重影响其独立生活能力,增加对他人照顾的依赖程度。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本身脑供血不足风险可能更高,发生脑供血不足后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可能更明显,而有规律运动习惯的人相对可能在脑供血不足发生后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情况稍好一些,但总体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025-09-30 10:40: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