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华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袁俊华,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中国免疫学会山东分会委员,擅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个人擅长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炎、肝硬化、功能性胃肠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早期胰腺炎的症状

    胰腺炎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表现,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对这些表现有不同影响,如儿童腹痛不典型、呕吐易脱水误吸,老年患者腹痛可能不剧烈但病情进展快,长期酗酒者腹痛具特征性,有胆道疾病病史者腹痛可能与胆道疾病相关,暴饮暴食后恶心呕吐明显,长期饮酒易致发热,有胆道疾病基础者易出现黄疸等。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胰腺炎时腹痛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常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腹部体征及一般状况变化;老年患者腹痛可能相对不剧烈,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更加警惕。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酗酒者发生胰腺炎时腹痛可能更具特征性,而暴饮暴食后出现腹痛需高度怀疑胰腺炎可能。 病史影响:有胆道疾病病史者发生胰腺炎时腹痛发作可能与胆道疾病相关,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恶心、呕吐 表现: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质,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需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老年患者呕吐易引发误吸等风险,需加强护理。 生活方式影响:暴饮暴食后出现的胰腺炎,恶心、呕吐症状往往较为明显。 病史影响:有消化系统基础病史者,恶心、呕吐症状可能与基础病叠加,需鉴别。 发热 表现:早期部分患者可有中度发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可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可能提示胰腺坏死或合并感染等情况。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发热时需关注是否因胰腺炎引起,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提示机体反应相对较弱,但病情可能较重,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及其他相关指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发热等感染相关表现。 病史影响: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者,发生胰腺炎后发热可能提示感染不易控制,需加强抗感染相关评估。 黄疸 表现:当胰腺炎累及胆道,引起胆总管痉挛或胆道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出现黄疸时需考虑胰腺炎合并胆道病变的可能,要排查胆道发育等相关问题;老年患者黄疸可能提示胆道梗阻情况复杂,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生活方式影响:有胆道结石等与生活方式相关胆道疾病基础的人,发生胰腺炎时更易出现黄疸。 病史影响:有胆道手术史等病史者,发生胰腺炎后黄疸的出现需考虑胆道再梗阻等可能。

    2025-10-16 12:41:24
  • 上吐下泻是怎么回事

    上吐下泻常见原因有感染性的病毒、细菌感染及非感染性的饮食、药物、腹部受凉等,儿童上吐下泻易脱水需补口服补液盐等,老人因基础病需密切关注病情,孕妇需谨慎用药,轻度可先禁食后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严重时则要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等相应治疗。 一、常见原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儿多表现为呕吐、水样或蛋花汤样腹泻,常伴发热;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人群普遍易感,呕吐症状多较明显,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可伴有腹痛、恶心等。 2.细菌感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侵入肠道引发感染,导致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可能带黏液、脓血)、呕吐等症状,常与饮食不洁相关。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食用过敏食物(如对牛奶、海鲜等过敏),可刺激胃肠道,引发上吐下泻;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导致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3.其他:腹部受凉、精神紧张等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上吐下泻症状。 二、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上吐下泻时因体液调节能力差,呕吐腹泻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丢失,需警惕脱水。应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上吐下泻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出现胃肠道反应,且老年人恢复能力较弱,更需密切关注病情,及时补液,必要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 (三)孕妇 孕妇上吐下泻需谨慎用药,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四)有基础病史者 如糖尿病患者出现上吐下泻可能影响血糖波动,需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胃肠道基础疾病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时需更积极就医排查原发病加重情况。 三、一般处理原则 (一)轻度情况 可先禁食数小时让胃肠道适当休息,之后逐步恢复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小米粥、面条等,避免再次刺激胃肠道。 (二)严重情况 若上吐下泻症状严重,出现频繁呕吐无法进食、大量水样便、脱水表现(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或伴有高热、腹痛剧烈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补液、抗感染等相应治疗。

    2025-10-16 12:40:26
  • 拉血大便

    拉血大便常见原因有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肠炎)、肛肠疾病(痔疮、肛裂)、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相关检查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肛门指诊,出现拉血大便需及时就医,儿童要警惕肠套叠肠息肉,老年人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按相应注意事项处理。 一、拉血大便的常见原因 1.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发病与肠道免疫失衡等因素相关,病程长者需长期管理。 感染性肠炎:由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或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感染肠道,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引发便血,多伴腹泻、发热等症状,不同病原体感染有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2.肛肠疾病: 痔疮:内痔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便血颜色鲜红,排便时可见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久坐、便秘等易诱发。 肛裂:典型表现为排便时剧烈疼痛,随后出现少量便血,便血颜色鲜红,出血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手纸上。 3.肠道肿瘤: 结肠癌、直肠癌等: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可仅现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随病情进展可伴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发病与遗传、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 二、相关检查 1.粪便潜血试验:可初步判断消化道是否出血,结果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出血,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原因。 2.结肠镜检查:为诊断肠道疾病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可取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3.肛门指诊:对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初步触及直肠内病变情况。 三、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及时就医:出现拉血大便症状时,无论年龄、性别,均应尽快就医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2.不同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若现拉血大便,需警惕肠套叠、肠息肉等,肠套叠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大便等,应立即就医行腹部超声等检查;肠息肉可致儿童便血,需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明确并处理。 老年人: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除行常规检查外,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近期排便习惯、体重变化等情况,全面评估病情。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便秘者易诱发痔疮致便血,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改善便秘;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预防病情进展。

    2025-10-16 12:36:55
  • 怎样预防食管异物的发生

    为预防食管异物,需从多方面注意。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分心;食物要切碎处理、剔除异物;儿童要远离小物件且成人监护进食,老年人要注意食物处理、假牙及吞咽;食管疾病患者要积极治原发疾病并谨慎进食。 一、进食习惯方面 1.细嚼慢咽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而言,进食时细嚼慢咽都是预防食管异物的重要举措。例如儿童,他们往往咀嚼不充分,在进食花生、瓜子等小颗粒食物时容易误吞,细嚼慢咽能降低这种风险;成年人进食过快,尤其是食用肉类等较大块食物时,也可能导致食物卡在食管,通过细嚼慢咽可使食物充分破碎,顺利通过食管。 2.避免进食时分心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进食时都应避免分心。比如儿童在进食时若同时玩耍、哭闹或看电视,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误将小物件当作食物咽下;成年人在进食时打电话、聊天等也可能分散注意力,增加食管异物发生的几率。保持进食时的专注,能更好地关注食物的咀嚼和吞咽情况。 二、食物处理方面 1.食物切碎处理 对于儿童和牙齿咀嚼功能不佳的老年人,在食用肉类、水果等食物时,应将其切成合适的小块。例如儿童食用苹果时,切成薄片或小块,可防止大块苹果卡在食管;老年人牙齿松动或咀嚼无力,将肉类切成小丁等,便于咀嚼和吞咽,降低食管异物风险。 2.剔除食物中的异物 在食用鱼类等食物时,要仔细剔除鱼骨。对于有假牙的人群,佩戴假牙进食时更要注意检查食物中是否有异物,避免假牙松动时误将食物中的异物咽下导致食管异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是食管异物的高发人群,家长应格外注意。要将小物件,如硬币、小玩具等放置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吞;教育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同时,在儿童进食时要有成人监护,确保儿童安全进食。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牙齿缺失或咀嚼功能下降的情况,除了注意食物切碎处理外,还应定期检查口腔和假牙情况。若假牙不合适应及时调整,避免因假牙问题导致进食时异物卡在食管。此外,老年人吞咽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进食时更要缓慢、小心。 四、疾病相关注意 患有食管疾病,如食管狭窄、食管癌等的患者,食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食管异物。这类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进食时更要谨慎,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并密切关注进食过程中的感觉,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2025-10-16 12:34:55
  • 肚子疼、拉肚子可以用什么药

    止泻药物分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适用于各种腹泻,抗动力药里洛哌丁胺用于成人非感染性急慢性腹泻儿童需谨慎、地芬诺酯长期用可能成瘾要遵医嘱,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像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可调节菌群失调儿童遵医嘱且注意储存条件,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可能用抗生素且18岁以下禁用喹诺酮类,非药物干预需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纠正脱水并调整饮食选清淡易消化食物,特殊人群中儿童避免自行用强效止泻药需遵医嘱选儿童适用剂型,孕妇严重需就医选对胎儿影响小药物,老年人需关注电解质用药谨慎优先选温和药物必要时就医。 一、止泻药物 (一)肠黏膜保护剂 如蒙脱石散,可覆盖消化道黏膜,与黏液蛋白结合增强黏液屏障,固定、清除病原体及毒素,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儿童及成人均可使用,安全性较好。 (二)抗动力药 洛哌丁胺适用于成人非感染性的急慢性腹泻,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地芬诺酯也有止泻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成瘾,需严格遵医嘱。 二、调节肠道菌群药物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使用时需注意药物储存条件(多需冷藏)。 三、抗感染药物 若拉肚子由细菌感染引起,如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等感染,可能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但需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选用),但需注意18岁以下人群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 四、非药物干预要点 (一)补充水分 拉肚子易导致脱水,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儿童应按体重准确服用补液盐。 (二)调整饮食 暂时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减轻肠道负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拉肚子时应避免自行使用强效止泻药,优先通过补充水分预防脱水,若需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儿童适用剂型,如儿童版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制剂等。 (二)孕妇 孕妇出现拉肚子需谨慎用药,应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若症状严重需就医,由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三)老年人 老年人拉肚子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电解质情况,用药时更需谨慎,优先选择温和的止泻及调节菌群药物,必要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6 12:34: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