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信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胡信群,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留学日本,法国,美国学习心脏病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率先在全国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率先在湖南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冠脉内超声、旋磨、IMR等技术。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延迟支架植入策略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6部,参与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中南大学,省卫生厅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展开
个人擅长
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展开
  • 心肌缺血的三种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心肌缺血有三种症状表现,一是胸痛,常见于胸骨后等部位,有多种影响因素;二是心悸,表现为心跳异常等,受多种因素影响;三是呼吸困难,轻者活动后气短,重者有端坐呼吸等,也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胸痛 表现特点:心肌缺血时常见的典型症状是胸痛,多发生于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可呈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范围往往不太局限,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诱因多为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例如,进行快走等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就可能引发胸痛。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有时胸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更加警惕。而年轻人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出现胸痛,也应及时排查心肌缺血。 性别因素影响:女性心肌缺血时胸痛表现可能与男性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出现不典型胸痛,如上腹部不适、肩背部酸痛等,容易被忽视,需提高对女性心肌缺血不典型胸痛表现的认识。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缺血发生胸痛的风险。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若出现胸痛等疑似心肌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 病史影响: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血管病变风险高,发生心肌缺血时胸痛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需更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来预防心肌缺血发作。 二、心悸 表现特点: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脏节律异常,引起心悸症状,表现为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心跳不规则等。患者能感觉到心脏跳动的强度和频率改变,有时可能伴有胸闷等不适。比如,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影响心脏电活动的稳定性,就可能出现心悸。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发生心肌缺血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导致心肌缺血,也可能出现心悸,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辅助诊断。老年人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心肌缺血时心悸症状可能更明显,且可能同时伴有乏力等表现。 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心肌缺血时心悸表现可能与平时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过度劳累、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缺血发生心悸的可能性。有这些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注意调整生活节奏。 病史影响: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心肌病等,发生心肌缺血时心悸症状更易出现,需密切监测心脏情况。 三、呼吸困难 表现特点:心肌缺血时,心脏泵血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肺淤血,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轻者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例如,心肌缺血导致左心功能不全,肺循环淤血,就会影响气体交换,出现呼吸困难。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心肌缺血出现呼吸困难相对少见,若出现多提示病情较严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易加重,需加强对老年人心肌缺血呼吸困难的监测。 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时呼吸困难表现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生活方式影响:肥胖人群心肌缺血风险高,发生呼吸困难的可能性也增加,因为肥胖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肌供血和心脏功能。 病史影响: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人群,若合并心肌缺血,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复杂,需综合评估心脏和肺部情况来进行诊治。

    2025-10-09 14:13:03
  • 心脏不好有什么症状

    心脏不好有多种常见症状及不同心脏疾病相关特殊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前区等部位压榨性等疼痛及放射等)、心悸(自觉心跳异常伴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等不同表现)、水肿(下肢等部位及全身)、乏力(全身无力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有不典型及急性心肌梗死剧烈持久胸痛等特殊症状,心力衰竭有咳嗽咳痰、尿量减少等特殊表现,心律失常不同类型有不同症状,出现相关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早期诊治。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心律不齐,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脏本身的病变如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心肌病变等可引起心悸;一些非心脏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心悸,但心脏不好引起的心悸往往与心脏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直接相关。例如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率不规则,就会出现明显的心悸感。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脏功能受损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时,肺淤血较为明显,最早出现的是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加重,可发展为端坐呼吸,即患者不能平卧,需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睡眠中发作,患者突然憋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这是因为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且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呼吸困难表现也有特点,儿童心脏不好出现呼吸困难时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 水肿:多见于下肢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全身。心脏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而引起水肿。右心功能不全时,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呈对称性、凹陷性;严重的全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老年人心脏不好出现水肿时,往往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同时可能存在肾功能减退等情况,需要综合判断。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心脏功能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能量代谢障碍,从而引起乏力。例如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病变,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全身供血不足,患者常感乏力,活动后更为明显。 不同心脏疾病相关的特殊症状 冠心病:除了典型的胸痛外,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牙痛、肩背痛等不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症状更为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还可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等症状。 心力衰竭:除了上述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泡沫样痰,合并肺部感染时痰液可呈黄色脓性;尿量减少也是常见表现,因为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导致尿量减少。而急性左心衰竭时的粉红色泡沫痰是由于肺泡和支气管淤血,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心律失常: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所不同,如早搏患者可感觉心跳有间歇感;房颤患者除了心悸外,还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室性心动过速时患者可出现心慌、胸闷、血压下降等,甚至可能发展为室颤,危及生命。 心脏不好的症状多样,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是症状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以明确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

    2025-10-09 14:11:04
  • 冬季血压高的原因

    冬季气温变化、生活方式改变、激素水平变化、睡眠质量及疾病等因素均会影响血压,冬季气温下降致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老年人等更敏感;冬季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血压;冬季人体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血压,老年人等受影响更突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影响睡眠质量致血压升高,老年人等受影响更关键;冬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高发,炎症反应致血压升高,不同年龄层受影响有差异。 不同年龄段人群受气温影响程度有差异。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调节能力减弱,所以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血压波动幅度往往更大。儿童由于血管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但一般来说,儿童冬季血压受气温影响程度较老年人轻,但也需关注。 生活方式改变 饮食方面:冬季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摄入高盐、高脂食物。高盐饮食会导致人体钠离子潴留,使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有研究显示,每日盐摄入量每增加2g,收缩压可升高2-2.8mmHg,舒张压升高1-1.6mmHg。高脂饮食会引起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进而影响血压。比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等高脂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一定差异,男性相对更易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女性可能在高盐食物的摄入上需注意。 运动方面:冬季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的减少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减慢,脂肪堆积,体重可能增加。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增加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缺乏运动还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功能,使得血管调节血压的能力下降。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等原因,冬季运动减少更为明显,更易出现血压波动;儿童则可能因户外活动减少,身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血管功能锻炼不足,对血压调节产生一定影响。 激素水平变化 冬季人体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递质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研究发现,在寒冷环境下,人体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可升高30%左右,进而引起血压上升。不同年龄段人群激素水平对血压的影响机制相似,但老年人的激素调节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所以受激素水平变化影响相对更突出。女性在月经周期和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冬季时激素水平变化对血压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交感神经活性相对增强,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 其他因素 睡眠质量: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睡眠不佳会导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升高。有调查显示,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冬季血压升高的发生率比睡眠良好者高约30%。老年人睡眠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冬季睡眠受环境影响更明显,睡眠质量对血压的影响更为关键;儿童睡眠质量也会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血压调节,长期睡眠不好可能会对儿童的血管发育和血压调节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疾病影响: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当人体发生感染时,炎症反应会刺激机体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影响血管的张力和内皮功能,进而导致血压升高。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炎症因子会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有高血压病史且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血压控制会更加困难。不同年龄层在疾病易感性和对血压的影响上有差异,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冬季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对其血压的影响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本身抵抗力下降,一旦发生感染,对血压的影响更为复杂和严重。

    2025-10-09 14:10:41
  •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怎么诊断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诊断需从临床表现观察、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监测及其他辅助检查入手。临床表现差异大,部分无症状,部分有心悸等;心电图具心率60-110次/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0.12秒、房室分离等特点;动态心电图可长时监测捕捉间歇发作及发现发作规律;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找基础病变,血液检查如心肌酶谱助判心肌是否损伤。 一、临床表现观察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因基础心脏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在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更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女性患者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担改变,也可能影响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临床表现。 二、心电图检查 1.心率特点 心电图上可见连续3-10个起源于心室的QRS波群,心率一般在60-110次/分钟。这是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重要心电图特征,通过观察心率范围可以初步怀疑该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在诊断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时需结合患者自身年龄对应的正常心率范围来判断是否符合其心率特点。 2.QRS波群特征 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大于0.12秒。这是因为心室起源的激动传导途径与正常窦性激动不同,导致QRS波群形态改变。在分析心电图时,准确测量QRS波群时限是诊断的关键步骤之一。 3.与窦性心律的关系 可见房室分离现象,即窦性P波与室性QRS波群无固定关系。这是由于窦性心律与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起搏点不同,两者节律相互竞争。通过观察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三、动态心电图监测 1.长时间监测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捕捉到间歇性发作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对于一些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能够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在监测过程中,需要关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与患者症状之间的关系。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其心脏负荷变化可能影响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发作频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全面反映这种情况。 2.发现潜在规律 能够发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发作的规律,比如是否与特定的活动、休息状态或时间点相关。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帮助了解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与心肌缺血等心脏病变的关系,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依据。 四、其他辅助检查 1.心脏超声检查 用于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寻找可能导致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心脏基础病变,如心肌病、心肌梗死等。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心室腔的大小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能出现心室腔扩大、心室壁运动减弱等表现,这些异常可能与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发生相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的重点和解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特别关注心脏的发育情况等。 2.血液检查 包括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了解心肌是否存在损伤情况。心肌酶谱升高可能提示心肌有缺血、坏死等病变,这些病变可能是导致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原因之一。在进行血液检查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的心肌酶谱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要准确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范围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情况。

    2025-10-09 14:10:10
  • 心跳突然变慢的原因有什么

    心跳突然变慢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运动员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因心脏功能强致心率慢,以及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变慢,一般无明显不适;病理性因素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因素(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其他系统疾病(如颅内病变),出现心跳突然变慢且伴不适或有基础疾病者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对生理性的定期观察,病理性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运动员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人群 他们的心脏功能较强,在静息状态下心率可能比常人慢,这是因为长期的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增多,所以不需要过快的心率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属于生理性的心率变慢,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 (二)睡眠状态 人在睡眠时,身体代谢率降低,对心脏泵血的需求减少,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跳变慢。例如成年人在深度睡眠时,心率可能会降至50次/分钟左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醒来后心率通常会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脏传导系统疾病 窦房结功能障碍:窦房结是心脏跳动的起搏点,如果窦房结本身出现病变,如窦房结变性、纤维化等,会影响其发放冲动的频率和节律,导致心跳变慢。常见于老年人,可能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退变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黑矇、晕厥。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冲动从心房传到心室的过程中受到阻滞。例如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的冲动不能正常下传至心室,心室会以自身的逸搏节律来跳动,而逸搏节律通常较慢。常见原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累及心脏传导系统,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患者的症状取决于阻滞的严重程度,轻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无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悸、头晕、乏力,甚至阿斯综合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晕厥、抽搐等)。 (二)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引起心跳变慢。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除了心跳变慢外,还常伴有乏力、怕冷、水肿、体重增加等表现。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的心率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激素缺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心跳变慢,例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它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减慢心率;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也可能导致心跳减慢。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心率,若出现明显的心跳变慢且伴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药物。 (四)其他系统疾病 颅内病变:当颅内出现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影响到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时,可导致心跳变慢。这是因为颅内病变干扰了神经中枢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控,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人群,患者除了心跳变慢外,还会有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肢体瘫痪等。 对于出现心跳突然变慢的人群,尤其是伴有不适症状(如头晕、黑矇、晕厥等)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检查、头颅CT或MRI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心跳变慢,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观察;对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心跳变慢,则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2025-10-09 14:08: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