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信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胡信群,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留学日本,法国,美国学习心脏病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率先在全国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率先在湖南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冠脉内超声、旋磨、IMR等技术。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延迟支架植入策略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6部,参与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中南大学,省卫生厅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展开
个人擅长
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展开
  • 急性心梗过了多久后就不会心衰了

    急性心梗后心衰发生时间无固定绝对点,早期是高危阶段但后续也可能出现,与心梗严重程度有关,大面积心梗急性期易心衰且后续心功能恢复差,小面积心梗若有基础病也可能渐发心衰;与治疗干预有关,早期有效再灌注及规范药物治疗可降低心衰风险、推迟或减轻心衰;与患者基础情况有关,老年、有基础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者心衰风险高,综上,心衰是否发生及何时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不能简单确定过多久就绝对不会心衰。 与心梗严重程度的关系 大面积心梗患者:如果心梗面积较大,心肌坏死范围广,那么在急性期(发病后数小时到数天)就容易出现心衰,而且后续也可能长期存在心功能受损的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急性心梗面积超过左心室面积的40%时,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即使在急性期后,心功能恢复也相对较差,心衰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 小面积心梗患者:部分小面积心梗患者,在急性期心衰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后续出现心衰的可能。如果患者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即使心梗面积不大,随着时间推移,也可能因为心肌重构等因素逐渐出现心衰。 与治疗干预的关系 早期有效再灌注治疗:如果急性心梗患者能够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那么可以显著降低心衰的发生风险,并且可能使心功能恢复较好,心衰发生的时间可能会推迟或者程度减轻。例如,早期PCI治疗可以使心肌坏死范围缩小,从而减少对心功能的影响,患者后续发生心衰的概率相对降低,而且即使发生,严重程度也可能较轻。 规范药物治疗:在急性心梗后规范使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等)、ACEI或ARB类药物(卡托普利、缬沙坦等)等,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心衰的发生风险。规范用药的患者相比不规范用药的患者,心衰发生的时间可能会延后,且心衰的严重程度也可能较轻。 与患者基础情况的关系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急性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即使过了急性期,随着年龄增长,心功能进一步衰退的可能性也较大。因为老年人本身心脏储备功能较差,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在心梗后更容易出现心功能受损,心衰可能更难以避免。而年轻患者如果心梗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心功能恢复较好,相对来说后续发生心衰的时间可能会更晚或者概率更低,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发生。 基础疾病情况: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急性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风险更高,而且心衰可能更容易出现且持续存在。例如,高血压患者本身血管阻力大,心梗后心脏负荷加重,更容易出现心衰;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微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肌代谢和功能,心梗后心衰发生风险增加,并且即使过了急性期,由于基础疾病的持续影响,心衰可能会反复或逐渐加重。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急性心梗后心衰发生风险也较高。即使过了急性期,如果不能纠正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心功能会逐渐受到影响,心衰可能会在之后的时间里出现。比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肌供血,长期酗酒会加重心脏负担,这些都会增加心衰发生的可能性。 总之,急性心梗后心衰是否会发生以及何时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确定过了多久就绝对不会心衰,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梗严重程度、治疗干预情况以及自身基础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估心衰发生的风险和时间。

    2025-10-09 14:05:52
  • 心脏杂音表示方法有哪些

    心脏杂音表示方法包括部位与传导(不同部位提示不同瓣膜或结构问题,传导方向助判病变来源范围,儿童、老人有不同特点)、时期(收缩期分早期等,舒张期分早中期等,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病理改变,婴幼儿、妊娠期有特殊情况)、性质(吹风样、隆隆样、叹气样等提示不同病变,儿童先心病杂音性质重要)、强度(Levine6级分级法,强度与病变严重程度非绝对,老年患者需结合心功能综合分析)。 部位与传导 部位:通常用听诊器在胸壁的不同部位听诊来确定杂音的起源部位。例如,二尖瓣区(心尖部)杂音可能与二尖瓣病变有关,主动脉瓣区又分为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4肋间),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杂音多与肺动脉瓣病变相关,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杂音可能涉及三尖瓣病变。不同部位的杂音提示不同瓣膜或心脏结构可能存在问题。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心脏结构和位置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在听诊部位的把握上需要更加精准,要考虑儿童胸廓相对较薄,心音传导相对清晰等特点。 传导:杂音还会向周围传导,比如主动脉瓣狭窄的杂音可向颈部传导,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可向左腋下传导等。了解杂音的传导方向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来源和范围。在老年人中,随着血管和心脏结构的退变,杂音的传导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现,需要结合整体情况综合判断。 时期 收缩期杂音:又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和全收缩期杂音。例如,二尖瓣脱垂时可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合并收缩晚期杂音;室间隔缺损多为全收缩期杂音。不同时期的收缩期杂音反映不同的心脏病理生理改变。对于婴幼儿,由于心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收缩期杂音的临床意义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可能一些生理性的收缩期杂音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但也不能忽视病理性情况的可能。 舒张期杂音: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舒张期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为早期递减型,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杂音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等。舒张期杂音往往提示心脏瓣膜或心脏结构有较为严重的病变。在妊娠期女性,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如果出现舒张期杂音则需要高度警惕心脏疾病的可能,因为妊娠可能会加重原有心脏病变的负担。 性质 吹风样杂音: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等情况,呈吹风样,粗糙。 隆隆样杂音:多见于二尖瓣狭窄,为低调、隆隆样,舒张中、晚期递增型杂音。 叹气样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闻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叹气样舒张期杂音。不同性质的杂音提示不同的瓣膜病变或心脏病理改变。对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杂音的性质对于判断病情非常重要,比如法洛四联症的杂音性质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初步判断病情。 强度(分级) Levine6级分级法:1级: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发现;2级:较易听到的弱杂音;3级:中等强度的杂音;4级:较响亮的杂音,常伴有震颤;5级:很响亮的杂音,震颤明显;6级:极响亮的杂音,即使听诊器稍离开胸壁也能听到,震颤强烈。杂音的强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轻度的瓣膜病变可能表现为3级杂音,而一些严重的病变可能杂音强度并不一定达到6级。对于老年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等因素的影响,杂音强度的判断需要结合整体心脏功能状态来综合分析,比如老年人可能存在心功能减退,即使有较严重的瓣膜病变,杂音强度可能不如预期的那么响亮。

    2025-10-09 14:05:16
  • 成年人心肌酶高有什么危害

    心肌酶升高是心肌细胞受损时相关酶释放致血液中升高,成年人心肌酶高有心血管系统(心梗风险增、影响心结构功能)和其他系统(对骨骼肌等有潜在影响)危害,不同人群心肌酶高有特殊情况及应对建议,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各有特点需相应处理。 成年人心肌酶高可能带来的危害 心血管系统相关危害 心肌梗死风险增加: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大量坏死,释放出大量心肌酶。研究表明,心肌酶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3-8小时即可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呈正相关。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心肌酶高提示心肌缺血坏死的可能性大,若不及时处理,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长期心肌酶高提示心肌持续受损,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心肌不断受损修复过程中可能导致心肌重构,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增厚等,进一步损害心脏的泵血功能,使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且随着病情进展,心力衰竭的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其他系统潜在影响 对骨骼肌等其他组织的影响:某些情况下,心肌酶高可能不仅仅是心肌本身的问题,还可能与骨骼肌疾病等相关。例如,皮肌炎等疾病也可导致肌酸激酶升高,若未及时明确病因,可能会延误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进而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有肌肉无力、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心肌酶高的患者,需要仔细鉴别是心肌本身疾病还是骨骼肌疾病引起,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同人群心肌酶高的特殊情况及应对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减退,心肌酶高时更易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如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心肌酶高时要更加密切监测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变化,积极寻找心肌酶高的原因,如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等情况,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女性:女性心肌酶高时需要考虑是否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如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心肌酶高的主要原因还是要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排查。女性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选择等可能与男性不同的方面,但根本还是要基于心肌酶高的病因进行规范处理,如心肌梗死的女性患者在治疗上与男性类似,但要关注女性的特殊心理和生理特点,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等。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对于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的人群,心肌酶高往往提示其心血管系统已经受到较明显的损害。这类人群需要首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增加运动、调整饮食结构等,同时要积极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阻止心肌酶高对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的进一步损害,改善预后。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心肌酶高是病情活动或加重的重要信号。这类人群需要严格按照既往的治疗方案规律治疗,定期复查心肌酶等相关指标,一旦出现心肌酶升高,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对心脏的保护措施,如心肌病患者心肌酶高可能提示心肌重构进展,需要调整抗重构药物等治疗,心肌炎患者则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抗炎、营养心肌等治疗。

    2025-10-09 14:03:54
  • 妊娠期心脏病会有哪些症状表现

    妊娠期孕妇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发绀、胸痛等症状,这些症状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如心悸因妊娠致心脏负担加重等引起,不同症状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各有特点。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孕妇出现心悸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年轻孕妇可能因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更敏感,而高龄孕妇本身可能存在潜在心脏问题,妊娠会使其心悸症状更易出现且可能更严重。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加重心悸症状,孕妇若活动量过大或精神压力大,会进一步增加心脏负担,使心悸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既往心脏疾病史的孕妇,妊娠后心悸症状可能较无病史孕妇更严重且更易出现。 呼吸困难 表现:孕妇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呈端坐呼吸。妊娠期随着子宫增大,向上压迫膈肌,使胸腔容积减小,心脏负担加重,心功能受影响时会导致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妊娠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妊娠时呼吸困难可能更早出现且程度更重。 生活方式:肥胖孕妇本身胸廓活动受限,妊娠后呼吸困难可能更明显;长期卧床孕妇肺功能相对较差,也易出现呼吸困难。 病史影响:有肺部基础疾病或心脏疾病病史的孕妇,妊娠时呼吸困难会更易发生且更严重。 水肿 表现:常见于下肢,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妊娠期心脏功能异常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液潴留,出现水肿。例如风湿性心脏病孕妇,心脏瓣膜病变影响血液回流,易引发水肿。 年龄因素:年龄较大的孕妇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血液循环调节能力减弱,更易出现水肿。 生活方式: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的孕妇,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水肿可能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肾脏疾病等可能影响体液代谢疾病史的孕妇,妊娠时水肿可能更严重。 乏力 表现:孕妇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心脏功能受损时,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缺氧,引起乏力。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孕妇,会经常感到乏力。 年龄因素:年轻孕妇身体储备功能相对较好,但妊娠后若心脏负担重,也会出现乏力;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妊娠时更易出现乏力。 生活方式: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重乏力症状,孕妇若休息不好或饮食中营养摄入不均衡,会使乏力更明显。 病史影响:有贫血等基础疾病同时合并心脏病的孕妇,乏力症状可能更严重。 发绀 表现: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多在口唇、甲床等部位明显。这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血液中缺氧,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引起。例如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孕妇,妊娠后发绀可能加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孕妇发绀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年龄较大孕妇可能对缺氧耐受更差,发绀相关不适更明显。 生活方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孕妇,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氧情况,妊娠合并心脏病时发绀可能更易出现且更严重。 病史影响:有严重心脏畸形等病史的孕妇,发绀症状更易出现且程度较重。 胸痛 表现:胸部出现疼痛,可为压榨性、闷痛等。心脏疾病导致心肌缺血时可引起胸痛,比如冠心病孕妇,妊娠后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绞痛导致胸痛。 年龄因素:高龄孕妇发生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妊娠时胸痛可能更易出现。 生活方式:吸烟孕妇妊娠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胸痛发生的可能性。 病史影响:有冠心病等病史的孕妇,妊娠时胸痛症状可能更频繁且严重。

    2025-10-09 14:02:59
  • 心跳突然加快是怎么回事

    心跳突然加快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出现该情况应保持冷静并记录相关情况,频繁出现或伴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一、生理性因素 (一)剧烈运动 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例如进行短跑、快速跳绳等运动后,心跳可能会突然加快,这是身体的正常应激反应,运动停止后,心跳通常会逐渐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剧烈运动对心跳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人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可能持续时间稍长。 (二)情绪激动 人在紧张、焦虑、愤怒等强烈情绪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跳突然加快。比如面临重要考试、公开演讲等情况时,很多人会出现心跳加快的现象。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出现心跳加快的情况,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情绪调节方式等有关。 (三)饮酒、喝咖啡或浓茶 酒精中的乙醇、咖啡和浓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神经和心脏的作用。过量饮酒、大量饮用咖啡或浓茶后,会使心跳突然加快。一般来说,有长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习惯的人群,身体对其成分的耐受性可能不同,但偶尔一次大量摄入也会引起心跳加快。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1.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多种原因可引起,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跳突然加快,可伴有心慌、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病,老年人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窦性心动过速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更需仔细鉴别。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但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发作时心跳突然加快,可达150-250次/分钟,可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可自行终止或需药物等干预终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年轻人相对多见。 2.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时,可能会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快。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绞痛患者常伴有心跳加快的症状,中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发病率上升。 (二)其他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肺炎、哮喘急性发作等疾病,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刺激心脏,引起心跳突然加快。例如哮喘急性发作时,除了呼吸困难外,往往伴随心跳加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呼吸系统疾病,但儿童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2.内分泌系统疾病:除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外,低血糖也可能导致心跳加快。当血糖过低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同时还可能伴有出汗、手抖、饥饿感等症状。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低血糖,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发生,老年人则可能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发。 如果出现心跳突然加快的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尽量记录发作时的情况,如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如果频繁出现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09 14:01: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