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信群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擅长: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胡信群,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留学日本,法国,美国学习心脏病介入治疗,擅长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率先在全国开展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率先在湖南省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冠脉内超声、旋磨、IMR等技术。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延迟支架植入策略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目前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6部,参与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得中南大学,省卫生厅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展开
个人擅长
复杂疑难冠心病及先心病介入治疗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展开
  • 心脏移植后要在重症监护室待多久

    心脏移植后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U)的停留时间有个体差异,一般数天到数周不等,受患者自身状况(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移植心脏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影响,多数患者可能待3-10天左右,特殊人群有其特殊关注方面。 影响因素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修复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在ICU待的时间相对较短。例如,儿童心脏移植后,由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潜力和较好的修复能力,如果术后恢复顺利,可能比老年患者更早转出ICU。而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在ICU停留时间可能更长。 基础健康状况:术前心功能较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如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困难,在ICU待的时间可能会延长。比如,一位术前就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需要更多时间来维持各脏器功能稳定,从而在ICU停留时间较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更长。 手术情况: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出现并发症等对在ICU的时间影响较大。如果手术非常顺利,术后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移植心脏排异反应较轻、没有严重的感染等,患者可能较快转出ICU。反之,如果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或者术后很快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移植心脏功能不良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发生严重感染等,患者在ICU停留时间就会延长。 术后恢复情况 移植心脏功能恢复:术后需要密切监测移植心脏的功能,包括心率、心律、心脏超声等指标。如果移植心脏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患者在ICU待的时间会缩短。例如,通过持续的心电监测和心脏超声评估,发现心脏射血分数等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说明心脏功能恢复良好,就可能较快转出ICU。 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如果术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需要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这个过程会延长在ICU的时间。再如,出现移植心脏排异反应,需要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等治疗,也会使患者在ICU停留更久。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并有效处理,患者恢复顺利,就可以尽快转出ICU。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可能在ICU待3-10天左右,但具体时间需根据上述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心脏移植患者,更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相关指标以及术后恢复中的特殊需求,老年患者则要注重多脏器功能维护等方面来促进其在ICU内的顺利恢复并尽快转出。

    2025-10-09 11:59:57
  • 血压高心跳慢有危险吗

    血压高心跳慢可能存在危险,需具体分析。其危险与心输出量、心脏自身等方面相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老年人、年轻人、有基础疾病人群情况各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评估处理。 一、可能的危险情况及机制 1.心输出量方面 正常情况下,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当血压高但心跳慢时,若每搏输出量不能有效代偿性增加,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例如,对于一些运动员等长期运动的人群,基础心率较慢,但通常血压正常且心功能良好,这是一种生理性适应。然而对于普通人群,血压高而心率慢时,心脏向全身泵血的总量可能不足,影响重要脏器如脑、肾等的血液灌注。在老年人群中,血管弹性下降,血压高本身就增加了心脏后负荷,若同时心率慢,心脏泵血功能进一步受限,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黑矇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晕厥,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发生意外。 2.心脏自身方面 血压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正常情况下心率增快有助于心脏在收缩期更高效地射血。而心率慢时,心脏舒张期相对延长,但血压高使得心脏需要克服更高的压力射血,可能导致心肌肥厚等改变。长期的心肌肥厚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脏疾病。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血压高心跳慢时,心脏供血和泵血功能的双重异常会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情况,增加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下降,血压高心跳慢时更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率,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率过度波动,同时要低盐饮食,控制血压进一步升高。 2.年轻人 年轻人出现血压高心跳慢需排查是否有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和血压异常。如果是由疾病引起,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心血管功能。 3.有基础疾病人群 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高心跳慢时,糖尿病本身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病变,与心血管方面的异常相互作用,增加了病情的复杂性。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压、心率及血糖等指标,遵循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控制血压、改善心脏功能等多方面的措施。 总之,血压高心跳慢是需要关注的情况,是否危险取决于具体的病情及个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应处理。

    2025-10-09 11:58:44
  • 孕妇心律不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孕妇心律不齐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孕期血容量增加致心脏负担加重、激素水平变化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代谢率升高及水钠代谢变化致电解质失衡、子宫增大压迫心脏及心理因素等,出现心律不齐需评估,轻度可观察,严重或伴不适需就医,孕期要定期产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来减少风险。 一、生理变化相关原因 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可能导致心律不齐。怀孕后,孕妇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在怀孕32-34周时达到高峰,较孕前可增加30%-50%,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这种心脏负荷的改变可能引发心律不齐。例如,有研究显示,约有30%-50%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心电图的轻度异常,其中部分表现为心律不齐。 二、激素变化原因 孕期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也与孕妇心律不齐相关。孕激素水平升高,它可以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但同时也可能对心脏的电生理活动产生影响。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导致心脏节律出现改变,从而引发心律不齐。 三、代谢变化原因 孕妇的代谢率升高,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此外,孕期孕妇的水钠代谢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体内电解质平衡的轻微波动,而电解质如钾、钠、钙等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电解质失衡可能干扰心肌的电活动,进而引起心律不齐。 四、其他可能原因 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改变: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逐渐增大,可能会对胸腔内的心脏产生压迫,改变心脏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引发心律不齐。 心理因素:孕期孕妇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这些心理因素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脏的节律,导致心律不齐。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孕妇,体内的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 对于孕妇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明确心律不齐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如果是轻度的、不影响孕妇正常生活的心律不齐,一般可以通过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式进行观察。如果心律不齐较为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胸闷、气短、头晕等,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处理。同时,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密切关注心脏的情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减少心律不齐等孕期心脏问题的发生风险。

    2025-10-09 11:58:08
  • 血压高和熬夜有关系吗

    血压高和熬夜有关系,熬夜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激活RAAS系统、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影响代谢等多方面导致血压升高,不同人群熬夜对血压影响有差异,有熬夜习惯等人群应避免熬夜维持血压正常。 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熬夜时,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熬夜会使这种交感神经兴奋的状态持续,进而影响血压的稳定。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其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正常睡眠者升高,这与血压升高的发生密切相关。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熬夜可激活RAAS系统,使得肾素分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多,醛固酮分泌也随之增加。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醛固酮则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最终共同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多项临床观察显示,熬夜人群的RAAS系统相关指标较正常作息人群异常,提示该系统激活在熬夜引发血压高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熬夜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内皮素-1等缩血管物质分泌增多,而一氧化氮等舒血管物质分泌减少,破坏血管内皮的舒张收缩平衡,使血管弹性下降,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动物实验表明,长期熬夜的动物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出现明显异常,与血压升高的病理改变相符。 对代谢的影响:熬夜还会干扰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等。胰岛素抵抗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脂质代谢紊乱会使血脂异常,这些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比如,有研究追踪调查发现,长期熬夜人群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升高,同时血脂异常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作息人群,而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熬夜对血压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会增加血压高的风险。年轻人长期熬夜可能会提前出现血压调节机制的紊乱;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等,熬夜对血压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因为这些时期女性的内分泌状态本身就容易波动,熬夜会进一步加重内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熬夜则会使血压更难控制,可能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熬夜习惯的人群,尤其是本身存在血压偏高倾向或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2025-10-09 11:57:28
  • 血压跟体重年龄有关系吗

    体重过重是高血压重要危险因素且BMI与血压正相关,随年龄增长血压有升高趋势,不同年龄段人群体重与血压关联不同,儿童青少年应健康生活方式控体重,中年人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控体重,老年人运动温和、饮食营养均衡控钠盐,保持合理体重及关注不同年龄段身体变化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维持血压正常、降高血压风险。 血压与年龄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血压相对较低。进入中年后,血压会逐渐升高,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逐渐硬化,弹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心脏的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比如,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降低,使得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可能相对稳定或轻度降低,从而出现脉压差增大的情况。 不同年龄段人群体重与血压的关联及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若体重超重,可能会对血压产生潜在影响。例如,超重的儿童青少年未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此阶段应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减少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的食用;同时保证充足的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跑步、游泳、跳绳等,以维持正常体重,降低未来患高血压的风险。 中年人:中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发年龄段,体重因素尤为关键。此阶段由于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等原因,容易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应密切关注体重变化,通过均衡饮食,控制每日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精制糖的摄入;并坚持规律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等,以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和身体机能的变化使得血压调节更为复杂。对于老年人群,体重管理依然重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运动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同时,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如适量食用瘦肉、鱼类、豆类等,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g,以稳定血压,减少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总之,体重和年龄与血压密切相关,通过保持合理体重、关注不同年龄段的身体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有助于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降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025-10-09 11:55: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