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凯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卢医生肺爱之家发起人 国际肺癌联盟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精准分子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慈善总会肺癌注册医生 中国癌症基金会审核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擅长: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 专业方向:肺癌的疑难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 2010年-2011年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深造展开
个人擅长
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展开
  • 胃部恶性淋巴瘤是怎么回事

    胃部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胃部起源于胃黏膜下淋巴组织的结外恶性肿瘤,病因与感染、免疫有关,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通过胃镜、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化疗、放疗,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 病因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病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与胃部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持续的炎症刺激导致淋巴组织增生,进而可能引发恶变。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发生胃部恶性淋巴瘤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对淋巴细胞的调控失衡,容易导致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变。 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黑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这是由于肿瘤侵犯胃黏膜血管导致出血。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体重减轻与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有关,发热可能是肿瘤坏死吸收或继发感染引起。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部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部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初步了解胃部病变情况以及有无腹腔淋巴结肿大等,但对于胃部病变的细节显示不如胃镜。 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评估肿瘤的侵犯范围、有无远处转移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贫血等情况,血清学检查可了解一些肿瘤标志物等情况,但肿瘤标志物对于胃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特异性不高。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胃部恶性淋巴瘤,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等,切除病变组织,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化疗:是胃部恶性淋巴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晚期患者或术后辅助治疗,常采用化疗方案,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等。 放疗:对于一些不能手术或术后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可采用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部恶性淋巴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化疗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儿童器官功能发育的影响,手术要充分评估对儿童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等。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胃部恶性淋巴瘤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化疗时要评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手术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情况等。 女性: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月经、生育等问题,化疗可能导致月经紊乱,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要在治疗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预后 胃部恶性淋巴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早期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总体来说,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025-09-25 13:09:10
  • 骨转移一般多久才会痛

    骨转移出现疼痛的时间因人而异,受肿瘤类型(侵袭性强的肿瘤易骨转移且疼痛出现时间有差异,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骨破坏速度进而影响疼痛出现时间)、个体差异(年龄、机体状态、基础疾病均会影响)、骨转移部位(不同部位因承重、神经分布等因素致疼痛出现时间和表现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 肿瘤类型因素 不同肿瘤骨转移发生疼痛的时间特点: 一些侵袭性较强的肿瘤,如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较易发生骨转移。例如,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时间跨度较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乳腺癌时就可能已经存在亚临床的骨转移病灶,但可能暂时没有疼痛症状;而有的患者可能在乳腺癌诊断后数年才出现骨转移相关疼痛。一般来说,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相对较隐匿,有些患者可能在出现骨转移数月后才开始有疼痛表现;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往往较快出现疼痛症状,可能在骨转移发生后的几周内就会因骨破坏等原因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 肿瘤生物学行为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转移的播散方式等生物学特性会影响骨转移出现疼痛的时间。增殖速度快的肿瘤细胞会更快地破坏骨组织,导致骨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从而更早引发疼痛。比如,高增殖活性的肿瘤细胞群会迅速占据骨组织,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神经刺激,使得疼痛较早出现。 个体差异因素 年龄因素: 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骨转移出现疼痛的时间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骨组织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骨密度下降等情况,当发生肿瘤骨转移时,骨组织的耐受性相对较差。例如,老年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可能因为骨本身的状态较差,骨转移灶对骨组织的破坏更容易引起疼痛,疼痛出现相对较早;而年轻患者骨组织活性较强,可能在骨转移灶较大时才会出现明显疼痛。 机体状态因素: 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营养状态等也会影响。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机体对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病理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可能骨转移出现疼痛的时间相对较晚;而营养不良的患者,机体修复和抵抗肿瘤破坏的能力较弱,骨转移导致疼痛的时间可能会提前。比如,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发生骨转移后更易较快出现疼痛症状。 基础疾病因素: 若患者本身有其他骨相关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当发生肿瘤骨转移时,会相互影响。例如,本身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发生肿瘤骨转移后,骨转移灶引起的骨破坏会加重骨质疏松相关的骨痛表现,可能使得疼痛更早出现且程度更重。 骨转移部位因素 不同转移部位引发疼痛的时间差异: 骨转移发生在不同部位,出现疼痛的时间和表现有所不同。比如,骨转移发生在承重骨如股骨、腰椎等部位时,由于这些部位需要承受身体的重量等力学负荷,肿瘤破坏骨组织后,较早出现疼痛症状。患者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因为活动等因素刺激到转移部位而感到疼痛;而发生在一些非承重骨,如肋骨等部位的骨转移,在早期骨破坏程度较轻时,可能疼痛出现较晚,或者疼痛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转移部位的神经分布情况也会影响疼痛出现时间。神经分布丰富的部位,肿瘤破坏骨组织刺激神经时,更容易较早引发疼痛感觉。例如,脊柱部位神经分布密集,当脊柱发生骨转移时,肿瘤侵犯周围神经等结构,较早出现疼痛症状,且疼痛可能较为剧烈。

    2025-09-25 13:06:08
  • 肝癌可不可以治好

    肝癌能否治好需综合多因素判断,早期肝癌部分可通过手术等达临床治愈,中晚期治愈相对困难但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期,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治疗各有特点,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 一、早期肝癌的治愈情况 早期肝癌通常指肿瘤较小且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此时通过手术切除是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的。例如,对于单个小于5厘米的肝癌肿瘤,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较高。研究表明,部分早期肝癌患者经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后,肿瘤得到彻底清除,长期生存,达到类似治愈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早期肿瘤局限,手术能够完整切除病灶,阻止肿瘤进一步发展和转移。 二、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与预后 1.手术方面 中晚期肝癌可能存在肿瘤较大、多个肿瘤或者已经有血管侵犯、远处转移等情况,手术切除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对于部分适合手术的中晚期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争取更好的预后。不过整体来说,单纯手术治愈的比例较低。 2.非手术治疗 局部消融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局部消融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通过局部高温等方式使肿瘤坏死。对于一些较小的肝癌病灶,局部消融也有一定的治愈可能,但同样受肿瘤大小等因素影响。 介入治疗: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坏死。介入治疗可以控制肿瘤生长,缓解症状,但完全治愈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过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等可以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这些治疗手段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但也很难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不过对于部分患者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老年患者 老年肝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对于老年患者多倾向于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如局部消融、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等相对副作用较小的方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情况,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治疗的选择和预后。 儿童患者 儿童肝癌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切除需要更加精准,以尽量保留正常肝组织,保证儿童未来的生长发育。非手术治疗也需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更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和肿瘤情况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合并基础疾病患者 对于合并有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肝癌患者,治疗时需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合并肝硬化的患者在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时,要注意对肝功能的保护,因为肝硬化会影响肝脏的储备功能和恢复能力。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肝癌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患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2025-09-25 13:04:26
  • 鼻咽癌做CT检查怎么样

    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作用重要,能显示解剖结构、评估分期,有成像快、骨质显示清的优势,但也存在软组织分辨力相对MRI低、有辐射暴露的局限,临床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以综合诊断鼻咽癌。 一、CT检查在鼻咽癌诊断中的作用 1.解剖结构显示 CT能够清晰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包括鼻咽腔的形态、大小,咽旁间隙、翼腭窝、颅底等部位的情况。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鼻咽癌原发病灶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鼻咽癌常发生于鼻咽顶后壁及咽隐窝处,CT可以准确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肌肉、血管等结构。一般来说,CT图像上可以看到鼻咽部有软组织肿块影,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明显。 对于儿童鼻咽癌患者,CT同样可以清晰显示鼻咽部结构,有助于发现儿童鼻咽部的异常病变。儿童的鼻咽部解剖结构相对成人有其自身特点,但CT检查能够准确获取病变信息,为诊断提供依据。 2.分期评估 在鼻咽癌的分期中,CT检查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判断肿瘤是否侵犯颅底骨质,如破裂孔、蝶骨体、岩骨尖等部位,以及是否向颅内侵犯。同时,还能观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淋巴结的大小、数目、位置等。例如,颈部淋巴结转移在CT上表现为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影,可判断其是良性还是恶性转移。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鼻咽癌患者,CT在分期评估上的原理是一致的,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等以获取更准确的图像。 二、CT检查的优势 1.成像速度较快 相对于一些其他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CT检查的成像速度较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扫描,对于一些不能配合长时间检查的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更具优势。它可以快速获取鼻咽部及周围组织的图像,有助于及时发现病变并进行初步诊断。 2.对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CT对骨质结构的显示非常清晰,能够准确判断鼻咽癌是否侵犯颅底骨质。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因为是否侵犯颅底骨质是决定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鼻咽癌患者,CT在显示骨质侵犯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 三、CT检查的局限性 1.软组织分辨力相对MRI较低 虽然CT能显示鼻咽部的软组织肿块,但在对一些subtle的软组织病变的分辨上,不如MRI。例如,对于鼻咽部黏膜下的早期病变,MRI可能会有更敏感的显示。不过,在鼻咽癌的诊断中,CT联合MRI等检查可以互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当需要更精细地观察鼻咽部软组织情况时,可能需要结合MRI进一步检查,但CT仍然是重要的初步筛查手段。 2.有辐射暴露 CT检查存在辐射暴露的问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对辐射较为敏感,需要权衡CT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进行CT检查时,应尽量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如对非检查部位进行屏蔽等,以减少辐射对儿童身体的影响。对于成年患者,也需要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合理选择CT检查,避免不必要的多次辐射暴露。 总之,CT检查在鼻咽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鼻咽癌的诊断、分期等提供重要信息,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检查方法。

    2025-09-25 13:01:49
  • 鼻咽癌早期三大症状

    鼻咽癌早期有涕中带血、耳鸣听力下降、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涕中带血是因肿瘤破坏血管致血液混涕排出,长期吸烟饮酒、EB病毒感染等易致此症状;耳鸣听力下降是肿瘤堵塞咽鼓管咽口使中耳气压变化所致,长期噪音环境、有耳部基础疾病者易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是肿瘤经淋巴循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有家族病史及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更高。 一、涕中带血 1.表现及原理:鼻咽癌早期常见症状之一是涕中带血,多表现为回吸性涕中带血或擤鼻时涕中带血,血量一般不多,常间歇性出现。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比较脆弱,肿瘤生长过程中会破坏局部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合在鼻涕中排出。例如,有研究发现,在鼻咽癌患者早期,约有30%-50%会出现涕中带血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细胞侵袭鼻咽部黏膜下的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出现,但长期吸烟、饮酒、EB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增加鼻咽癌的发病风险,从而更易出现涕中带血的症状。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鼻咽部黏膜,使黏膜更容易受到肿瘤细胞的侵袭,进而导致涕中带血等症状出现的几率增加;EB病毒感染在鼻咽癌的发病中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感染EB病毒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生鼻咽癌,出现涕中带血等早期症状的可能性也更高。 二、耳鸣、听力下降 1.表现及原理:肿瘤发生在鼻咽部咽隐窝等部位时,容易堵塞咽鼓管咽口,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咽鼓管是连接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当咽鼓管咽口被肿瘤堵塞后,中耳内的气压发生变化,导致耳鸣,长期可影响听力。研究表明,约有20%-30%的鼻咽癌早期患者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这是由于肿瘤阻塞咽鼓管,影响了中耳的正常通气和引流,进而导致耳部功能异常。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有耳部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类似症状,而这些因素也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例如,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中的人群,耳部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若同时存在其他致癌因素,如EB病毒感染等,就更易引发鼻咽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早期症状;有耳部慢性炎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鼻咽部的病变可能更容易影响到耳部,导致相关症状的出现。 三、颈部淋巴结肿大 1.表现及原理:鼻咽癌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早期可表现为颈部单侧或双侧出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淋巴结。这是因为鼻咽部的淋巴组织丰富,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临床上发现,约有60%-80%的鼻咽癌患者早期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开始可能可推动,后期逐渐固定。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但有家族鼻咽癌病史的人群相对风险更高。例如,若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过鼻咽癌,那么个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几率可能增加,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影响,从而在早期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鼻咽癌相关症状;而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也可能协同家族遗传因素,增加颈部淋巴结肿大等鼻咽癌早期表现的发生风险。

    2025-09-25 13:00: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