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凯华

江苏省人民医院

擅长: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 卢医生肺爱之家发起人 国际肺癌联盟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精准分子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慈善总会肺癌注册医生 中国癌症基金会审核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 擅长: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 专业方向:肺癌的疑难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及全程管理 2010年-2011年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深造展开
个人擅长
肺癌、消化系统肿瘤及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展开
  • 膀胱癌灌注什么药好

    膀胱癌术后灌注药物有卡介苗、丝裂霉素C、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卡介苗是减毒活疫苗,刺激免疫反应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有局部或全身反应;丝裂霉素C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干扰DNA复制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表柔比星是蒽环类药物,干扰转录抑制肿瘤生长,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心脏疾病史患者需谨慎;吡柔比星是蒽环类药物,干扰DNA和RNA合成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骨髓功能低下及心脏基础疾病患者需谨慎。 一、卡介苗 1.作用机制: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疫苗,注入膀胱后,可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局部的免疫反应,激活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用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术后灌注,能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风险。有研究表明,对于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卡介苗灌注可使肿瘤复发率显著降低。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的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或全身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的膀胱炎、过敏反应等也可能发生。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使用卡介苗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二、丝裂霉素C 1.作用机制:丝裂霉素C是一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通过与DNA双链交叉联结,抑制DNA复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常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可预防肿瘤复发。其作用较为直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可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但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对于有骨髓抑制病史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三、表柔比星 1.作用机制:表柔比星属于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通过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可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灌注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对于有心脏疾病史的患者,使用表柔比星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其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用药前需评估心脏功能,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等指标。 四、吡柔比星 1.作用机制:吡柔比星也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与表柔比星类似,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和RNA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降低复发风险。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可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对骨髓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用药时需关注血常规变化,同时也需注意其心脏毒性等潜在不良反应,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025-09-25 12:30:25
  • 肝癌黄疸是晚期吗

    肝癌出现黄疸不一定是晚期但多提示病情严重,其机制是肿瘤侵犯或压迫胆管等,不同阶段肝癌黄疸特点不同,早期少、中期有一定比例、晚期概率高且预后差,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出现黄疸时各有需注意的情况。 一、肝癌黄疸的机制及晚期相关情况 1.黄疸机制 肝癌患者出现黄疸主要是因为肿瘤侵犯或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另外,肝癌细胞广泛浸润肝脏也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2.与晚期的关联 晚期表现之一:当肝癌发展到晚期时,肿瘤往往较大,可能发生肝内转移或肝外转移,肿瘤侵犯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的情况较为常见。但并不是所有出现黄疸的肝癌患者都是晚期,早期肝癌如果肿瘤位置特殊,压迫胆管也可能出现黄疸。例如,有研究表明,约有部分中期肝癌患者也会因肿瘤对胆管的影响出现黄疸症状。不过相对早期肝癌来说,晚期肝癌出现黄疸的比例更高,且往往提示预后较差。 二、不同阶段肝癌出现黄疸的特点 1.早期肝癌 早期肝癌瘤体较小,通常对胆管的压迫等影响相对较小,出现黄疸的情况较少。但如果早期肝癌的肿瘤恰好生长在胆管旁,也可能在早期就压迫胆管导致黄疸。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2.中期肝癌 中期肝癌肿瘤有所增大,可能开始出现对周围组织包括胆管的侵犯或压迫,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此时通过积极的治疗,如局部治疗等,有一定的机会控制病情,但相比无黄疸的中期肝癌患者,预后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3.晚期肝癌 晚期肝癌肿瘤往往较大,转移情况多见,对胆管的侵犯或压迫更为严重,出现黄疸的概率明显增加。此时除了黄疸症状外,还常伴有其他严重的恶病质表现,如极度消瘦、大量腹水等,治疗上也更为困难,预后较差。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1.老年患者 老年肝癌患者出现黄疸时,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黄疸相关并发症的耐受能力更差。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导致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在评估病情时,需要更加谨慎全面,考虑到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黄疸的存在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 2.儿童患者 儿童肝癌相对罕见,但一旦出现黄疸,由于儿童的肝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黄疸对其肝功能及全身各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儿童肝癌出现黄疸往往提示病情进展较快,需要及时进行多学科的评估和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保障儿童的生长发育等。 3.女性患者 女性肝癌患者出现黄疸时,在治疗决策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的特殊情况(若患者有生育需求等)。但总体上,黄疸的出现对女性肝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和治疗选择的影响与男性患者类似,主要是基于肿瘤的分期、身体一般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但在心理关怀等方面需要关注女性患者的特殊心理需求,因为黄疸等症状可能会对女性患者的外观等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

    2025-09-25 12:29:25
  • 如何判断直肠癌转移

    直肠癌转移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肿瘤标志物检测(CEA、CA19-9)、病理活检及临床症状观察。超声可看直肠壁及局部转移,CT能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MRI对盆腔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诊断优CT且儿童辐射风险低;CEA、CA19-9对转移监测有辅助价值;转移灶活检可明确是否为直肠癌转移;转移至不同部位有相应症状,如肝转移有右上腹不适等,肺转移有咳嗽等,骨转移有骨痛等。 CT检查:腹部及盆腔CT能发现直肠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肝脏等远处器官的转移灶,可明确肿瘤有无向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对于判断直肠癌是否发生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等,但基本原理一致。长期吸烟、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检查前需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医生评估检查风险及制定合适检查方案。 MRI检查: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盆腔内侵犯范围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优于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判断直肠癌有无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对辐射敏感,MRI相对CT更具优势,可减少辐射损伤风险,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检查前需按要求做好准备,如禁食等。 肿瘤标志物检测 癌胚抗原(CEA):虽然CEA不是直肠癌特异性的标志物,但在直肠癌转移的监测中有一定作用,若患者术后或治疗后CEA水平持续升高,需警惕转移可能,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CEA正常参考值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血清CEA正常参考值通常小于5ng/ml,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变化略有不同,有吸烟史人群CEA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不能仅以此判断是否转移,需动态监测。 糖类抗原19-9(CA19-9):在部分直肠癌患者中,CA19-9可能升高,对判断是否存在转移有一定辅助价值,其水平变化也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及检查综合分析,对于有胆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CA19-9本身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需注意鉴别。 病理活检 转移灶活检:若怀疑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可通过穿刺活检等获取转移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直肠癌转移而来,不同年龄患者在活检时需根据其耐受情况等进行操作,儿童患者活检需特别注意操作轻柔及术后护理等,以减少不适及并发症风险。 临床症状观察 转移至肝脏: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隐痛、黄疸(皮肤巩膜黄染)、食欲减退、消瘦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非特异性表现,需引起重视。 转移至肺: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更需警惕直肠癌肺转移可能,因吸烟会增加肺部疾病及肿瘤转移的风险。 转移至骨:患者可能出现转移部位骨痛、病理性骨折等症状,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基础情况可能会影响对骨痛的判断,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评估。

    2025-09-25 12:28:00
  • 面色发黑,警惕肝癌,是真的吗

    面色发黑可能与肝癌相关,其机制包括肝癌致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减弱及肝功能减退使代谢废物蓄积等,但面色发黑非肝癌特异表现,长期日晒、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脏疾病等也可致之;肝癌还有肝区疼痛、消化道症状、消瘦乏力及转移部位症状等其他典型表现;鉴别需全面检查肝功能、影像学及肿瘤标志物等;有高危因素人群出现面色发黑更应警惕,一般人群发现也应结合自身情况排查,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等需特别关注。 肝癌患者出现面色发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肝癌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会使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同时雌激素还可使皮肤中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促使黑色素生成增加,从而导致面色发黑。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肝癌患者中,约一定比例存在雌激素代谢相关的异常,进而影响面色状态。另一方面,肝癌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减退,机体的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一些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也可能影响肤色,导致面色发黑。 面色发黑并非肝癌特异性表现 然而,面色发黑并不一定就是肝癌引起的。很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面色发黑。比如,长期日晒会使皮肤黑色素沉积,导致面色发黑;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刺激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也会出现面色发黑;一些肾脏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体内毒素排泄异常,也可能出现面色晦暗、发黑的情况。 肝癌的其他典型表现 除了面色发黑外,肝癌还有一些其他典型表现。早期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会有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如果肝癌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 如何鉴别面色发黑是否与肝癌相关 如果发现面色发黑,想要鉴别是否与肝癌相关,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首先要进行肝功能检查,了解肝脏的合成、代谢等功能情况;还要进行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异常;同时检测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是肝癌较为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但其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情况,如妊娠、肝炎等。通过综合这些检查结果来判断面色发黑是否与肝癌有关。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对于有肝炎病史、长期酗酒、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如果出现面色发黑的情况,更要警惕肝癌的可能,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而对于一般人群,若发现面色发黑,也不应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结合自身其他情况综合判断,必要时就医排查。例如,老年人群体如果出现面色发黑,由于其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患肝癌等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更需要仔细排查。女性人群如果同时伴有月经紊乱等情况,也需要在检查时告知医生,以便全面分析面色发黑的原因。

    2025-09-25 12:25:34
  • 食管癌4期是什么

    食管癌4期属晚期,依TNM分期系统有远处转移,局部症状加重且有转移相关症状,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需考虑特殊人群,总体预后差但积极综合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预后因多种因素有差异。 分期相关指标及意义 T分期:主要反映肿瘤原发灶的情况,T分期会涉及肿瘤侵犯食管壁的深度等情况,但4期主要强调转移,不过原发肿瘤的T特征也会影响整体分期判断。 N分期: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4期食管癌可能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复杂,但重点是存在远处转移。 M分期:M分期明确表示有远处转移,这是4期区别于其他分期的关键,M1a通常指转移至非区域淋巴结,M1b则是有远处器官转移。 食管癌4期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加重:患者吞咽困难会更加严重,可能只能进食流质甚至水都难以咽下,还可能出现胸痛、背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可能较重且持续。 转移相关症状:如果转移到肝脏,可能出现肝区疼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转移到肺部,会有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转移到骨骼,会出现骨痛、病理性骨折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在症状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女性患者在出现某些症状时可能需要与其他女性特有的健康问题鉴别。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本身身体状况较差,在4期时症状可能更明显。有食管癌病史的患者进入4期后,病情进展相对更快,症状变化可能更迅速。 食管癌4期的治疗 综合治疗为主:一般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化疗可以使用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等方案,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放疗可以局部控制肿瘤,缓解症状;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比如针对HER-2等靶点的药物;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治疗方案需要更谨慎地选择,评估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方式;女性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食管癌4期的预后 总体预后较差:食管癌4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因为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治疗难度较大,肿瘤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多个部位,难以完全清除。但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不同个体的预后差异较大,与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身体状况较好、对化疗等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可能预后相对好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差的患者预后往往更差。女性患者在预后方面如果能积极配合治疗,也有可能获得相对较好的生存情况,但整体上4期食管癌预后不容乐观。

    2025-09-25 12:18: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