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对于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和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晔,男,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对于关节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和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兼任北京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组青年委员,挪威奥斯陆大学医院访问学者,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对于关节外科,脊柱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和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防治有较深入的研究。展开
  • 胫骨平台骨折终身痛苦

    胫骨平台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致,治疗不规范可致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不良后果,及时准确复位固定、科学康复训练对预后重要,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和康复可获较好预后,需遵医嘱配合以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治疗不规范带来的不良后果 1.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若骨折复位不佳,未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标准,骨折端在愈合过程中会出现错位生长。例如,胫骨平台关节面不平整,会导致膝关节力线改变。从年龄角度看,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畸形愈合可能对其未来膝关节功能产生更严重影响,因为儿童骨骼的可塑性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纠正已有的畸形;而成年人畸形愈合后,由于骨骼生长潜力有限,会长期存在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从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畸形愈合的膝关节更易过早出现退变。 对功能的影响:膝关节力线异常会使关节软骨受力不均,加速软骨磨损。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尤其是在行走、上下楼梯时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日常活动能力。 2.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面损伤,软骨破坏,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关节软骨一旦受损,其自我修复能力有限。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本身关节软骨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变,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后更易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膝关节持续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重,可伴有膝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减小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行走困难等问题,长期下去会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规范治疗及康复对预后的影响 1.及时准确的复位与固定 复位要求:解剖复位是理想状态,能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复位标准有一定差异但都以恢复关节面平整和膝关节力线为关键。例如,儿童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时要更注重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结构,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通过手术复位(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或手法复位外固定等方式,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对位对线,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固定方式选择: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钢板螺钉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等。固定要稳定,以保证骨折端在愈合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 2.科学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的恢复阶段逐步进行。在康复早期,主要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配合度和恢复能力与成年人不同,要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损伤。对于老年人,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骨质疏松等问题,训练强度要适中,以维持和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从而稳定膝关节,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胫骨平台骨折并非一定会导致终身痛苦,通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年龄、病史等情况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以最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1 14:06:03
  •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哪些

    腰椎间盘相关病症可出现多种症状,包括腰痛(各年龄段可发生,中老年人因退变常见,与生活方式、既往病史有关)、下肢放射性疼痛(不同年龄段均有,与腰椎病史等相关)、下肢麻木(各年龄段可能出现,与腰椎病史等有关)、间歇性跛行(中老年人相对易出现,与腰椎病史等相关)、肌肉力量下降(中老年人因退变、年轻人因严重突出等可出现,与腰椎病史等有关),还有少见但严重的马尾神经综合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者风险较高)。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为常见,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有关;年轻人则可能因腰部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原因引发腰痛。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缺乏运动、腰部姿势不良(如弯腰驼背)等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腰痛的发生风险。 病史影响:有腰部既往损伤史、腰椎疾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腰痛症状。 下肢放射性疼痛 表现:疼痛可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或足底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或麻木样痛。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疼痛往往会加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对于年轻人,可能因急性的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明显的下肢放射性疼痛;中老年人则多因慢性退变基础上的椎间盘突出引发。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姿势、腰部过度劳累等生活方式会促使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发生和加重。 病史影响:有腰椎相关病史的人群,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发生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明显。 下肢麻木 表现:下肢麻木常与下肢放射性疼痛同时出现,麻木的部位与放射性疼痛的部位基本一致,患者可感觉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就像有一层东西覆盖,感觉不灵敏。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中老年人由于腰椎退变,更容易出现麻木症状;年轻人若有腰椎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神经受压情况,进而加重麻木症状。 病史影响:有腰椎病史者更易出现下肢麻木。 间歇性跛行 表现: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会复发。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这与腰椎退变导致神经受压逐渐加重有关;年轻人较少见,但也可能因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腰部劳累等生活方式会促使间歇性跛行的发生。 病史影响: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且病情较重者更易出现间歇性跛行。 肌肉力量下降 表现:病情较重时,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可能会下降,比如抬腿困难、足背伸无力等,严重影响下肢的运动功能。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因退变基础,肌肉力量下降相对更易发生;年轻人若腰椎间盘突出严重,也会出现肌肉力量下降。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肌肉力量下降的程度。 病史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较长、病情较重者肌肉力量下降更明显。 马尾神经综合征(少见但严重) 表现: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排尿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相对少见;中老年人若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有一定发生风险;年轻人极少见。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不会直接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但可能是诱因之一。 病史影响: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者发生马尾神经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2025-10-11 14:02:19
  • 压缩性骨折怎么躺

    不同躺卧姿势适用于压缩性骨折患者,仰卧位要求平躺且膝盖下垫薄枕微屈,适用于大多数轻骨折无并发症者;侧卧位向健侧侧卧、双膝夹薄枕,用于仰卧不适或短期变换姿势者。不同年龄人群躺卧有注意事项,儿童床垫不宜过软,老年人要注意皮肤护理和呼吸。合并其他情况时,伴有神经损伤者躺卧要保脊柱稳定防神经受压,合并肺部疾病者可适当半卧位。 适用人群及原因:适用于大多数压缩性骨折患者,尤其是骨折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人群。因为这种姿势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脊柱的弯曲和扭曲,避免骨折部位受到进一步的压迫或移位,符合骨折早期稳定脊柱的要求。 侧卧位 姿势要点:向健侧(未受伤的一侧)侧卧,双膝关节微屈,之间可夹一个薄枕。这样可以使脊柱保持一定的生理弯曲,避免脊柱过度旋转。例如,若患者左侧压缩性骨折,右侧为健侧,那么向右侧侧卧,双膝间夹薄枕能让身体的重力分散,减少受伤左侧的压力。对于一些无法长时间保持仰卧位的患者,侧卧位可以作为一种交替的姿势来缓解身体的疲劳感。 适用人群及原因:适用于骨折患者在仰卧位感到不适时,或需要短期变换姿势的情况。对于有轻度压缩性骨折且身体状况允许变换体位的患者,侧卧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身体的受力分布,减少单一姿势带来的局部压力,但要注意保持脊柱的直线,避免侧弯。 不同年龄人群的躺卧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压缩性骨折相对较少见,多因外伤等因素引起。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但躺卧时要特别注意床垫的硬度,不宜过软,以免影响脊柱正常生理曲度的维持。一般建议使用硬度适中的床垫,躺卧姿势可参考成人仰卧位适当调整,同时要确保儿童在躺卧时脊柱处于自然舒展状态,避免因姿势不当影响骨骼发育。例如,对于因意外导致压缩性骨折的儿童,躺卧时不仅要关注骨折部位,还要考虑儿童骨骼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支撑和姿势。 老年人:老年人常因骨质疏松易发生压缩性骨折。老年人躺卧时除了注意上述基本姿势外,还需特别关注皮肤护理。因为老年人皮肤较薄、弹性差,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发生压疮。所以老年人在躺卧过程中要定期更换体位,如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变换体位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拽皮肤,同时可使用减压床垫等辅助工具来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躺卧时要注意呼吸是否顺畅,若有不适要及时调整姿势。 合并其他情况的躺卧考虑 伴有神经损伤的压缩性骨折患者:此类患者躺卧时除了要保持脊柱稳定外,还要特别注意神经受压情况。躺卧姿势应确保神经走行部位不受压迫,一般以仰卧位为主,可在腰部适当垫薄枕维持脊柱生理曲度,同时要密切观察下肢感觉、运动等情况。如果需要变换体位,动作要缓慢、轻柔,由医护人员协助进行,避免因体位改变导致神经损伤加重。例如,当伴有神经根受压的压缩性骨折患者躺卧姿势不当可能会加重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损伤症状,所以必须谨慎调整体位。 合并肺部疾病的压缩性骨折患者:对于合并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压缩性骨折患者,躺卧时要注意呼吸功能的维护。可适当采取半卧位,将上半身抬高30°-50°,同时背部用枕头支撑,这样有利于扩大胸腔容积,改善呼吸状况。但半卧位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腰部肌肉疲劳,可与仰卧位、侧卧位交替进行。

    2025-10-11 14:00:44
  • 颈椎病压迫神经头痛怎么缓解

    颈椎病相关的综合应对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调整姿势与颈部活动)、物理治疗(热敷、牵引)、药物辅助(非甾体抗炎药等)及医疗干预(就医检查、康复治疗等),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措施,如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等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姿势调整 日常姿势: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应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例如,使用手机时可将手机抬高至眼睛水平位置,减少颈椎的前屈负担。对于有颈椎病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防止神经受压加重。儿童在学习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弯腰驼背,减少颈椎早期受损风险。 睡眠姿势:选择合适的枕头,枕头高度以一拳高(约10-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仰卧时,枕头应垫在颈部下方,使颈部与床垫之间没有明显空隙;侧卧时,枕头高度应与肩部高度一致,保证颈椎在睡眠中处于自然状态,减轻神经压迫引起的头痛。 2.颈部活动 轻柔颈部运动:进行适度的颈部屈伸、旋转运动,但要注意幅度,避免过度剧烈。例如,缓慢地将头部向前屈,再向后仰,左右旋转头部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幅度可略有差异,年轻人可适当加大幅度,但也应在舒适范围内。对于有颈椎病的人群,颈部运动应在无痛或微痛范围内进行,若运动时出现头痛加重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儿童进行颈部运动时需在成人监护下,选择轻柔的颈部活动方式,避免造成颈椎损伤。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热疗原理:通过热敷可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神经压迫引起的头痛。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颈部,温度保持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年龄人群热敷温度可根据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娇嫩,温度可适当降低。有皮肤破损或感觉迟钝的人群(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热敷,防止烫伤。 2.牵引治疗 牵引方式: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颈椎牵引,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的压迫。牵引重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从3-5公斤开始,逐渐增加。对于年龄较大或体质较弱的人群,牵引重量不宜过大。牵引时间每次约20-30分钟,每天1-2次。牵引过程中若出现头晕、头痛加重等不适,应立即停止牵引并咨询医生。儿童一般不建议进行牵引治疗,除非有专业医生评估后认为必要。 三、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头痛症状,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适用情况。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四、医疗干预 1.就医检查:若头痛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颈椎X线、CT或MRI等,以明确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受压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就医检查的频率和具体项目可能因个体健康状况有所不同,有颈椎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颈椎检查。 2.康复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等。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颈部气血运行,减轻神经压迫。推拿需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暴力推拿。儿童进行针灸推拿时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且操作要轻柔。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针灸推拿需谨慎评估,避免对胎儿等造成不良影响。

    2025-10-11 13:58:40
  • 关节退行性变怎么治

    关节退行性变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疗法(分一般、老年及特定病史人群)和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理疗仪器治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软骨保护剂;手术治疗有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等情况)和人工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关节严重破坏等患者)。 一、非药物治疗 1.运动疗法 对于一般人群: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力量。例如游泳,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重,使关节在几乎无重力的状态下活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骑自行车也是不错的选择,骑行时要保持正确姿势,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骑行强度和时间。对于有关节退行性变的人群,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加重关节损伤。 对于老年人群:可选择一些低强度的关节活动操,如慢节奏的太极拳,其动作缓慢、柔和,能锻炼关节的柔韧性和稳定性,且对关节的冲击较小。同时要注意运动环境,避免在不平整或湿滑的地面运动,防止摔倒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对于有特定病史人群: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关节退行性变患者,运动前需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反应,如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2.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紧张。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热敷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 冷敷:在关节肿胀、疼痛急性期可进行冷敷,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冷敷数次。但对于怕冷、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如老年人,要谨慎使用冷敷,避免引起血管收缩过度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理疗仪器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可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使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距离和时间根据仪器说明和自身情况调整。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关节疼痛和炎症,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常见的如布洛芬等,不过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是否有胃肠道疾病等,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开具。 2.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有助于促进软骨的修复和营养,对关节退行性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类药物相对安全,但起效较慢,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见到较好效果。 三、手术治疗 1.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滑膜增生等情况的关节退行性变患者。通过关节镜可以清晰观察关节内部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清理、修整等操作,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对于年轻、关节退变程度相对较轻的患者可能是较好的选择,但术后仍需注意关节的保养和康复。 2.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关节严重破坏、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植入人工关节来替代病变关节,恢复关节功能。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等,且术后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是否能耐受手术。

    2025-10-11 13:54: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