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慢性化脓性的中耳炎如何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局部用抗生素溶液、粉剂,全身用抗生素)、手术治疗(鼓膜修补术、鼓室成形术)、病因治疗(治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注意各自特点,儿童要重手术安全和药物选择、术后密切观察,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影响、术后细致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抗生素溶液: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可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适用于鼓膜穿孔的患者,能直接作用于中耳感染部位,缓解症状。 抗生素粉剂:适用于穿孔小、分泌物不多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如氯霉素粉剂等,有杀菌、消肿、干燥创面的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堵塞穿孔影响引流。 2.全身用药 抗生素:对于感染较重、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全身应用抗生素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中耳部位,控制感染扩散,一般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确保治疗效果。 二、手术治疗 1.鼓膜修补术 适用于鼓膜紧张部穿孔、中耳炎症已静止且咽鼓管功能正常的患者。通过手术修复鼓膜,可改善听力,防止中耳感染进一步扩散。手术方法是将合适的移植组织置于鼓膜穿孔处,使其生长愈合,恢复鼓膜的完整性。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其耳部发育情况和病情进展,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2.鼓室成形术 适用于中耳病变较复杂,如听骨链破坏等情况的患者。该手术不仅可以修复鼓膜,还能重建听骨链,提高听力。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准确处理中耳内的病变组织并重建听骨链,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尤其是儿童患者,耳部结构相对稚嫩,更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扁桃体炎等。因为这些病灶性疾病可能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诱因,积极治疗可以减少中耳感染的复发风险。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内的炎症可能会蔓延至中耳,通过对鼻窦炎的治疗,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从而降低中耳感染的机会。对于儿童患者,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的治疗更为关键,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进而引发中耳炎。 2.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 可采用咽鼓管吹张等方法。咽鼓管功能不良会导致中耳内压力失衡,容易引发中耳炎。咽鼓管吹张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咽鼓管通畅,改善中耳的通气引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咽鼓管吹张的方法和效果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进行咽鼓管吹张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耳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要更加注重手术的安全性和药物的选择。例如,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听力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手术方面,儿童的耳部组织更娇嫩,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随访。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手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老年患者的恢复相对较慢,术后护理要更加细致,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和全身状况的变化。
2025-10-20 16:07:06 -
老是流鼻血怎么回事
流鼻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鼻部外伤致血管损伤、鼻黏膜干燥易破裂、鼻部炎症致黏膜充血水肿、鼻腔异物刺激黏膜、鼻部肿瘤致血管破裂等;全身因素有高血压致鼻黏膜血管破裂、血液系统疾病致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疾病影响凝血或血管壁、内分泌失调致相关出血、急性发热性传染病致鼻黏膜血管扩张破裂等,不同因素在年龄性别上有不同的影响特点。 一、局部因素 1.鼻部外伤: 情况说明:鼻部受到外力撞击,比如打球时被碰到、打架等,会损伤鼻黏膜的血管,导致流鼻血。儿童玩耍时不小心撞到鼻子是常见原因之一,成人也可能因意外受伤出现这种情况。 年龄性别影响:儿童活泼好动,相对更易发生鼻部外伤导致流鼻血;不同性别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主要与活动情况相关。 2.鼻黏膜干燥: 情况说明:在空气干燥的季节,如秋冬季节,鼻腔黏膜水分容易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容易破裂出血。长期处于空调房间或高原地区,空气湿度低,也容易出现鼻黏膜干燥。 年龄性别影响:所有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儿童鼻黏膜较娇嫩,更易受环境影响;性别差异不明显。 3.鼻部炎症: 情况说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鼻部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水肿,鼻黏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因频繁打喷嚏、揉鼻子,也易导致鼻黏膜出血。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无显著差异,有鼻部炎症相关疾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4.鼻腔异物: 情况说明:儿童好奇心强,容易将小物件塞入鼻腔,异物刺激鼻黏膜,引起黏膜糜烂出血。成人也可能因意外等情况导致鼻腔异物,但相对较少见。 年龄性别影响:主要见于儿童,尤其是3-5岁儿童;成人中男性因工作等原因可能有一定概率,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 5.鼻部肿瘤: 情况说明: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如血管瘤、鼻咽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地区相对高发。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鼻咽癌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其他肿瘤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 二、全身因素 1.高血压: 情况说明: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腔内血压也会升高,容易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年龄性别影响: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2.血液系统疾病: 情况说明: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鼻出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血液系统疾病相关病史或家族史的人群需警惕。 3.肝肾疾病: 情况说明:严重的肝硬化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肾功能不全时可能影响血管壁功能等,从而引起鼻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易出现鼻出血症状。 年龄性别影响:多见于患有肝肾疾病的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 4.内分泌失调: 情况说明: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出现代偿性月经,部分血液从鼻腔流出,表现为流鼻血;孕妇在孕期也可能因内分泌改变出现鼻黏膜充血等情况导致流鼻血。 年龄性别影响:主要见于青春期女性和孕妇,有内分泌相关变化的人群易出现。 5.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情况说明: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发热时体温升高,导致鼻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 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患这类传染病而出现流鼻血症状,无明显性别差异。
2025-10-20 16:06:04 -
鼻窦炎跟鼻炎有啥区别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发病部位在鼻窦,有急慢性之分,多因鼻腔疾病等引起,靠鼻内镜等诊断,以药物或手术治疗;鼻炎是鼻腔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鼻腔,分急慢性等,急性多由病毒感染,慢性与多种因素有关,靠鼻内镜等诊断,以对症等治疗,不同人群患病表现及应对不同。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发病部位在鼻窦。 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在鼻腔。 二、症状表现 鼻窦炎: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可有发热、畏寒、食欲减退、便秘、周身不适等,局部症状主要有鼻塞、脓涕、头痛等,头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急性上颌窦炎常为颌面部痛或上列磨牙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额窦炎晨起前额部痛,渐加重,午后减轻,至晚间消失。 鼻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局部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可伴有打喷嚏等,鼻塞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流涕可为清水样或黏脓样等。 三、病程分类 鼻窦炎: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病程<12周;慢性鼻窦炎常为多个鼻窦受累,病程>12周。 鼻炎: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等,急性鼻炎也就是常说的感冒,由病毒感染引起,病程较短;慢性鼻炎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等,病程较长,常由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结构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 四、发病原因差异 鼻窦炎:多因鼻腔疾病引起,如急性鼻炎蔓延至鼻窦,使鼻窦黏膜感染;也可因邻近器官的感染扩散,如扁桃体炎、腺样体炎等波及鼻窦;游泳时污水进入鼻窦,鼻腔内填塞物留置时间过长等也可引发鼻窦炎。 鼻炎:急性鼻炎主要是病毒感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慢性鼻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局部因素包括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腔用药不当等,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患鼻炎,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也与慢性鼻炎的发生有关。 五、诊断方法 鼻窦炎:主要依靠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内情况及鼻窦开口处的病变,还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鼻窦CT,能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炎症情况,包括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等。 鼻炎:鼻内镜检查可观察鼻腔黏膜的色泽、是否有肿胀、分泌物情况等,过敏性鼻炎还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帮助明确过敏原。 六、治疗原则 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鼻腔冲洗清除鼻腔内分泌物等;若药物治疗无效,有鼻窦息肉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也是先进行药物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黏液促排剂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炎:急性鼻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等;过敏性鼻炎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进行免疫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等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患鼻窦炎或鼻炎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及应对,例如儿童鼻窦炎可能更易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需更加关注其全身情况;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鼻炎症状可能有所变化;长期吸烟的人群患鼻炎、鼻窦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2025-10-20 16:04:56 -
扁桃体发炎化脓原因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病因、诱发因素、宿主危险因素、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预防策略如下: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前者常见病原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后者如EB病毒等可继发细菌感染;非感染性诱发因素有免疫异常和环境刺激;宿主相关危险因素涵盖年龄、解剖结构异常及基础疾病;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用药需谨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后需立即处理,儿童群体用药及手术需评估;预防策略包括疫苗接种、生活习惯调整及基础疾病管理;出现持续高热、吞咽困难脱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性感染 化脓性扁桃体炎最常见病原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占儿童病例30%~50%,成人病例10%~30%),其产生的M蛋白、链激酶等毒力因子可破坏黏膜屏障。其他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在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中更易发生。 2.病毒性感染 EB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可引起扁桃体充血水肿,继发细菌感染时出现化脓表现。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而细菌性感染常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二、非感染性诱发因素 1.免疫异常 IgA缺乏症患者易反复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免疫调节失衡,感染风险增加2~3倍。 2.环境刺激 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PM2.5浓度>35μg/m3)可使儿童发病率提高40%,空气污染、粉尘刺激导致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冬季室内外温差>10℃时,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易引发感染。 三、宿主相关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2~14岁儿童因扁桃体生理性肥大且免疫系统未成熟,发病率是成人的3~5倍。60岁以上老年人因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感染后更易出现并发症。 2.解剖结构异常 扁桃体隐窝过深(>3mm)或数量>15个者,食物残渣滞留风险增加40%。鼻中隔偏曲、腺样体肥大导致鼻腔通气障碍者,口咽部细菌定植率提高65%。 3.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HbA1c>7%)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倍,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后病程延长3~5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孕早期(12周内)感染者需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建议优先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体温>38.5℃持续24小时可能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风险,需及时物理降温。 2.免疫缺陷患者 HIV/AIDS患者CD4+T细胞计数<200/μl时,化脓性扁桃体炎易进展为坏死性炎症。器官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启动抗感染治疗。 3.儿童群体 2岁以下婴幼儿避免使用阿司匹林退热(可能诱发Reye综合征),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反复发作(>5次/年)且影响呼吸者,5岁后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但需评估手术风险。 五、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 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可降低2岁以下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发病率23%,流感疫苗接种使冬季发病率下降41%。 2.生活习惯调整 每日漱口3次(含0.12%氯己定溶液)可减少细菌定植67%,空气湿度维持在40%~60%时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最佳。 3.基础疾病管理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需控制在7.0mmol/L以下,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L时可降低感染风险。 出现持续高热(>39℃)超过3天、吞咽困难导致脱水、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影像学检查。
2025-10-20 16:03:37 -
女朋友打呼噜怎么解决
了解女朋友打呼噜原因,包括生理性的睡姿、体重因素和病理性的鼻部、咽部疾病,可采取调整睡姿、控制体重、治疗鼻部和咽部疾病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情况未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就医,通过多导睡眠监测等评估并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一、了解打呼噜原因 1.生理性因素 睡姿影响:如果女朋友仰卧睡觉,舌根后坠可能会阻塞气道,引起打呼噜。这种情况在女性中也较为常见,与女性的上气道解剖结构特点有一定关系,比如女性的咽部空间相对较窄等情况,在仰卧时更易出现气道梗阻。 体重因素:体重过重的女性,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增加打呼噜的几率。例如,体重指数(BMI)超过正常范围(BMI正常范围一般为18.5-23.9)时,上气道周围脂肪沉积更明显,气道狭窄风险增加。 2.病理性因素 鼻部疾病:如鼻炎、鼻息肉等。鼻炎患者的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会影响鼻腔通气,导致呼吸时气流受阻,进而引发打呼噜。鼻息肉会占据鼻腔空间,使气道变窄,引起打呼噜症状。 咽部疾病: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虽然腺样体肥大多见于儿童,但成年女性也可能因咽部淋巴组织增生等出现类似情况)等会使咽部通道变窄,呼吸时气流通过受阻产生呼噜声。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调整睡姿 可以引导女朋友尝试侧卧位睡觉,例如在背部放置一个小枕头等辅助工具,帮助固定侧卧位姿势。侧卧位能减少舌根后坠对气道的阻塞,从而减轻打呼噜的程度。对于不同体型的女性,侧卧位的效果可能因个体上气道结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多数情况下都能起到改善作用。 2.控制体重 如果女朋友体重过重,建议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包括均衡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比例。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运动不仅有助于消耗热量减轻体重,还能增强心肺功能,对改善呼吸状况有帮助。但要注意运动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避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3.治疗鼻部疾病 鼻炎治疗: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可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同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天1-2次,有助于清除鼻黏膜分泌物,减轻鼻黏膜肿胀,改善鼻腔通气。如果是感染性鼻炎,根据病原体类型,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应的药物控制感染,但需注意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鼻息肉治疗:较小的鼻息肉可以先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等,观察息肉是否缩小。如果鼻息肉较大,影响通气明显,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鼻息肉,恢复鼻腔正常通气功能,从而缓解打呼噜症状。 4.治疗咽部疾病 扁桃体肥大治疗:如果是扁桃体反复发炎导致的肥大,在炎症发作期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如果扁桃体肥大仍然严重影响通气,可考虑手术切除扁桃体。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成年女性情况,若经评估气道梗阻严重,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三、就医评估 如果采取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后,女朋友打呼噜的情况仍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多导睡眠监测等,以评估打呼噜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更严重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佩戴呼吸机等治疗手段。同时,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描述女朋友打呼噜的具体情况,如打呼噜的频率、严重程度、是否伴有呼吸暂停等表现,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2025-10-20 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