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常流鼻血是什么原因
鼻出血的局部因素有鼻部外伤、鼻腔炎症、鼻腔异物、鼻部肿瘤,全身因素包含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儿童多与鼻腔异物、挖鼻习惯、维生素缺乏相关,老年人需警惕心血管疾病及鼻部肿瘤,女性经期前后及孕期要关注内分泌因素影响,常流鼻血应及时就医行鼻内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做针对性处理。 一、局部因素 1.鼻部外伤:用力擤鼻、剧烈打喷嚏、挖鼻等行为可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出血,儿童因好奇挖鼻是常见诱因。 2.鼻腔炎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长期刺激鼻黏膜,使其充血、糜烂,易引发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3.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异物长期存于鼻腔可刺激鼻黏膜,导致黏膜糜烂、出血。 4.鼻部肿瘤:鼻腔、鼻窦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局部血管,可引起反复鼻出血,如血管瘤、鼻咽癌等。 二、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可致鼻黏膜血管压力增高,血压波动时易引发破裂出血,老年人高发。 2.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影响凝血功能,使机体凝血机制异常,易出现鼻出血。 3.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K、P缺乏时,可影响血管通透性及凝血功能,如长期偏食、营养不良者易因维生素缺乏致鼻出血。 4.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少女经期前鼻黏膜充血易出血;孕妇妊娠中后期因雌激素水平升高,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也易发生鼻出血。 三、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多与鼻腔异物、挖鼻习惯、维生素缺乏相关,家长需留意儿童鼻腔有无异物,督促其纠正挖鼻行为,并保证均衡饮食以补充维生素。 老年人:需警惕心血管疾病及鼻部肿瘤,若常流鼻血应及时排查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鼻腔、鼻窦肿瘤等情况。 女性:经期前后及孕期女性应关注内分泌因素影响,经期前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剧烈活动,孕期定期产检监测鼻黏膜状况。 若出现常流鼻血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鼻内镜、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2025-10-24 14:29:07 -
擤鼻涕出现血丝但不流鼻血,应如何处理
因环境干燥致鼻腔黏膜干燥破裂擤鼻涕带血丝需保持室内合适湿度并轻柔擤鼻,局部炎症伴鼻塞流涕等轻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不缓解或加重需就医,高血压者有病史且频繁带血丝血压控制不佳要沟通调整方案,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出现带血丝需及时去血液科就诊,儿童需留意抠鼻习惯纠正,环境干燥时用儿童专用生理盐水喷雾,伴其他异常要就医排查,老年人要更关注基础病管理并定期体检排查全身性疾病风险。 一、环境因素相关处理 若因环境干燥致鼻腔黏膜干燥破裂出现擤鼻涕带血丝,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40%~60%,可使用加湿器调节。同时避免频繁用力擤鼻,擤鼻时动作应轻柔,减少对鼻腔黏膜的刺激。 二、局部炎症相关情况处理 1.鼻炎、鼻窦炎等炎症:若除擤鼻涕带血丝外,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需观察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若症状较轻且无其他严重伴随症状,可先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脓涕、头痛等,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进一步处理,如使用鼻腔局部药物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 三、全身性因素相关应对 1.高血压: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需监测血压情况,保持血压稳定。若频繁出现擤鼻涕带血丝且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降压方案。 2.血液系统疾病: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出现擤鼻涕带血丝,需高度重视,及时前往血液科就诊,进行相关血液指标检查,以明确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留意是否存在抠鼻习惯,应及时纠正。若因环境干燥出现症状,除调节室内湿度外,可使用儿童专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鼻腔。若同时伴有发热、精神不佳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疾病。 2.老年人:考虑到老年人血管弹性变化等因素,若出现擤鼻涕带血丝,需更关注基础疾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控制,同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排查可能存在的全身性疾病风险。
2025-10-24 14:27:17 -
过敏鼻炎用什么药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口服第二代起效快副作用少、鼻用抗组胺药局部作用强起效快)、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一线药物有显著抗炎作用可控炎但长期用有局部刺激风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者可改善呼吸道症状)、肥大细胞稳定剂(可预防发作但起效慢需提前用),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选儿童剂型并在医生指导下用,孕妇用药要权衡咨询医生,老年人用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并观察反应。 一、抗组胺药 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可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起效较快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少;鼻用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鼻喷剂)局部作用强,起效快,能快速缓解鼻部症状。 二、鼻用糖皮质激素 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线药物,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多维度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能从根本上控制鼻炎症反应,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存在的局部轻微刺激等潜在风险。 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钠,可通过拮抗白三烯受体减轻过敏性鼻炎的鼻塞、流涕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合并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能同时改善呼吸道相关症状。 四、肥大细胞稳定剂 如色甘酸钠鼻喷雾剂,通过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发挥作用,可用于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但起效相对较慢,需提前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药物,如部分鼻用糖皮质激素有儿童专用规格,且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影响生长发育等。 孕妇:孕妇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使用前应咨询妇产科医生及耳鼻喉科医生,评估利弊后谨慎用药。 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某些抗组胺药可能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及安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2025-10-24 14:23:17 -
鼻炎患者为何不建议接种疫苗
鼻炎发作期接种易加重不适并掩盖疫苗反应,还可能干扰免疫效果,过敏性鼻炎患者接种过敏风险增加,儿童鼻炎患者因免疫系统未完善需谨慎评估接种时机,慢性鼻炎病史较长者需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是否接种以保障接种安全与效果。 一、鼻炎发作期接种易加重不适 当鼻炎处于发作期时,患者常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此时接种疫苗可能使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影响患者舒适度,且可能掩盖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不利于对健康状况的观察。例如,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轻微发热、局部疼痛等反应,在鼻炎发作期的不适表现下易被混淆,难以准确判断是疫苗反应还是鼻炎本身症状加剧。 二、鼻炎可能干扰疫苗免疫效果 部分鼻炎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相对紊乱,研究显示,患有慢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者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对疫苗抗原的应答可能受影响,导致抗体产生不足,进而降低疫苗的保护效力。例如,有临床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患者接种流感疫苗后,其体内流感抗体滴度升高幅度低于非鼻炎人群,说明鼻炎状态干扰了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过程。 三、过敏相关风险增加 若鼻炎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属过敏体质,接种疫苗时存在发生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作为过敏原,引发严重过敏症状,如过敏性休克等。由于鼻炎患者的过敏体质,这种过敏反应发生概率较非鼻炎人群更高。例如,有文献报道,过敏性鼻炎患者接种某些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事件的概率高于健康人群。 四、特殊人群需特别考量 儿童鼻炎患者: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鼻炎状态下接种疫苗易对其免疫功能正常建立产生更明显干扰,需谨慎评估接种时机,优先保证儿童健康状态稳定后再考虑接种疫苗。 慢性鼻炎病史较长者:此类患者呼吸道局部免疫环境长期异常,接种疫苗后免疫反应的不确定性更高,需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鼻炎控制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再决定是否接种疫苗,以最大程度保障接种安全与效果。
2025-10-24 14:22:35 -
耳朵嗡嗡响是什么原因
耳鸣原因包括外耳的外耳道耵聍栓塞(长期不清理易发生且年龄大更易)、中耳的急慢性中耳炎发作(炎症致中耳腔变化干扰声音传导)、内耳的突发性耳聋(无诱因突发听力下降伴耳鸣)、梅尼埃病(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噪声性耳鸣(长期噪声环境损伤内耳毛细胞)、中枢的听神经瘤(压迫听神经致耳鸣)、全身性疾病的高血压(波动影响耳部血液循环)、糖尿病(损伤耳部神经血管)、贫血(致耳部缺氧)。 一、外耳因素 外耳道耵聍栓塞是常见原因之一,当外耳道内耵聍过多时,会阻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进而引发耳鸣。长期不清理外耳道者易出现此情况,尤其年龄较大者因耳部清洁意识或能力下降更易发生。 二、中耳因素 中耳炎(急慢性)发作时,炎症会导致中耳腔积液、压力变化等,干扰声音的正常传导,从而引起耳鸣。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易引发中耳炎导致耳鸣,成年人也可能因耳部感染等因素出现。 三、内耳因素 1.突发性耳聋:多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发生听力下降伴耳鸣,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病毒感染等有关,各年龄段均有发生,生活不规律、压力大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梅尼埃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多见于中青年人,与内淋巴循环障碍等有关。 3.噪声性耳鸣: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如职业性噪声暴露(工厂工人等)、长期佩戴耳机等,噪声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耳鸣,年轻人中因长期使用耳机听歌等较常见。 四、中枢因素 听神经瘤相对少见,肿瘤压迫听神经可引起耳鸣,各年龄段都可能,需通过医学检查排查。 五、全身性疾病相关因素 1.高血压:血压波动时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耳鸣,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较多见。 2.糖尿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血管,包括耳部神经血管,导致耳鸣,各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出现。 3.贫血: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耳部组织缺氧也可引起耳鸣,各年龄段贫血患者都有发生可能。
2025-10-24 14: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