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神经性耳聋如何治愈
神经性耳聋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高压氧治疗、佩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康复训练(听力和语言康复训练),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治疗中需注意不同方面,儿童患者关注生长发育和语言发展等,老年患者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特殊生活方式患者注意避免有害因素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一、药物治疗 神经性耳聋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可减轻内耳水肿等炎症反应。例如,对于一些突发性神经性耳聋患者,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其有助于改善听力。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为内耳神经细胞提供更多的血液供应,从而可能对听力的恢复有帮助。 二、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内耳组织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有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适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患者,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佩戴助听器 对于药物治疗等效果不佳的神经性耳聋患者,可以考虑佩戴助听器。助听器能够放大声音,帮助患者更好地听取外界声音,提高交流能力。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可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类型的助听器,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助听器的舒适度和适配性,以保证其正常的语言发育等。 四、人工耳蜗植入 对于重度或极重度神经性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能够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刺激听觉神经,从而恢复或重建听力。儿童患者如果符合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应尽早进行植入,以利于语言的发育;成人患者则可以根据自身听力情况和生活需求决定是否植入。 五、康复训练 听力康复训练:包括声音训练等,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和利用残余听力,提高听力理解能力。例如,通过专门的听力康复课程,让患者学习如何在不同环境下辨别声音等。 语言康复训练:对于伴有语言障碍的神经性耳聋患者,语言康复训练至关重要。通过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交流能力,儿童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和专业康复人员的密切配合,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语言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的方面。例如,儿童患者在治疗神经性耳聋时,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和语言发展,选择对其影响最小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要考虑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药物使用等方面要更加谨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接触噪声的人群,在治疗后要注意避免再次接触噪声等有害因素,以防止病情复发或加重。
2025-10-23 14:05:39 -
晕车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晕车的发生与前庭系统敏感、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冲突、神经递质失衡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前庭系统敏感时易因运动刺激超适应能力致晕车,儿童因前庭系统发育中更易发生;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冲突会干扰平衡判断致晕车,特定视觉状态会加重或减轻;神经递质失衡会引发晕车症状,偏头痛史者更易因之晕车;遗传因素可能增加晕车概率,家族有晕车倾向个体易感性高,且不同个体因基因组合不同受遗传影响有差异。 一、前庭系统敏感 人体的前庭系统是负责感知头部运动和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前庭系统较为敏感时,就容易引发晕车。例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车辆的加速、减速、颠簸等运动刺激会频繁传入前庭器官,对于前庭敏感的人来说,这种过度的刺激超出了其前庭系统的适应能力,就会导致晕车症状出现。儿童由于前庭系统仍在发育中,相对成年人更容易出现前庭敏感的情况,所以儿童晕车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而随着年龄增长,前庭系统逐渐稳定,成年人晕车的概率会相对降低,但个体差异较大,仍有部分成年人前庭系统较为敏感而晕车。 二、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冲突 当眼睛看到的视觉信息与前庭感受到的运动信息不一致时,也会引发晕车。比如在乘坐汽车时,眼睛盯着车内固定的物体,而前庭感受到车辆在移动,这种视觉和前庭的输入冲突会干扰大脑对平衡的判断,从而导致晕车。长时间处于昏暗环境中乘车,或者阅读等会使视觉输入相对固定的行为,会加重这种冲突,增加晕车的可能性;而专注于车外移动的风景等与车辆运动一致的视觉信息,可能会减轻这种冲突。对于生活方式中经常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且视觉输入与前庭输入容易冲突的人群,如长期出差经常乘车的人,需要注意调整视觉状态来降低晕车风险。 三、神经递质失衡 晕车还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例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晕车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当发生晕车时,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恶心、呕吐、头晕等一系列晕车症状。有偏头痛病史的人群,其体内神经递质的调节机制可能与常人不同,更容易在乘车时因神经递质失衡而出现晕车情况;而健康人群在特定的乘车刺激下也可能出现神经递质失衡导致晕车。 四、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可能在晕车的发生中起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晕车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发生晕车的概率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前庭系统的敏感性、神经递质的调节等相关,从而影响晕车的易感性。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由于个体基因组合的不同,具体到每个个体,遗传因素对晕车的影响会有所不同。例如,家族中母亲晕车,其子女可能从遗传上更容易出现晕车情况。
2025-10-23 14:02:52 -
耳鸣怎么回事怎么治疗
耳鸣常见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噪声暴露、药物副作用及心理因素;治疗方法有非药物干预(远离噪声、减压放松)、药物治疗(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手术治疗(耳部结构异常时矫正);特殊人群中儿童需防耳毒性药物、排查相关病因,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兼顾基础病并考虑肝肾功能特点。 一、耳鸣的常见原因 1.耳部疾病:中耳炎、耳硬化症等耳部病变可影响中耳传音结构或内耳感音结构功能,引发耳鸣。例如中耳炎导致中耳腔积液,会干扰声音正常传导;耳硬化症使镫骨固定,影响声波传递至内耳。 2.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可影响内耳血液供应,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可能累及听觉神经,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能与耳鸣产生关联,这些全身性疾病通过影响相关生理机制导致耳鸣出现。 3.噪声暴露: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作场所噪声、娱乐场所高分贝环境等,会对内耳毛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耳鸣。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具有耳毒性,使用后可能损害内耳结构或神经,导致耳鸣发生。 5.心理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引发或加重耳鸣症状。 二、耳鸣的治疗方法 1.非药物干预 远离噪声环境:避免持续暴露于高强度噪声中,可有效防止内耳进一步损伤,如工作时佩戴防护耳塞、减少在高分贝娱乐场所停留时间等。 减压放松: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因为心理因素与耳鸣相互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耳鸣症状。 2.药物治疗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使用能扩张内耳血管的药物,改善内耳血液供应,为内耳细胞提供充足营养,促进其功能恢复。 营养神经药物:应用维生素B族等营养神经药物,修复受损的听觉神经,增强神经传导功能,对耳鸣的缓解可能有帮助。 3.手术治疗 对于因耳部结构异常,如听骨链畸形等导致的耳鸣,可考虑手术矫正畸形,恢复正常声音传导路径,从而改善耳鸣状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耳鸣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必须用药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进行。同时,儿童耳鸣可能与耵聍栓塞、上呼吸道感染累及耳部等因素相关,发现儿童出现耳鸣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孕妇:孕妇出现耳鸣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盲目用药,以防药物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耳鸣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生理特点,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025-10-23 14:01:20 -
鼻炎能根治吗
过敏性鼻炎难完全根治发病因接触过敏原药物控制症状停药遇过敏原易复发脱敏治疗疗程长非全不再发病;慢性单纯性鼻炎经规范治疗可缓解但有复发风险病因含局部和全身因素去除病因等治疗后遇诱发因素易复发;慢性肥厚性鼻炎部分可手术改善但术后鼻腔环境维护不当易复发;儿童鼻炎常见需避接触过敏原用药谨慎;老年人鼻炎与全身免疫力下降等有关治疗要兼顾基础疾病考虑药物相互作用。 一、过敏性鼻炎的情况 过敏性鼻炎目前难以实现完全根治。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引发的免疫反应。从过敏原角度看,常见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若患者无法持续有效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就容易复发。在药物治疗方面,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停药后若再次接触过敏原仍可能复发。免疫治疗(脱敏治疗)对于部分明确过敏原的患者有一定效果,可调节机体免疫,但疗程较长且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达到完全不再发病的状态,整体而言过敏性鼻炎主要是通过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来改善生活质量,难以完全根治。 二、慢性鼻炎的情况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 慢性单纯性鼻炎经规范治疗有缓解可能,但存在复发风险。其病因多与鼻腔局部因素(如急性鼻炎反复发作、鼻腔用药不当等)或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等)有关。通过去除病因(如纠正长期用力擤鼻等不良鼻习惯、积极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并采用局部治疗(如鼻腔冲洗等)、药物治疗(如鼻用减充血剂短期使用等),症状可得到改善,但若再次接触诱发因素(如再次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仍可能复发。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 慢性肥厚性鼻炎部分患者可通过手术等治疗改善症状,但也有复发可能。手术主要是缩小鼻甲体积以改善鼻腔通气,然而术后若鼻腔局部环境未得到良好维护,如再次受到炎症刺激等,仍可能出现鼻腔通气不良等症状复发的情况。 三、不同人群鼻炎的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鼻炎 儿童过敏性鼻炎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且接触过敏原的机会相对较多。在管理上需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易过敏物质,如家中保持清洁、减少毛绒玩具接触等。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且安全性高的药物,避免因药物不当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老年人鼻炎 老年人鼻炎可能与全身免疫力下降、鼻腔黏膜退行性变等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鼻炎时需兼顾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正在服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以保障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2025-10-23 13:59:17 -
耳石症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耳石症诱因包括随年龄增长内耳耳石膜退行性变致老年人高发的生理性因素,头部受撞击跌倒等外伤、内耳患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疾病的病理性因素,长期低头伏案等不良姿势、快速转头等剧烈头部运动、过度扭转头部睡觉等睡眠姿势不当的生活方式因素,还有老年人、有头部外伤史、有内耳疾病史、儿童群体等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耳的耳石膜会出现退行性变,耳石结构稳定性下降,更易发生脱落,这是老年人耳石症相对高发的重要生理性诱因,年龄越大,内耳结构退变风险越高,耳石脱落引发耳石症的概率相应增加。 二、病理性因素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跌倒等外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耳石从正常位置移位,例如头部遭受车祸撞击、高处坠落等情况,外力作用可能破坏内耳耳石的正常附着结构,从而诱发耳石症。 2.内耳疾病:某些内耳疾病会影响耳石的正常状态,如梅尼埃病,其发病过程中内耳的内环境紊乱可能波及耳石相关结构;前庭神经炎患者炎症累及内耳前庭部分时,也可能干扰耳石的正常位置,进而引发耳石症。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1.长期不良姿势: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长时间弯腰等不良姿势,会使内耳长期处于异常压力环境中,逐渐影响耳石的稳定,增加耳石脱落风险,比如办公室人群长时间保持低头看电脑的姿势,易诱发耳石症。 2.剧烈头部运动:快速转头、倒立、剧烈颠簸等剧烈头部运动,会使内耳受到强烈的机械刺激,导致耳石移位,例如部分爱好极限运动者进行快速旋转类运动时,就可能因剧烈头部运动诱发耳石症。 3.睡眠姿势不当:长期保持不当的睡眠姿势,如过度扭转头部睡觉等,会使内耳在睡眠中持续受到异常压力,日积月累可能引发耳石脱落,从而诱发耳石症。 四、特殊人群相关因素 1.老年人:因机体自然退变,内耳耳石膜退行性变进程加快,较其他人群更易受生理性因素影响而发生耳石症,需特别注意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减少耳石脱落风险。 2.有头部外伤史人群:既往头部外伤史会增加耳石移位的潜在风险,此类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耳部相关症状,一旦出现眩晕等疑似耳石症表现需及时就医。 3.有内耳疾病史人群:如曾患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内耳疾病,内耳结构已处于相对脆弱状态,更易因疾病复发或病情变化诱发耳石症,需积极控制原发内耳疾病以降低耳石症发生风险。 4.儿童群体:相对成人患耳石症概率较低,但如有头部外伤情况,也需高度警惕,因儿童耳部结构仍在发育中,头部外伤可能对其内耳造成不可逆影响,且儿童出现耳石症相关症状时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不恰当治疗。
2025-10-23 13:57: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