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怎么去扁桃体结石
清理扁桃体结石可自行用棉签擦拭或漱口,也可由医疗人员用镊子夹取或隐窝冲洗,还需通过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扁桃体、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来预防其再次形成。 一、自行清理扁桃体结石 1.使用棉签擦拭:对于较小且位置较浅的扁桃体结石,可在镜子的辅助下,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扁桃体表面,将结石取出。但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扁桃体组织。例如,成人可以较为平稳地进行操作,但儿童由于配合度等问题,不建议自行用棉签清理,以免发生意外。 2.漱口法:通过多次漱口来尝试清除扁桃体结石。可以使用温盐水漱口,盐具有一定的杀菌和清洁作用,能帮助松动结石并使其随漱口水流排出。一般每次漱口时间保持在30秒左右,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有慢性扁桃体炎等病史的人群,漱口可能有助于减少结石形成,但如果结石较大,单纯漱口往往无法有效清除。 二、医疗专业人员清理 1.镊子夹取:医生会使用专门的镊子,在直视下准确地将扁桃体结石夹出。这种方法适用于结石较大且位置较易暴露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如果结石引起明显不适等情况,医生会在合适的麻醉等辅助下进行镊子夹取操作,以确保安全和顺利取出结石。 2.扁桃体隐窝冲洗:医生会用生理盐水等对扁桃体隐窝进行冲洗,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将扁桃体结石冲出。这种方法相对较为温和,对于一些不太容易直接夹取的结石可能更适用。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冲洗的压力等。 三、预防扁桃体结石再次形成 1.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认真刷牙,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残留。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监督刷牙和使用牙线等。 2.避免刺激扁桃体:尽量避免吸烟、饮酒等刺激扁桃体的行为。吸烟会刺激扁桃体隐窝,增加分泌物和结石形成的风险;过量饮酒也可能影响口腔和扁桃体的正常生理环境。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免引起扁桃体反复炎症,增加结石形成几率。 3.积极治疗扁桃体相关疾病:如果患有扁桃体炎等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抗感染等治疗,控制扁桃体的炎症,减少分泌物的异常堆积,从而降低扁桃体结石形成的可能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要及时治疗扁桃体相关疾病,防止病情迁延不愈导致结石等问题反复出现。
2025-10-23 13:28:01 -
中耳炎要如何治疗
中耳炎治疗分药物、手术、局部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考虑特殊情况及腺样体,成人需调整生活方式,还可通过休息饮食、鼻腔用药辅助治疗,药物依病因选,手术用于积液等情况,局部用滴耳液要注意操作,辅助治疗包括休息饮食及鼻腔用药等。 一、药物治疗 中耳炎的药物治疗主要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相对较少见。 二、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术:当中耳积液较多,鼓膜膨出明显,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适用于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尤其是全身症状较重的患儿,通过切开鼓膜,排出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2.鼓膜置管术:如果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中耳积液持续存在,可考虑鼓膜置管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的儿童,尤其是腺样体肥大的患儿,置管可以改善中耳通气,促进积液排出。 三、局部治疗 1.滴耳液:在鼓膜穿孔前,可使用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鼓膜穿孔后,先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但在使用滴耳液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和耳道情况,避免不当操作损伤耳道。 四、不同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耳炎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由于儿童的咽鼓管短、宽、直,病原体易侵入中耳。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肝肾功能,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使用抗生素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和剂量范围。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还要关注腺样体的情况,必要时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配合治疗。 2.成人:成人中耳炎治疗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免疫力,导致中耳炎复发或加重。同时,成人要积极治疗可能引起中耳炎的邻近器官疾病,如鼻窦炎等。 五、辅助治疗 1.休息与饮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患病期间都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中耳炎的症状。 2.鼻腔用药:如果中耳炎是由鼻腔疾病引起的,如鼻炎等,可使用鼻腔减充血剂,如麻黄碱滴鼻液等,但要注意使用时间,避免长期使用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使用鼻腔减充血剂要格外谨慎,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025-10-23 13:26:03 -
扁桃体恶性肿瘤严重吗
扁桃体恶性肿瘤严重性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包括病理类型不同生物学行为有差异,局部会侵犯周围组织影响呼吸吞咽,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至其他器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体现不同,不良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也有影响,是较为严重疾病需尽早诊断规范治疗来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局部侵袭方面 对周围组织的侵犯:肿瘤会不断生长,向周围组织浸润,可侵犯扁桃体周围的结构,如侵犯咽旁间隙,导致吞咽困难、张口受限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侵犯颈部的血管、神经等,引起颈部疼痛、面部麻木等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正常的进食、语言等功能。 对呼吸吞咽的影响:当肿瘤较大时,可能阻塞气道或食管,造成呼吸困难、进食梗阻等情况,这不仅会使患者的营养摄入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还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转移情况 区域淋巴结转移:扁桃体恶性肿瘤容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淋巴结转移会导致颈部出现肿大的淋巴结,且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可能相互融合,压迫周围组织,引起更严重的局部症状。而且区域淋巴结转移还可能预示着肿瘤细胞已经有向远处转移的潜在趋势。 远处转移: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转移至肺、肝、骨等远处器官。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往往意味着病情已处于较晚期阶段,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例如转移至肺部可引起咳嗽、咯血、胸痛等肺部相关症状;转移至骨骼会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扁桃体恶性肿瘤的严重性体现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肿瘤的耐受能力较差,可能更容易受到肿瘤带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影响;而年轻患者虽然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但肿瘤的侵袭性等同样会对其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重大且长远的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扁桃体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而一旦患病,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又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如果本身存在免疫系统疾病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对扁桃体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和身体的恢复能力等。总之,扁桃体恶性肿瘤是较为严重的疾病,需要尽早进行诊断和规范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10-23 13:22:46 -
中耳炎治愈的方法
中耳炎治疗需综合药物、手术及一般护理等多方面,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用合适抗生素,分泌性中耳炎用黏液促排剂等,鼓膜切开术适用于中耳积液多药物效果不佳者,鼓膜置管术用于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时,一般护理要保证患者休息饮食、做好耳部护理、密切监测病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考虑不同年龄等因素影响。 一、药物治疗 中耳炎的药物治疗需根据病情类型选择合适药物。对于急性细菌性中耳炎,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有研究显示其对常见致病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对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会使用黏液促排剂等药物,帮助改善中耳通气引流。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用药选择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肝肾功能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鼓膜切开术: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通过切开鼓膜,排出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轻柔精准,充分考虑儿童耳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特点,降低手术风险。 2.鼓膜置管术:如果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可考虑行鼓膜置管术。将通气管置入鼓膜,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减少积液形成。在儿童中的应用要综合评估其耳部发育及病情反复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 三、一般护理与康复 1.休息与饮食:患者要保证充足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对中耳炎的康复有积极作用,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需求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以支持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 2.耳部护理: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污水进入耳道,但要注意清洁方式方法,不要过度用力清理。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在给孩子洗澡、洗头时防止污水进入耳道,一旦发生耳部不适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3.病情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耳痛、听力等情况的变化。不同年龄患者对病情变化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耳部不适,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异常表现,如哭闹、抓耳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就医处理。 总之,中耳炎的治愈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以及一般护理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治疗和康复的影响。
2025-10-23 13:21:33 -
耳朵里有臭味,耳屎湿湿的发臭
耳朵有臭味且耳屎湿臭可能由外耳道湿疹(因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或局部刺激引发渗出性炎症合并感染)、外耳道真菌感染(因外耳道长期潮湿或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致真菌繁殖)、中耳炎(因中耳腔分泌物积聚引流不畅继发细菌感染)引发,外耳道湿疹常伴瘙痒等,外耳道真菌感染耳内奇痒且分泌物豆渣样,中耳炎有耳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做耳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要保持耳道清洁干燥,儿童防异物塞入和进水,成人避潮湿、远离过敏原、治基础病。 一、可能的病因及机制 (一)外耳道湿疹 多因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如食物、化妆品等)、局部刺激(频繁挖耳、外耳道积水等)引发,皮肤出现渗出性炎症,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合并细菌感染时可产生臭味。 (二)外耳道真菌感染 常因外耳道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游泳后未及时干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导致,真菌在潮湿耳道内繁殖,其代谢产物可产生异味,分泌物多呈白色豆渣样。 (三)中耳炎 急性或慢性中耳炎时,中耳腔分泌物积聚,若引流不畅,分泌物继发细菌感染可散发臭味,同时可能伴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及相关因素 (一)不同病因的伴随症状 外耳道湿疹:除耳屎湿臭外,常伴外耳道瘙痒、局部皮疹等表现,儿童因皮肤娇嫩且好奇挖耳,更易诱发。 外耳道真菌感染:耳内多有奇痒感,分泌物呈白色豆渣样,成人长期处于潮湿工作环境(如经常接触水)者易患。 中耳炎:成人可能有耳痛、听力减退,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抓耳等,且儿童因咽鼓管短平,上呼吸道感染后更易引发中耳炎。 三、就医建议 若出现耳朵有臭味且耳屎湿臭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耳内镜检查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必要时进行分泌物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如真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等,从而精准判断病因。 四、日常注意事项 (一)保持耳道清洁干燥 避免频繁挖耳,挖耳可能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洗澡、洗头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防止进水,游泳后可使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 (二)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儿童:家长应看护好儿童,避免其将异物塞入耳道或在水中玩耍时进水,洗澡后可用柔软干棉签轻拭外耳道。 成人: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若有过敏史需远离过敏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因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真菌滋生。
2025-10-23 13:1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