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入耳式耳机危害大,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
入耳式耳机长时间高音量使用会致听力损伤、有耳部感染隐患、引发耳部疼痛不适、影响头部血液循环,建议控制使用时间音量、选合适舒适耳机、定期清洁,儿童尽量避免使用需用则在家长监护下遵安全原则。 一、听力损伤风险 入耳式耳机长时间、高音量使用时,会对听力造成损害。研究表明,当耳机音量超过85分贝,连续使用超过8小时,就可能引发听力下降。例如,长期用入耳式耳机听音乐的人群,相比正常人群,出现高频听力损失的概率显著升高。儿童由于耳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易受入耳式耳机的影响,长期使用可能阻碍其听力的正常发育。 二、耳部感染隐患 入耳式耳机直接接触耳道,会使耳道内空气不流通,湿度增加,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创造了有利环境。比如,在运动后出汗,汗水进入耳道,再加上耳机的阻隔,很容易引发外耳道炎。对于本身有耳部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耳部感染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耳部炎症,影响耳部健康。 三、引发耳部疼痛与不适 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会对耳道皮肤和软骨造成持续的压迫,容易引起耳部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部分人佩戴后会感觉耳道有堵塞感,甚至可能出现耳鸣现象。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耳部组织较为敏感,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可能导致耳部的长期不适,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四、对头部血液循环的影响 过紧的入耳式耳机可能会压迫头部血管,影响头部的血液循环。这对于那些本身有血管疾病风险或者长时间佩戴耳机的人群来说,可能会加重血液循环不畅的问题。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长期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五、正确使用入耳式耳机的建议 1.控制使用时间和音量,建议每次佩戴不超过1小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 2.选择合适大小、材质舒适的入耳式耳机,减少对耳道的压迫和刺激。 3.定期清洁耳机,保持耳道卫生。 4.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入耳式耳机,若需使用,需在家长严格监护下,遵循上述安全使用原则。
2025-10-23 12:36:44 -
声音嘶哑吃什么药
声音嘶哑的感染性因素相关药物有细菌感染时如无过敏可考虑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多对症处理;非感染性因素相关药物有用声过度可雾化糖皮质激素、反流性咽喉炎用质子泵抑制剂;儿童声音嘶哑优先非药物干预需儿科医生评估用药,孕妇用药需咨询两科医生,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情况。 一、感染性因素相关药物 1.细菌感染导致的声音嘶哑:若因细菌感染引起急性喉炎等导致声音嘶哑,如明确有细菌感染证据,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常见的有青霉素类(如患者对青霉素不过敏时)、头孢菌素类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判断是否使用及选择具体药物。 2.病毒感染导致的声音嘶哑:多数病毒感染引起的声音嘶哑具自限性,一般以对症处理为主,若有特定抗病毒需求,需由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此类情况相对较少,多以缓解症状的药物配合观察为主。 二、非感染性因素相关药物 1.用声过度等引起的声音嘶哑: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如布地奈德等,通过局部抗炎等作用减轻喉部水肿,改善声音嘶哑症状,但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反流性咽喉炎导致的声音嘶哑:需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反流对喉部的刺激,从而改善声音嘶哑状况,用药需遵循医生的疗程建议。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声音嘶哑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让儿童充分休息声带、避免大声哭闹等,若需用药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等,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 2.孕妇:孕妇出现声音嘶哑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妇产科医生及耳鼻喉科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减退等,使用药物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用药后的反应,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药物方案。
2025-10-23 12:34:10 -
儿童鼻炎如何治疗
儿童鼻炎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鼻腔冲洗、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免疫治疗来处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选择使用,护理要关注生活环境,低龄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儿童鼻炎可能由过敏原引起,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接触哪些物质后鼻炎症状加重,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减少孩子外出时间,尤其是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尘螨等。 二、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等,减轻鼻腔炎症。对于儿童来说,可使用专门的儿童型鼻腔冲洗器,操作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呛咳。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能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且对儿童相对安全,不会产生明显副作用。 三、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能减轻鼻腔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但儿童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因为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耐受等情况不同。 2.抗组胺药:可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对于儿童过敏性鼻炎,可选用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四、免疫治疗 对于明确过敏原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考虑特异性免疫治疗。但这种治疗需要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操作,治疗过程相对较长,且需要密切监测孩子的反应。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鼻炎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鼻腔冲洗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使用药物后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等,以利于孩子鼻炎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2025-10-23 12:32:38 -
耳朵穿孔了怎么办
外伤性耳朵穿孔需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及时就医检查并避免诱发因素,感染性耳朵穿孔要控制原发病感染及进行耳部局部护理,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耳部情况并注意护理,有基础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外伤性耳朵穿孔的处理 1.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外伤导致耳朵穿孔后,需避免外耳道进水,可用干净棉球轻塞外耳道前端,防止灰尘等异物进入中耳。例如,洗澡、洗头时可用棉球防护,避免污水进入。 2.及时就医检查: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耳内镜等检查明确穿孔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若穿孔较小,一般可自行愈合,此时需遵医嘱定期复诊观察愈合情况。 3.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因为鼻腔分泌物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感染,影响穿孔愈合。例如,感冒时要积极治疗,避免用力擤鼻涕,以免中耳压力变化干扰穿孔恢复。 二、感染性耳朵穿孔的处理 1.控制原发病感染:若耳朵穿孔由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需积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具体用药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具,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同时要注意观察耳部感染症状的变化,如耳痛、流脓等情况是否缓解。 2.耳部局部护理: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耳部局部清洁,可使用医生开具的耳部清洁药液,但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损伤耳部组织。例如,使用药液清洗时要轻柔,按照正确的滴耳或冲洗步骤进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咽鼓管较短、宽且直,更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中耳感染进而导致耳朵穿孔。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耳部情况,如发现儿童频繁抓耳、哭闹不安或出现耳部流脓等异常,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保持儿童外耳道清洁,避免儿童将异物塞入耳道加重损伤,且儿童感冒时要积极护理,防止病情累及耳部。 2.其他特殊人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耳朵穿孔后愈合可能相对缓慢,且感染风险较高,需更加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耳部状况,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建议,确保耳部恢复良好。
2025-10-23 12:30:29 -
耳朵里长了血管瘤会出现什么症状
耳部血管瘤外观表现为皮肤表面异常隆起、形状不规则的肿物且颜色多样,婴幼儿患者出生不久可能发现,随发育有变化;耳部相关症状有若生长在关键部位影响听力致儿童反应迟钝等,患者感耳部异物感、胀痛感,受刺激加重,成年影响生活工作,儿童表现为抓挠哭闹等,部分因血管壁薄有出血倾向,外力触碰易出血,婴幼儿可现不明原因出血需重视防感染。 外观表现: 皮肤表面可见异常隆起的肿物,颜色可能有多种变化,如红色、紫红色等,其形状不规则,有的呈草莓样外观,这是因为血管瘤的病理结构特点所致,血管异常增生聚集形成突出于皮肤的病灶。对于婴幼儿患者,耳部血管瘤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随着生长发育,肿物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逐渐增大等情况。 耳部相关症状: 听力影响:如果血管瘤生长在耳部较为关键的部位,例如影响到鼓膜周围或者外耳道内,可能会对听力产生影响。较小的血管瘤可能刚开始对听力影响不明显,但随着血管瘤增大,可能会阻碍声音的传导等,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儿童患者如果耳部血管瘤影响听力,可能会表现出对声音反应迟钝、说话发音不清等情况,因为儿童处于语言发育阶段,听力问题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语言学习和交流。 耳部不适:患者可能会感到耳部有异物感、胀痛感等。当血管瘤受到摩擦、碰撞等刺激时,这种不适感可能会加重。对于成年患者,可能会因为耳部的不适而影响日常的生活、工作,比如影响睡眠、分散注意力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出频繁抓挠耳部、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耳部的不适,只能通过这些行为来示意。 出血倾向:部分耳部血管瘤由于血管壁较薄等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尤其是在受到外力触碰时,容易发生出血。如果是浅表的耳部血管瘤,出血可能表现为耳道内有少量血迹或者耳部皮肤有渗血现象。对于婴幼儿患者,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耳部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因为频繁出血可能会导致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2025-10-23 12:2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