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耳朵后面有个小鼓包硬硬的怎么回事,一文全解析
耳朵后面硬鼓包可能由淋巴结肿大(附近组织感染可致反应性增生肿大,感染控制后可能缩小或呈慢性,儿童留意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成人关注耳部及头皮炎症)、皮脂腺囊肿(皮脂腺排泄管阻塞致潴留,表面多无炎症表现,继发感染有红肿热痛)、脂肪瘤(脂肪细胞异常聚集的良性肿物,边界清、质地软或硬、活动好、生长慢)、纤维瘤(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质地硬、边界清、可推动、生长慢)、腮腺来源肿物(需专业检查鉴别,有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儿童要观察肿物变化及感染症状,成人发现肿物短期内迅速增大等异常及时就诊,低龄儿童避免盲目用药,免疫力低下者需警惕严重疾病可能。 一、淋巴结肿大 耳朵后面分布有淋巴结,当附近组织发生感染时,如耳部炎症、头皮感染等,可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表现为局部硬硬的鼓包。一般感染控制后淋巴结可能缩小,但完全消退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且部分淋巴结肿大可能呈慢性状态持续存在。儿童若出现此情况,需留意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成人则要关注耳部及头皮是否有炎症表现。 二、皮脂腺囊肿 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其特点是表面皮肤多无明显红肿等炎症表现,肿物呈圆形,中等硬度,与皮肤粘连但基底可推动。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耳朵后面也可能出现,若继发感染则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症状。 三、脂肪瘤 由脂肪细胞异常聚集而成,多为良性。肿物一般边界清楚,质地柔软但部分可因脂肪含量等因素表现为较硬,活动度良好,生长缓慢,通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多见于成年人,与个人脂肪代谢等因素相关。 四、纤维瘤 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可推动,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因可能与局部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多见于中青年。 五、腮腺来源肿物 如腮腺混合瘤等,需通过专业检查鉴别。腮腺位于耳前下方,但其肿物也可能出现在耳朵后面附近,肿物质地、活动度等需由专业医生通过触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进一步明确,若肿物有逐渐增大、出现疼痛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 不同人群需注意:儿童出现耳朵后面硬鼓包,家长要观察肿物变化及是否伴随发热、局部红肿等感染症状;成人若发现肿物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明确诊断后再做相应处理,低龄儿童一般避免盲目用药,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者更要警惕肿物异常变化,及时排查严重疾病可能。
2025-10-23 13:47:44 -
人为什么会打呼噜
打呼噜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如鼻腔及鼻咽部问题、腺样体肥大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有影响)、肥胖因素(脂肪堆积压迫上气道)、睡眠姿势影响(仰卧位易加重,侧卧位可减轻)以及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脑血管疾病等)。 一、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 上气道任何部位的狭窄或堵塞都可能导致打呼噜。例如鼻腔及鼻咽部的问题,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等会使鼻腔通气受阻;腺样体肥大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会堵塞后鼻孔,引起鼻咽部狭窄,从而导致打呼噜。在年龄方面,儿童时期腺样体和扁桃体相对较大,更容易出现上气道结构异常相关的打呼噜情况;而随着年龄增长,部分人的鼻、咽等部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也会增加打呼噜的风险。性别上,一般男性在成年后由于激素等因素,上气道软组织更容易增生,相对女性更易打呼噜,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还与个体的解剖结构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的人,上气道黏膜容易充血肿胀,增加打呼噜的可能性。 二、肥胖因素 肥胖是引起打呼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在颈部,会压迫上气道,使气道变窄,呼吸时气流通过受阻,从而引发打呼噜。对于肥胖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要关注体重管理。因为肥胖不仅影响上气道的解剖结构,还可能伴随其他代谢问题,进一步加重打呼噜的程度。比如肥胖的儿童,除了上气道受压外,还可能存在内分泌等方面的改变,增加打呼噜的发生几率。 三、睡眠姿势影响 睡眠姿势对打呼噜也有影响。仰卧位时,舌根容易后坠,堵塞气道,导致打呼噜加重;而侧卧位时,舌根相对不易后坠,气道相对通畅,打呼噜可能会减轻。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睡眠姿势习惯不同,比如一些老年人可能更倾向于仰卧位睡眠,这就增加了打呼噜的风险;而部分年轻人可能因为习惯等因素,睡眠姿势多样,但如果本身存在上气道问题,仰卧位也容易引发打呼噜。生活方式中,有些人习惯长期仰卧睡眠,这就需要提醒他们尝试调整睡眠姿势来改善打呼噜情况。 四、疾病因素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打呼噜,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率降低,会出现黏液性水肿,累及上气道时就可能引起打呼噜;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为神经系统受损,影响呼吸相关的肌肉控制,导致打呼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来缓解打呼噜症状;而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睡眠时的呼吸情况。
2025-10-23 13:45:52 -
喉咙长瘤严重吗
喉咙长瘤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喉乳头状瘤复发风险高且危及生命风险相对高,成人恶性肿瘤相对多见与生活方式有关,特殊病史人群治疗需特殊考虑。 良性肿瘤: 常见类型及特点:比如喉乳头状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一般生长缓慢,可能引起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但通过手术等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复发情况因个体差异等因素有所不同,总体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但也需密切随访,因为少数情况下可能有恶变倾向。 影响因素:若良性肿瘤生长部位特殊,如阻塞声门等关键部位,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此时就较为严重,需及时处理。例如儿童喉乳头状瘤易复发,多次复发者有恶变可能,这就需要更谨慎对待。 恶性肿瘤: 常见类型及特点:喉癌是喉咙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与长期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早期可能仅有声音嘶哑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喉癌的严重程度较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吞咽功能,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其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法及患者自身状况等密切相关。例如晚期喉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 影响因素:肿瘤的分期是关键因素,早期喉癌通过手术等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而中晚期喉癌治疗难度增大,预后相对较差。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及时规范治疗等都会影响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不同人群喉咙长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喉咙长瘤相对少见,但如喉乳头状瘤在儿童中较易发生,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肿瘤复发风险可能更高,且儿童喉部解剖结构特殊,肿瘤影响呼吸等功能时危及生命的风险相对成人更高,所以儿童喉咙长瘤需更积极关注,及时就医评估并采取合适治疗措施。 成人:成人喉咙长瘤中恶性肿瘤相对儿童更多见,与成人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关系密切,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成人患喉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升高,成人患喉咙长瘤后需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肿瘤情况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等。 特殊病史人群:有头颈部放疗病史的人群,喉咙长瘤的风险可能增加,且放疗后局部组织情况特殊,治疗时需充分考虑放疗对喉部组织的影响,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手段;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在治疗喉咙长瘤时需考虑药物等治疗对原有疾病的影响,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2025-10-23 13:43:13 -
晕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晕车可因前庭感知失衡致神经信号紊乱引发,也因乘车时视觉输入与前庭感知的运动状态不一致而加重,个体易感性方面儿童前庭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晕车、有前庭疾病者耐受度低易引发症状、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不足等会增加风险,特殊人群中儿童可选靠前靠窗位等减轻风险、孕妇优先非药物缓解严重时谨慎处理,有前庭疾病者乘车前应咨询医生并遵医嘱采取防护措施。 一、前庭感知失衡所致 人体的前庭器官是感知头部运动状态和平衡的关键结构,当乘坐交通工具时,车辆的颠簸、加减速等运动刺激会使前庭器官接收到运动信号,若前庭器官对这种运动刺激过度敏感,或其感知到的运动信息与身体实际所处的运动状态存在偏差,就会引发神经信号的紊乱,进而导致晕车症状出现,例如车辆急刹车时,前庭感知到的减速与视觉看到的静止场景可能产生冲突,刺激前庭中枢引发不适。 二、视觉输入冲突引发 乘车过程中,若视觉输入与前庭感知的运动状态不一致,会加重晕车反应。比如专注于车内固定物体(如看书、看手机)时,视觉传达的是静止信息,但前庭感受到车辆的运动,两者信息的不一致会向大脑传递混乱信号,致使前庭中枢处理负担加重,从而促使晕车发生。 三、个体易感性差异 1.儿童群体:儿童的前庭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相对不够完善,对运动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较成年人更容易出现晕车情况,例如学龄前儿童乘车时发生晕车的概率往往高于成年人。 2.有前庭疾病史者:本身存在前庭炎、梅尼埃病等前庭相关疾病的人群,其前庭功能不稳定,对运动刺激的耐受度降低,乘车时更易引发晕车症状。 3.生活方式因素:睡眠不足、饥饿或过饱、情绪紧张等情况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进而增加晕车的风险。如睡眠不足时,身体的调节机能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对乘车时的运动刺激更敏感;饥饿状态下血糖水平偏低,也可能加剧晕车不适。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乘车时可尽量选择靠前靠窗的位置,让儿童能清晰看到窗外移动的景物,使视觉输入与前庭感知尽量保持一致,减轻晕车风险;同时避免在儿童过饱或过饥时乘车。 孕妇:孕妇晕车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的缓解方式,如提前选择舒适的乘车座位、保持呼吸平稳等,若晕车症状严重需谨慎处理,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必要时咨询医生建议。 有前庭疾病者:此类人群乘车前应先咨询医生,了解自身前庭功能状况,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提前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品等,以降低乘车时晕车的发生几率。
2025-10-23 13:41:44 -
耳病有哪些症状以及如何治疗
耳病常见症状包括耳痛(多种耳病引发且不同耳病耳痛性质等有差异)、耳鸣(耳内异常声响多种形式及相关病因)、听力下降(因耳部结构病变或功能障碍导致不同类型下降);治疗上感染性耳病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外耳道炎清洁并局部用抗炎或抗真菌药,非感染性耳病耵聍栓塞清理耵聍,突发性耳聋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耳病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及时就医选安全治疗,老年人耳病兼顾全身基础疾病选对全身影响小措施,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遵医嘱选对胎儿影响小方案并监测状况。 一、耳病常见症状 1.耳痛:多种耳病可引发,如外耳道炎时因炎症刺激外耳道皮肤神经导致疼痛,多为刺痛或跳痛;中耳炎患者炎症累及中耳腔时也会出现耳痛,常伴耳部闷胀感,感染性耳病所致耳痛可能伴随局部红肿等表现,不同耳病引发的耳痛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有差异。 2.耳鸣:表现为耳内异常声响,可呈蝉鸣样、嗡嗡样等多种形式,可能由内耳毛细胞损伤、听神经受压迫或病变等引起,如梅尼埃病患者常伴耳鸣症状,且多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出现。 3.听力下降:因耳部结构病变(如鼓膜穿孔、听小骨受损)或传导、感音功能障碍导致,例如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则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不同耳病导致的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各有不同。 二、耳病的治疗 1.感染性耳病治疗:若为细菌感染引发的中耳炎等,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感染(遵循医疗规范选择药物);外耳道炎需保持耳部清洁,局部可使用抗炎药物,如存在真菌感染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 2.非感染性耳病治疗:对于耵聍栓塞,需及时清理耵聍;突发性耳聋等情况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包括使用改善微循环类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耳内异物等情况需谨慎取出异物以恢复耳部正常功能。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耳部结构较为稚嫩,耳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如出现耳痛、发热、哭闹不安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导致中耳炎等进一步发展,影响听力发育,治疗时需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老年人:耳病可能与全身健康状况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等,治疗耳病时需兼顾全身基础疾病的控制,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 妊娠期女性:耳病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母体和胎儿状况。
2025-10-23 13: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