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一个动作消除耳鸣的方法
鼓膜按摩是轻柔按压耳屏并快速松开重复动作可缓解耳鸣,儿童要特轻柔,有耳部感染等病史者先咨询医生,呼吸调节是缓慢深呼吸保持节奏平稳可放松身体缓解因紧张引发耳鸣,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需适度调整儿童需家长引导关注耐受情况。 一、鼓膜按摩动作 1.操作方法:轻柔用手指按压耳屏(耳朵前方凸起的部分),然后快速松开,重复这个动作,每次做10-15下,每天可进行数次。 原理及科学依据:有研究提示,适度的鼓膜按摩可能通过改变中耳压力等机制,对耳鸣感知产生影响。不过不同原因引起的耳鸣效果存在差异,其作用机制尚在进一步探索中,但从一些小规模临床观察来看,一定频率的鼓膜按摩可能在部分人群中起到缓解耳鸣相关不适的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进行此动作时需特别轻柔,因为儿童耳部结构更为娇嫩,力度不当易造成损伤;对于有耳部感染、鼓膜穿孔等病史的人群,不建议自行进行鼓膜按摩,应先咨询医生意见,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宜进行该动作。 二、呼吸调节动作 1.操作方法:缓慢深呼吸,吸气时尽量让腹部鼓起,呼气时缓慢呼出,保持呼吸节奏平稳,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可多次练习。 原理及科学依据: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身体,当人体处于紧张状态时可能会加重耳鸣症状,而通过呼吸调节使身体放松,从情绪和身体状态上进行调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紧张等情绪因素引发或加重的耳鸣。相关研究发现,情绪放松状态下,神经系统对耳鸣的感知会有所不同,呼吸调节是一种非药物的放松方式,对部分人群的耳鸣有缓解作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特殊疾病的人群,进行呼吸调节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调整,若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呼吸不适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儿童进行呼吸调节时可由家长引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深呼吸方法,以达到放松身心、可能缓解耳鸣的目的,但同样需关注儿童自身的耐受情况。
2025-10-23 12:22:27 -
耳朵进水出不来怎么治疗
耳朵进水可通过单脚跳跃法(头偏向进水侧单脚原地跳跃借重力排水)或外耳道引流法(用干净棉球放耳道口吸附水分但勿深入耳道)初步处理,若自行处理后仍感耳闷塞、疼痛、耳鸣或听力下降等需及时赴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经耳镜检查后用专业吸引器吸出积水,儿童外耳道窄皮肤娇柔自行处理要轻柔且勿用尖锐物应速就医,成年人自行处理无缓解或有异常也需就诊,日常应避免游泳洗头等时水长时间滞留在耳道可戴耳塞减少进水几率。 一、自行初步处理方法 1.单脚跳跃法:头偏向耳朵进水的一侧,同侧单脚原地跳跃,利用重力作用使耳道内的水逐渐流出。适用于少量进水且无明显不适的情况,操作时注意保持平衡,避免摔倒。 2.外耳道引流法:可使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放置在外耳道口,利用棉球的吸附作用吸收部分水分,但需注意棉球不要深入耳道,以免损伤鼓膜。对于儿童,需由成人轻柔操作,避免因儿童不配合导致损伤。 二、及时就医的情况及专业处理 1.需就医的信号:若自行处理后仍感觉耳朵闷塞、疼痛、耳鸣或听力下降等,可能提示存在鼓膜损伤或继发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前往耳鼻喉科就诊。 2.专业医疗处理:医生会通过耳镜检查明确耳道及鼓膜情况,然后使用专业的吸引器等设备将耳道内的积水吸出。对于儿童患者,医生操作时会更加轻柔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儿童耳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外耳道较窄且皮肤娇嫩,自行处理时更易损伤耳道。家长发现儿童耳朵进水后,应首先尝试轻柔的单脚跳跃法,若无效切勿自行用尖锐物品掏挖,应尽快带儿童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 2.成年人:若自行初步处理后症状无缓解或出现异常表现,也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导致中耳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在游泳、洗头等情况下让水长时间滞留在耳道内,可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品减少耳朵进水的几率。
2025-10-23 12:20:38 -
小孩耳朵痛
小孩耳朵痛常见病因有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经短平宽咽鼓管引发)、外耳道炎(皮肤损伤或游泳洗澡后积水致细菌感染)、耳内异物(小昆虫等进入刺激);症状方面中耳炎伴发热、听力下降等且婴儿有频繁抓耳等,外耳道炎有外耳道红肿、分泌物多,耳内异物有异物感疼痛;初步应对需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掏耳,怀疑异物勿盲目掏应就医,上感引发的中耳炎让小孩安静休息抬高头部;需就医情况为耳朵痛持续剧烈、发热超38.5℃、有脓性分泌物、听力明显下降,婴儿频繁哭闹拒食表现耳部不适及有基础病史的小孩出现耳朵痛要及时就诊。 一、常见原因 小孩耳朵痛常见于中耳炎、外耳道炎、耳内异物等情况。中耳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小孩咽鼓管短平宽,发病风险相对更高;外耳道炎可由外耳道皮肤损伤后细菌感染,或游泳、洗澡后外耳道积水滋生细菌所致;耳内异物如小昆虫、豆类等进入耳道,刺激耳道也会引起疼痛。 二、症状表现 不同原因导致的耳朵痛伴随症状有差异。中耳炎患儿常伴有发热、听力下降、哭闹不安等,婴儿可能表现为频繁抓耳、摇头;外耳道炎除耳痛外,可能有外耳道红肿、分泌物增多等;耳内异物时小孩多能明确表述耳部有异物感、疼痛。 三、初步应对措施 首先要保持小孩耳部清洁,避免让小孩自行掏耳,防止加重损伤或感染。若怀疑有耳内异物,切勿自行盲目掏取,应及时就医。对于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中耳炎的情况,可让小孩保持安静休息,适当抬高头部,缓解耳部不适。 四、何时需就医 当小孩耳朵痛持续剧烈、伴有发热超过38.5℃、耳朵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出现听力明显下降等情况时,需立即带小孩就医。婴儿若出现频繁哭闹、拒食且无法明确指出耳部问题但表现出耳部不适时,也应及时就诊。同时,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先天性耳部结构异常等的小孩,出现耳朵痛更要谨慎,及时就医排查。
2025-10-23 12:17:33 -
女性眩晕需警惕的三种病可能包括: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相对高发多因耳石脱落至半规管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经Dix-Hallpike试验等辅助诊断靠复位疗法女性需留意头部活动特殊时期平稳;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病理为膜迷路积水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等需结合病史等诊断治疗包括改善循环等女性经期等关注病情保持规律避免焦虑;前庭神经炎女性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突然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等无听力下降靠排除其他疾病诊断治疗以糖皮质激素等为主女性免疫力低时预防上感发病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女性相对高发,多因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发,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典型表现为头部快速变动至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眩晕及眼震。通过Dix-Hallpike试验等辅助诊断,治疗主要依赖复位疗法,如Epley法等。女性日常需留意头部活动,避免突然剧烈动作,以防诱发发作,经期等特殊时期更应注意头部姿势平稳。 二、梅尼埃病 多见于中青年人,女性发病可能与内分泌等因素相关,病理基础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及耳胀满感。眩晕发作持续数小时,听力下降呈波动性,发作间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需结合病史、听力学检查等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改善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等,女性经期等内分泌变化时需关注病情,保持生活规律,避免焦虑情绪影响。 三、前庭神经炎 女性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等有关,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突然出现剧烈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持续时间较长,伴水平性眼震,无听力下降。主要通过排除其他疾病诊断,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对症支持为主,女性免疫力相对较低时(如经期、劳累后)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发病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致眩晕加重。
2025-10-23 12:16:20 -
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中耳炎治疗分药物、局部、手术,药物针对细菌用抗生素、病毒用抗病毒药,局部用抗炎消肿滴耳液且用前清洁外耳道,慢性化脓性反复发作者等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成人治上呼吸道病等,妊娠期哺乳期用药谨慎,生活上要避免噪音、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锻炼来预防。 一、药物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引发的中耳炎,可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肟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以控制感染;若为病毒感染相关中耳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但需依据具体病原学检查结果合理选用。二、局部治疗:使用具有抗炎、消肿等作用的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滴耳时需注意姿势,使药液充分接触中耳部位,以缓解耳部疼痛、肿胀等局部症状,但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三、手术治疗: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者、存在中耳胆脂瘤等情况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鼓膜切开术、鼓室成形术等,旨在清除病灶、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等功能。四、特殊人群考量:儿童患者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呛奶等导致耳部进水情况,因其耳部解剖结构特殊且免疫力相对较低,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耳毒性药物;成人患者若有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需积极治疗,以防炎症蔓延引发中耳炎,同时有中耳炎反复发作史者需定期就医复查,关注耳部状况变化;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治疗方式,充分权衡治疗收益与潜在风险。五、生活方式调整:无论何种人群,均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中耳炎发生,比如日常可摄入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等,以降低中耳炎的发病风险。
2025-10-23 12:1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