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致力于鼻-鼻窦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诊疗,在嗅觉障碍、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鼻-颅底及鼻-眼相关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的诊治方面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嗅觉障碍,过敏性疾病的诊疗,鼻内镜微创手术、视神经减压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睡眠呼吸障碍相关手术。 社会兼职:山东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一届耳鼻喉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二届鼻内镜分会委员。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过敏性鼻炎、主持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科研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专著5部。
展开-
喉咙痛吃什么药最好
喉咙痛时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化酶缓解炎症疼痛适用于普通感冒等引发的但需注意风险,细菌感染致喉咙痛需遵医嘱用抗生素,局部含漱剂可清洁减轻炎症,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谨慎用药,孕妇哺乳期用药需咨询医生,有基础病史人群用药需告知医生由其评估选择安全药物。 一、非甾体抗炎药类 喉咙痛伴随疼痛、炎症时,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如布洛芬等,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适用于普通感冒、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的喉咙痛,但需注意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等风险,使用需谨慎。 二、抗生素类 仅在喉咙痛由细菌感染引起时使用,例如链球菌性咽炎,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常见如青霉素类药物,细菌感染引发的喉咙痛若不及时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并发症,但抗生素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滥用。 三、局部含漱剂类 局部含漱剂可帮助清洁口腔、减轻炎症,如氯己定含漱液,能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缓解喉咙局部的炎症反应,使用时按说明书要求进行含漱操作即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喉咙痛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让儿童多喝水、用温盐水漱口等,谨慎使用药物,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不当用药可能对儿童健康造成影响。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此类人群喉咙痛用药需咨询医生,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必须在医生评估利弊后谨慎选择合适药物。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本身有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史,使用相关药物时更需格外谨慎,需告知医生病史,由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对病情影响最小且安全的药物。
2025-10-23 11:54:11 -
为什么耳屎是湿的
耵聍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湿性耵聍形成主要由ABCC11基因多态性决定东亚人群有差异儿童期随年龄基因表达稳定逐步现湿性耵聍且儿童耳部娇嫩过度清理易伤黏膜有耳部疾病史人群需温和清洁防感染无耳部基础疾病者正常湿性耵聍属生理现象但要关注耳部卫生。 一、耵聍的分类及湿性耵聍的成因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分为干性耵聍和湿性耵聍两种类型。湿性耵聍的形成主要与基因因素相关,具体是由ABCC11基因的多态性决定。人类染色体上的ABCC11基因存在特定的基因型差异,当携带特定基因型时,外耳道内的耵聍腺会分泌较为旺盛,其分泌物富含油脂等成分,从而呈现出湿润的状态。 二、遗传因素的关键作用 ABCC11基因的多态性在人群中具有显著的种族和个体差异。在东亚人群中,约80%的个体携带导致干性耵聍的基因型,而约20%左右的个体携带促使湿性耵聍形成的基因型。这一基因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个体耵聍的湿润程度,是湿性耵聍产生的核心遗传因素。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 儿童时期:儿童的耵聍分泌情况受基因表达的逐步影响,随着年龄增长,ABCC11基因的表达趋于稳定,儿童期若携带湿性耵聍相关基因型,也会逐步表现出湿性耵聍的特征,但需注意儿童耳部较为娇嫩,过度清理湿性耵聍可能损伤耳道黏膜。 特殊人群:对于有耳部疾病史的人群,湿性耵聍可能因耵聍分泌过多且湿润,增加耳部感染的风险,这类人群需更加注重耳部清洁,但应采用温和的方式,避免强行清理损伤耳道组织;而无耳部基础疾病的个体,正常的湿性耵聍一般属于生理现象,但仍需关注耳部卫生状况,防止耵聍堆积引发不适。
2025-10-23 11:51:53 -
耳根里长包的原因是什么
耳内情况包含皮脂腺囊肿因耳内皮脂腺导管阻塞致皮脂聚积而成,青少年多见,日常清洁不充分易诱发,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囊肿可能逐渐增大;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受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因挖耳损伤皮肤、游泳后外耳道积水等诱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局部多有红肿疼痛表现;耳后淋巴结肿大多由耳部、头皮等附近组织炎症引起,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等易出现,表现为耳后可触及包块且可能伴有压痛;肿瘤性病变相对少见需警惕,像外耳道乳头状瘤等有包块逐渐增大特点,需通过专业检查鉴别,包块持续不消退或有异常变化时需及时就医排查。 一、皮脂腺囊肿 耳内皮脂腺导管阻塞后,皮脂逐渐聚积形成囊肿,多见于青少年群体。日常生活中若耳部清洁不充分,易导致导管堵塞从而诱发该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囊肿可能逐渐增大。 二、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受细菌感染引发急性化脓性炎症所致。常因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致使细菌侵入感染,游泳后外耳道积水等情况也易诱发此问题,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频繁挖耳者风险更高,局部多有红肿疼痛表现。 三、耳后淋巴结肿大 多由耳部、头皮等附近组织的炎症引起,例如中耳炎、外耳道炎等。儿童因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易出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表现为耳后可触及包块,可能伴有压痛,与附近原发炎症的病情轻重相关。 四、肿瘤性病变 相对少见但需警惕,如外耳道乳头状瘤等,多有包块逐渐增大的特点,需通过专业检查(如耳内镜等)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段均可能发生,若包块持续不消退或有异常变化需及时就医排查。
2025-10-23 11:50:23 -
经常掏耳朵是否需要手术
经常频繁掏耳朵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发外耳道炎等可通过纠正习惯保持清洁等非手术缓解,长期不当掏耳诱发的外耳道胆脂瘤大且侵犯骨质等需手术切除胆脂瘤及受侵犯组织,极少数掏耳刺激致的外耳道肿瘤恶性或有恶变倾向且累及严重要手术切除并评估后续治疗,儿童耳道脆弱应避免频繁掏耳不适及时就医优先非手术,老年人外耳道情况复杂掏耳后异常需谨慎评估手术要充分考虑身体状况确保安全。 一、经常掏耳朵的一般影响及非手术处理 正常情况下经常频繁掏耳朵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可能引发外耳道炎等问题,此类情况通常通过纠正掏耳习惯、保持外耳道清洁等非手术方法即可缓解,无需手术。例如,若因不当掏耳出现外耳道轻度炎症,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再次刺激,炎症多可自行消退。 二、需要手术的情况 1.外耳道胆脂瘤:长期不当掏耳可能诱发外耳道胆脂瘤,当胆脂瘤较大、侵犯周围骨质等时,需通过手术切除胆脂瘤及受侵犯组织,以防止病变进一步加重,影响听力等功能。 2.外耳道肿瘤:极少数情况下,经常掏耳可能刺激外耳道引发肿瘤,若肿瘤为恶性或有恶变倾向且累及周围组织较严重时,需手术切除肿瘤并评估后续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耳道脆弱,频繁掏耳更易损伤,家长应避免给儿童频繁掏耳,若儿童出现耳部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干预及是否手术,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皮肤松弛等因素,外耳道情况可能更复杂,经常掏耳后若出现异常,更需谨慎评估,手术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身体状况等因素,确保手术安全性。
2025-10-23 11:49:24 -
游泳耳朵进水怎么治疗
耳朵进水自行处理可通过单脚跳跃、头偏向进水侧并牵拉耳朵单脚跳动、用消毒棉签轻柔吸取水分等方法,若自行处理后仍有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或耳内流脓发热等疑似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儿童外耳道窄皮肤娇嫩处理要轻柔,异常表现尽快就诊,老年人耳部机能可能退化处理要轻柔,不适无改善及时就医。 一、自行处理方法 1.单脚跳跃法:将头部偏向耳朵进水的一侧,然后用同侧的脚原地跳跃数次,利用重力作用使进水的耳朵内的水流出。例如,左耳进水则将头部向左偏,用左脚单脚跳跃。 2.头偏向进水侧法:身体直立,头部向耳朵进水的一侧倾斜,然后用同侧的手轻轻牵拉耳朵,同时单脚跳动,借助重力让水流出。 3.棉签吸取法:使用干净且消毒过的棉签,轻轻伸进外耳道,缓慢转动棉签吸取部分水分,但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二、就医情况 若自行处理后仍存在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症状,或出现耳内流脓、发热等疑似感染迹象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耳部问题。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外耳道较窄且皮肤娇嫩,处理耳朵进水时需格外轻柔,不可用力过猛。若儿童出现耳朵进水后哭闹不止、频繁抓耳等异常表现,应尽快带其到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外耳道损伤或引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耳部机能可能退化,处理耳朵进水时同样要动作轻柔,若出现耳部不适或自行处理后无改善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对耳部异常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需警惕耳部潜在的病变。
2025-10-23 11:4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