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炎冰

中日友好医院

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瘫、肌张力障碍、脊柱裂、小儿脊柱裂、显微镜外科手术、颈科、颅脑疾并脊柱脊髓疾病脊髓栓系症。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于炎冰,男,主任医师,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擅长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瘫、肌张力障碍、脊柱裂、小儿脊柱裂、显微镜外科手术、颈科、颅脑疾并脊柱脊髓疾病脊髓栓系症。展开
个人擅长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脑瘫、肌张力障碍、脊柱裂、小儿脊柱裂、显微镜外科手术、颈科、颅脑疾并脊柱脊髓疾病脊髓栓系症。展开
  • 小脑部脂肪瘤

    小脑部脂肪瘤是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异位脂肪组织的少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病理基础是局部脑组织有异位脂肪细胞聚集且瘤体边界清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CT可见边界清楚接近脂肪密度的低密度影,MRI呈高信号且脂肪抑制序列可鉴别,较小者可无症状多因他因影像发现,较大者可致颅内压增高有头痛呕吐等及共济失调等,靠影像学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无症状且瘤体无增大者定期随访,有明显症状或瘤体进行性增大时需手术切除,儿童患者手术风险需评估术后关注神经恢复,孕妇患者需权衡手术对胎儿影响,老年患者术前评估基础病耐受性术后防并发症。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小脑部脂肪瘤是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异位脂肪组织的少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基础是局部脑组织中出现异位脂肪细胞聚集形成瘤体,瘤体边界通常较清晰,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 二、影像学表现 1.CT检查:可见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CT值接近脂肪密度(-20~-120HU),这是其重要特征性表现。 2.MRI检查: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被抑制,通过该序列可明确与其他囊性病变等鉴别。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较小的小脑部脂肪瘤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较大的小脑部脂肪瘤可因占据小脑空间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头痛、呕吐等表现;还可影响小脑功能,引发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肢体协调障碍)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通过头颅CT及MRI检查明确瘤体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从而确诊小脑部脂肪瘤。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瘤体无进行性增大的小脑部脂肪瘤患者,通常采取定期随访,监测瘤体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颅内压增高、小脑功能受损症状进行性加重)或瘤体呈进行性增大时,需考虑手术切除,以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风险需充分评估,术后要密切关注神经系统恢复情况,因儿童脑组织可塑性较强,但手术仍可能对其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加强术后康复监测。 2.孕妇患者:若孕妇合并小脑部脂肪瘤,需权衡手术对胎儿的潜在影响,综合考虑孕期不同阶段的风险,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优化基础疾病控制,术后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老年患者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2025-09-29 11:55:43
  • 脑垂体腺瘤是怎么形成的

    脑垂体腺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下丘脑调控激素异常、细胞自身异常变化及其他因素有关,部分脑垂体腺瘤具遗传倾向,下丘脑调控激素异常会影响垂体细胞,细胞自身基因突变等可致腺瘤,长期精神压力等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状态可能影响发病风险。 下丘脑调控激素异常 下丘脑是调节垂体功能的重要中枢,下丘脑分泌的多种激素对垂体前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起着调控作用。如果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出现异常,就可能影响垂体细胞的正常状态。例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等分泌失衡时,会干扰垂体前叶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调控。当下丘脑分泌的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过多时,会刺激垂体生长激素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增加生长激素腺瘤的发生风险。这种下丘脑激素的异常调控可能是由于下丘脑本身的病变、遗传因素导致的激素分泌调节通路异常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细胞自身的异常变化 垂体前叶的细胞在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时,可能发生细胞自身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改变。例如,一些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会导致垂体细胞的生长失去正常的调控。Ras基因家族中的某些成员突变后,会使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持续激活,促使垂体细胞不断增殖。抑癌基因如p53基因发生突变时,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减弱,也会增加垂体腺瘤形成的可能性。这些细胞自身的异常变化可以是自发的,也可能是受到环境中的致癌因素(如辐射、某些化学物质等)影响而发生的。辐射是较为明确的能够引起细胞基因突变的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辐射环境中的人群,脑垂体腺瘤的发病风险会有所增加,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细胞处于相对活跃的增殖状态,对辐射更为敏感。 其他因素 从生活方式角度来看,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平衡,间接对垂体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的人群,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分泌会出现波动,而皮质醇等激素可能会对垂体细胞的功能和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目前关于生活方式与脑垂体腺瘤形成的具体关联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可以推测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环境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脑垂体腺瘤的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脑垂体腺瘤患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垂体本身在不断发育成熟,任何影响垂体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腺瘤形成,因此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儿童,更要加强定期的垂体监测;而对于育龄期女性,激素水平的波动较大,也需要关注垂体功能状态,因为激素水平的异常可能与脑垂体腺瘤的形成存在关联。

    2025-09-29 11:53:36
  • 颅内两厘米脂肪瘤

    颅内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先天性良性肿瘤源于胚胎发育时神经管闭合异常蛛网膜细胞异位生长多散在脑沟脑池等部位头颅MRI是诊断关键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与皮下脂肪一致边界清可识位置大小及关系无症状者直径约2厘米未压迫神经多因他因影像检查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大或压迫脑组织神经可致癫痫头痛神经缺损等少见随访观察适用于直径约2厘米无症状者定期6-12个月MRI复查动态评估手术干预用于肿瘤进行性增大压迫重要结构致神经缺损或反复癫痫等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获益儿童患者需关注对神经发育潜在影响定期评估神经发育及肿瘤压迫情况老年患者需综合全身健康状况及手术耐受性优先选影响小治疗方式特殊病史患者有癫痫史需留意脂肪瘤与发作关联协同管理癫痫与肿瘤情况。 一、定义与胚胎学背景 颅内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较为罕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异位的蛛网膜细胞发展而成,多为散在性生长,好发于脑沟、脑池等部位。 二、影像学特征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颅内脂肪瘤的关键手段,其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信号特征与皮下脂肪一致,边界清晰,可通过影像学表现准确识别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三、临床症状表现 1.无症状情况:直径约2厘米的颅内脂肪瘤若未压迫周围神经结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因其他原因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若肿瘤较大或压迫邻近脑组织、神经结构,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头痛、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视力障碍等),但此类情况相对少见。 四、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直径约2厘米且无症状的颅内脂肪瘤,遵循定期监测原则,建议每6~12个月行头颅MRI复查,动态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组织变化。 2.手术干预:当肿瘤出现进行性增大、压迫周围重要结构导致神经功能缺损或反复癫痫发作等情况时,需综合评估后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标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以缓解症状,但需充分考量手术风险与获益。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颅内脂肪瘤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影响,定期评估神经发育状况及肿瘤对脑组织结构的压迫情况,随访过程中注重儿童神经功能的动态监测。 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及手术耐受性,因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决策需兼顾肿瘤情况与全身状况,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特殊病史患者:若患者既往有癫痫病史,需格外留意颅内脂肪瘤与癫痫发作的关联,随访及治疗中需协同管理癫痫症状与肿瘤情况。

    2025-09-29 11:52:09
  • 脑膜瘤手术困难吗

    脑膜瘤手术难度受肿瘤相关因素(肿瘤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和患者自身因素(年龄、身体一般状况)综合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需神经外科医生评估病情后制定个性化方案应对挑战。 肿瘤大小:较小的脑膜瘤手术相对容易操作,因为肿瘤占据空间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和压迫范围有限,手术视野暴露相对清晰,能够较完整地分离肿瘤与周围结构。而较大的脑膜瘤,由于体积大,可能与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紧密粘连甚至包裹,手术分离难度大幅增加,要完整切除肿瘤且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的风险更高。例如,直径小于3厘米的脑膜瘤手术难度通常低于直径大于5厘米的脑膜瘤。 肿瘤位置:不同位置的脑膜瘤手术难度差异明显。例如,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周围重要结构相对明确,手术入路相对固定和容易选择,手术难度相对适中;而位于颅底深部,如海绵窦区、颅颈交界区等部位的脑膜瘤,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脑干等极其重要且精细的结构,手术操作空间狭小,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难度极大。以海绵窦区脑膜瘤为例,肿瘤与海绵窦内的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视力丧失、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如果脑膜瘤与周围脑组织、血管、神经等粘连紧密,手术中分离时极易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有些脑膜瘤可能与血管紧紧缠绕,难以分辨正常解剖边界,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来分离,这大大提高了手术的难度。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儿童患者的脑膜瘤手术难度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脑组织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且儿童的神经、血管等结构相对脆弱,对手术的耐受性和修复能力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脑膜瘤手术中要更加精准地操作以避免对脑组织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和复杂性,使得手术难度相应提高,因为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前提下进行手术,同时要考虑手术对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 身体一般状况:身体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如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等情况,手术耐受能力下降,手术难度也会增加。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维持患者的生理功能稳定,对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要求更高,需要更精细的手术操作来减少对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 脑膜瘤手术的难度是综合肿瘤本身特点和患者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简单或困难,需要由神经外科医生在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后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来应对手术中的各种挑战。

    2025-09-29 11:50:11
  • 一岁宝宝摔倒后脑勺着地怎么办

    宝宝后脑勺着地后,要观察精神状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状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局部有红肿出血按相应方法处理,即使当时精神尚可也建议24-48小时内就医做头颅CT等检查,一岁宝宝因器官未成熟需更谨慎观察,就医途中稳头并告知医生摔倒具体情况。 一、观察宝宝状况 1.精神状态:密切观察宝宝摔倒后1-2小时内的精神状态,若宝宝精神萎靡、持续哭闹不止或出现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需引起重视。有研究表明,部分颅脑损伤患儿早期可能先出现烦躁等精神改变,之后才逐渐出现嗜睡等表现。 2.意识情况:留意宝宝是否清醒,能否正确回应家长的呼唤,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是否正常。若宝宝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颅脑损伤。 3.瞳孔变化:观察宝宝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直径是否在正常范围(婴儿瞳孔直径约2-4mm),以及对光反射是否正常。若双侧瞳孔大小不一或对光反射异常,可能是颅内病变的征兆。 4.肢体活动:检查宝宝四肢的活动情况,看是否对称,有无单侧肢体无力、活动受限或抽搐等现象。若出现肢体活动异常,可能与颅脑损伤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有关。 二、初步处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让宝宝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如果宝宝口中有呕吐物等异物,应及时清除。 2.局部处理:查看后脑勺着地部位有无红肿、出血等情况。若有轻微红肿,可在24小时内用冷敷减轻肿胀,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有出血,需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然后尽快就医进行伤口的消毒、包扎等处理。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就医时机:即使宝宝当时看起来精神尚可,也建议在摔倒后24-48小时内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因为有些颅脑损伤可能在受伤当时表现不明显,但后续会逐渐出现症状。 2.检查项目: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可能建议进行头颅CT检查,头颅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有助于发现颅内是否有出血、脑组织是否有损伤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提示(针对一岁宝宝) 一岁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摔倒后脑勺着地后,家长需格外谨慎。由于宝宝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其各项表现。同时,要避免宝宝在就医途中剧烈晃动头部,尽量保持宝宝头部相对稳定,以减少可能对颅内造成的进一步损伤。另外,要如实向医生告知宝宝摔倒的具体情况,包括摔倒的高度、着地的具体部位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2025-09-29 11:48: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