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烫伤程度如何分级
烫伤是指高温液体、热气损伤皮肤或黏膜组织。按烫伤创面的深浅分为一度烫伤、浅二度烫伤、深二度烫伤、三度烫伤、四度烫伤。 1.一度烫伤。创面只发生在皮肤的表层,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度红肿、无水疱出现、疼痛明显,一般3~5天可自行恢复。 2.浅二度烫伤。创面波及皮肤的真皮乳头层,表现为起水疱、表皮剥脱、疼痛明显、创面皮肤温度略高,约2周愈合,不留疤痕。 3.深二度烫伤。创面波及皮肤的真皮深层,可出现水疱,去除水疱后创面红白相间、感觉迟钝、创面温度略低,恢复期需3~4周,愈合后留有疤痕。 4.三度烫伤。创面波及皮肤全层,表现为痂皮焦黄、蜡白、质地硬、创面苍白干燥、痛觉消失。 5.四度烫伤。组织焦黑(碳化),无血运。 总之,意外发生了烫伤,若创面范围小且是一度或浅二度烫伤时,可自行在家使用烫伤药膏来处理;如创面范围大且深度较深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025-04-01 02:09:58 -
烫伤后起水泡会留疤吗
烫伤后起水泡与是否留疤没有关系,与烫伤的分度有关,根据损伤的深度可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三度烫伤,一度和浅二度不会留疤,深二度和三度烫伤会留疤。 一度烫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烫伤后皮肤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5天就可以痊愈不留疤痕;浅二度烫伤伤及真皮深层,因受伤的表层组织稍厚水泡较小或者较扁薄,疼感明显,可依靠残存的基底细胞进行愈合,愈合的周期一般为7天左右。 深二度烫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浅不一致可有水泡,愈合需要4周左右,会有疤痕增生;三度烫伤又称为焦痂型烫伤,最严重全层皮肤均被烫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由于三度烫伤皮肤附件全部被毁,创面修复有赖于植皮或上皮创缘的健康皮肤生长,三度烫伤愈合后多形成瘢痕且常造成畸形。 烫伤后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烫伤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起的水泡需要保留对创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2025-04-01 02:09:58 -
阑尾炎可以做微创手术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的给出答案是可以的。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是以典型转移右上腹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阑尾炎在临床分型分为轻、中、重度三种,那么轻型就像单纯性的阑尾炎,中度的就如同化脓穿孔的阑尾炎,重度的就是像坏疽性阑尾炎甚至包括阑尾周围脓肿。 关于微创手术这一块,我们给予的建议是在早期,在单纯性阑尾炎以及充血化脓性阑尾炎这一期均可以用微创腹腔镜的方式来做阑尾的切除术,一般现在主流的临床做微创手术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单孔,经脐然后将手术做到无疤痕化。 第二种是两孔法和三孔法,两项相对来说用了也是比较多的。 还有一种就是到后期,阑尾已经形成了阑尾周围脓肿了,那么此期一般来讲是建议保守治疗的,但是患者如果有强烈的意愿进行手术,此期做手术相对来说微创可能的风险系数可能更大一些,那么我们在这一期会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这样的话能够再直视底下进行阑尾切除术,可能更加的安全。
2025-04-01 02:09:58 -
阑尾炎的术后护理要点
阑尾炎的术后护理要点包括术后根据麻醉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体位,如果患者为腰椎麻醉,最好去枕平卧,以免造成脑脊液的外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疼痛;硬膜外麻醉,可以选择低枕平卧,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直至平稳;如果患者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要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以及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 一般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起床进行活动,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避免发生肠粘连,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对于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多因术中的污染,在坏疽性阑尾炎中尤其多见,在术后3-5天内,如果患者出现体温持续的升高,或者先下降后升高,而且患者伤口出现疼痛,要观察患者周围皮肤有没有红、肿、热、痛,如果切口的周围皮肤有红、肿、热、痛,多是切口感染所导致,这时候进行对症处理,必要的时候给予切口撑开引流。 另外,患者术后会出现疼痛,可以给予患者少量的镇痛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2025-04-01 02:09:58 -
腹腔肠系膜淋巴结儿童怎么治疗
儿童出现腹腔肠系膜淋巴结主要以肠系膜淋巴结炎为主,一般以药物治疗结合饮食调整为主。 病因主要与呼吸系统感染、不洁饮食等情况相关,细菌、病毒致病微生物沿着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区域,诱发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变出现。患儿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异常、发热等症状。通过病史采集、查体、血常规、腹部B超等检查可分析确诊病变。 1.药物治疗: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遵医嘱可选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抗生素药物。应用蒙脱石散等,改善腹泻等情况。必要时,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氨基酸等,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防止脱水情况发生。 2.饮食习惯调整:需要患儿卧床静养,清淡饮食,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吃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儿童腹腔肠系膜淋巴结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行相关检查,查明原因,结合患儿自身身体条件,个体化规范治疗。上述药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盲目服用。
2025-04-01 02: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