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虹

北京医院

擅长: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区增殖膜等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戴虹,男,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医院眼科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名誉教授,中国医师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北京市眼科学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眼科学系教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医院院党委委员。展开
个人擅长
视网膜脱离、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区增殖膜等手术。展开
  • 如何治疗眼睑下垂

    眼睑下垂可通过针灸、按摩、提上睑肌缩短术等措施治疗。 1.针灸 通过刺激眼部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提升眼睑的目标。针灸治疗需由熟练的中医师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方案,并长时间坚持。 2.按摩 通过适当按摩眼周皮肤,每次按摩15-20分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从而改善眼睑下垂。常用的按摩穴位有攒竹、脾俞、三阴交等。 3.提上睑肌缩短术 提上睑肌缩短术是通过切除部分过长的提上睑肌纤维,直接增强肌力,提高上睑提举能力的一种手术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先天性或后天性提上睑肌功能不全导致的眼睑下垂。 需要注意的是,眼睑下垂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对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过度用眼,保持充足的睡眠。

    2025-04-10 14:34:19
  • 怎么预防近视

    预防近视的方法有保持正确用眼姿势、控制用眼时间、改善用眼环境、增加户外活动、均衡饮食等。 1.保持正确用眼姿势 读写时,眼睛与书本应保持约30厘米的距离,即“一拳一尺一寸”原则。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减少眼睛疲劳。 2.控制用眼时间 持续用眼1小时后,应休息5-10分钟,远眺放松眼部肌肉,或进行眼保健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视疲劳。 3.改善用眼环境 确保光线充足且柔和,避免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使用台灯时,光线应从左前方照射,减少阴影和眩光。 4.增加户外活动 每天至少进行2小时的户外活动,自然光有利于视网膜释放多巴胺,抑制眼轴增长,从而预防近视。 5.均衡饮食 多摄入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等,这些食物有利于保护眼睛健康。

    2025-04-10 14:33:49
  • 全飞秒过后多久可以玩手机

    全飞秒手术后,建议一到两周后再玩手机,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 全飞秒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制作微透镜,并将其取出,从而改变角膜的曲率,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手术后,角膜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在此期间应注意眼部护理,避免过度用眼。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一周左右,角膜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会逐步减轻,此时可以适当玩手机,但要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手机,防止引起眼部疲劳和不适。如果手术后出现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高度近视、角膜较薄、眼部疾病患者等,手术后恢复时间可能会更长,玩手机的时间也应相应推迟。同时,老年人、儿童等人群的眼睛调节能力较弱,玩手机的时间也应更短。

    2025-04-10 14:33:03
  • 4.9的视力是多少度是不是近视

    4.9的视力大致相当于近视50度到100度之间,但并不能直接确定是否近视。 视力4.9表示的是裸眼视力,而近视度数则是通过验光检查得出的眼球屈光不正的程度。视力与近视度数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换算公式,所以不能仅凭视力值来判断是否近视。有些人可能视力较低,但近视度数并不高;而有些人视力正常,却可能患有高度近视。 要确定是否近视以及近视的度数,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验光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用眼习惯、年龄等因素,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如果怀疑自己近视或视力下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验光检查。不要盲目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以免加重眼睛负担或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定期放松眼睛,保护视力健康。

    2025-04-10 14:32:42
  • 麦粒肿症状有哪些

    麦粒肿的主要症状包括眼睑红肿、疼痛、肿块、发热、眼睛分泌物增多等。 1.眼睑红肿 麦粒肿会导致眼睑红肿,通常是单侧发生。红肿可能会伴有疼痛和触痛。 2.疼痛 麦粒肿会引起明显的疼痛,特别是在眨眼或触碰眼睑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额头或附近的区域。 3.肿块 在红肿的眼睑上,可以摸到一个硬结或肿块,这是麦粒肿的炎症部位。 4.发热 在某些情况下,麦粒肿可能会伴随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5.眼睛分泌物增多 眼睛可能会分泌出较多的粘性分泌物,这是炎症反应的一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麦粒肿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且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果麦粒肿持续不愈、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2025-04-10 14:32:1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