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庆华

山东省立医院

擅长: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病的诊治和微创手术,尤其应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治疗肾肿瘤、肾积水、多囊肾、肾上腺肿瘤、前列腺增生及肿瘤等泌尿系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夏庆华,男,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微创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泌尿外科协会(AUA)国际会员。2003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重点学习腹腔镜及机器人肾癌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2009年获得中国内镜杰出青年医师奖。主持并参与七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肿瘤和前列腺疾病的微创和个体化治疗。参与完成各类手术三千余台次,熟练掌握开展腹腔镜、输尿管镜、膀胱镜等腔内微创手术。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疾病的诊治和微创手术,尤其应用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治疗肾肿瘤、肾积水、多囊肾、肾上腺肿瘤、前列腺增生及肿瘤等泌尿系疾病的治疗展开
  • 前列腺炎老是反复发作怎么办

    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局部炎症未彻底清除、生活方式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对此可通过规范治疗与科学管理改善。规范治疗方面,要进行病原学诊断与精准用药,细菌性前列腺炎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以缓解症状为主;生活方式干预上,调整饮食、改善行为习惯、加强运动管理;心理干预与压力管理方面,可通过多种疗法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用药。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患者需注意各自事项。长期随访与预防复发需进行症状监测、关注复发预警信号、接种相关疫苗。人文关怀与患者教育方面,要向患者明确疾病认知,鼓励家庭支持,进行性健康指导。患者需树立长期管理信心,避免中断治疗。 一、明确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 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核心原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局部炎症未彻底清除、生活方式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急性前列腺炎未彻底治愈或转为慢性后,病原体可能隐藏于前列腺腺管内,导致症状反复。此外,久坐、憋尿、酗酒、辛辣饮食等可加重前列腺充血,诱发炎症复发。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降低,更易出现感染迁延;而长期精神压力、焦虑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前列腺症状。 二、规范治疗与科学管理 1.病原学诊断与精准用药 需通过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体类型。若为细菌性前列腺炎,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需持续4~6周以确保彻底清除感染。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则以缓解症状为主,可选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或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疼痛。 2.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减少辛辣、酒精及咖啡因摄入,增加富含番茄红素的食物(如西红柿)可能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炎症风险。 (2)行为习惯:避免久坐,建议每1小时起身活动;规律排尿,避免憋尿;性生活适度,避免过度或禁欲。 (3)运动管理: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充血。 3.心理干预与压力管理 长期焦虑、抑郁状态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加重前列腺症状。可通过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或心理咨询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环境易导致病原体繁殖,增加感染复发风险。建议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7%。 2.免疫功能低下者(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接触,定期复查前列腺液常规。 3.老年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合并炎症时,排尿困难症状可能更明显,需警惕急性尿潴留风险。建议定期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评估前列腺体积及残余尿量。 四、长期随访与预防复发 1.症状监测:建议每3~6个月复查前列腺液常规、尿常规及泌尿系超声,关注白细胞计数、卵磷脂小体数量等指标变化。 2.复发预警信号:若出现排尿疼痛、会阴部坠胀、性功能障碍加重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3.疫苗与预防:目前尚无针对前列腺炎的特异性疫苗,但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降低全身感染风险,间接减少前列腺炎症复发。 五、人文关怀与患者教育 1.疾病认知:需向患者明确前列腺炎并非严重器质性疾病,但需长期管理。避免因症状反复产生焦虑或自卑情绪。 2.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如共同制定健康饮食计划、监督运动执行情况。 3.性健康指导:需告知患者前列腺炎不影响生育能力,但症状急性期需避免性生活,症状缓解后可恢复适度性生活,有助于前列腺液排出。 通过规范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心理干预的综合管理,前列腺炎反复发作的情况可显著改善。患者需树立长期管理的信心,避免因症状波动而中断治疗。

    2025-09-30 13:30:37
  • 尿路感染会引起尿蛋白吗

    尿路感染一般较少直接引起尿蛋白,但在某些特殊或严重情况(如严重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为老年人的尿路感染)下可能出现,大多数单纯尿路感染不会致尿蛋白,尿蛋白阳性时需排查相关因素及肾脏病变情况。 一、一般尿路感染时尿蛋白情况 1.轻度尿路感染 当是普通的、轻度的下尿路感染,如膀胱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此时尿液中蛋白质通常不会有明显增加。因为下尿路感染主要病变在膀胱黏膜等部位,对肾小球等产生尿蛋白的主要结构影响较小。从病理机制来看,下尿路感染主要是细菌等病原体在膀胱局部引起的炎症反应,炎症介质主要作用于膀胱组织,不会直接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改变等引起尿蛋白的情况。 2.女性尿路感染情况 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但一般单纯的女性尿路感染也较少出现尿蛋白。不过如果女性在尿路感染期间合并有其他潜在的肾脏基础问题,虽然有尿路感染存在,但尿蛋白的出现可能更多与肾脏基础问题相关,但此时尿路感染可能作为一个诱因,加重肾脏局部的炎症反应等,但这不是尿路感染直接引起尿蛋白的典型情况。 3.儿童尿路感染情况 儿童发生尿路感染时,大多数也是以膀胱刺激征等表现为主,尿蛋白一般不会明显升高。儿童的泌尿系统在解剖和生理上有其特点,尿路感染主要影响的是尿路的相应部位,除非尿路感染非常严重且病程较长,导致肾脏实质受到累及,才可能出现尿蛋白。例如儿童急性肾盂肾炎,如果治疗不及时,炎症蔓延累及肾小球等结构,才可能出现尿蛋白,但这并不是尿路感染直接必然引起尿蛋白,而是在严重情况下肾脏实质受损才会出现。 二、严重或特殊类型尿路感染时尿蛋白情况 1.急性肾盂肾炎导致尿蛋白 急性肾盂肾炎是较严重的尿路感染类型,炎症可以累及肾脏实质,包括肾小球。当病原体侵犯肾脏实质,引起肾小球滤过膜的损伤,使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或很少通过滤过膜的蛋白质就会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从而导致尿蛋白出现。研究表明,在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尿蛋白,其比例因研究样本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在存在肾脏实质受累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中,尿蛋白的出现是由于炎症破坏了肾小球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 2.慢性尿路感染导致尿蛋白 慢性尿路感染如果长期存在,会反复刺激肾脏组织,导致肾脏间质纤维化等病变,进而影响肾小球的功能。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膜可能逐渐受损,使得尿蛋白逐渐出现。例如长期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遭到破坏,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后通透性改变,就会有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出现尿蛋白阳性。 3.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尿路感染患者尿蛋白情况 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尿路感染患者,糖尿病会影响肾脏的微血管病变等,当合并尿路感染时,尿路感染可能作为一个应激因素,加重肾脏的损伤,更容易出现尿蛋白。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微血管病变基础,尿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等会进一步破坏肾脏的滤过功能,导致尿蛋白产生。对于老年人尿路感染患者,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当发生尿路感染时,肾脏更容易受到损伤,出现尿蛋白的概率相对较高。老年人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在尿路感染时,炎症对肾脏的影响更明显,容易导致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出现尿蛋白。 总之,尿路感染不一定会引起尿蛋白,大多数单纯的尿路感染不会导致尿蛋白,但在一些严重的、特殊类型的尿路感染或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尿蛋白,当发现尿蛋白阳性时,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相关因素以及肾脏本身的病变情况。

    2025-09-30 13:29:22
  • 尿道感染一直流白色东西怎么回事

    一直流白色东西可能由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引起,伴随尿痛、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就诊泌尿外科或妇科,做尿常规、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病原体培养等,不同疾病治疗药物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用药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可能的原因 (一)淋菌性尿道炎 1.病因及机制:由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淋病奈瑟菌侵犯尿道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出现尿道脓性分泌物,表现为一直流白色东西。 2.人群特点:多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的性活跃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年人群相对高发。 (二)非淋菌性尿道炎 1.病因及机制:主要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感染所致,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病原体感染尿道后引起炎症,产生白色分泌物。 2.人群特点:好发于性活跃的青、中年人,女性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隐匿。 (三)前列腺炎 1.病因及机制: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经尿道上行感染前列腺。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排尿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等有关。炎症刺激前列腺导致分泌物增多,可从尿道流出白色东西,如前列腺液。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男性均可发病,慢性前列腺炎多见于中年男性。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一)尿痛 1.意义:若尿道感染一直流白色东西同时伴有尿痛,提示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常见于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等。 2.人群差异:不同人群尿痛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出现搔抓会阴部等异常行为。 (二)尿频、尿急 1.意义:尿频、尿急伴尿道流白色东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淋菌性尿道炎、非淋菌性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炎症刺激膀胱和尿道导致尿频、尿急。 2.人群特点: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且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局部卫生等因素诱发感染。 三、就医建议 (一)就诊科室 1.泌尿外科:对于男性患者,尿道感染流白色东西多首诊泌尿外科。 2.妇科:女性患者出现此类情况可就诊妇科,排查妇科相关感染累及尿道等情况。 (二)检查项目 1.尿常规:可了解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炎症。 2.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对于淋菌性尿道炎,可通过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非淋菌性尿道炎可通过涂片观察支原体、衣原体相关特征。 3.病原体培养:能明确具体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培养,有助于精准诊断和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尿道流白色东西情况较少见,多考虑先天性尿道畸形等情况合并感染,家长需重视,及时带儿童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就诊时需详细告知医生儿童的生活史等情况。 2.孕妇:孕妇出现尿道感染流白色东西,需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方法,因为某些检查和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就诊时要向医生说明怀孕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安全的诊疗方案。 四、治疗原则(仅说明疾病名称) (一)淋菌性尿道炎 1.治疗药物:常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2.人群注意:孕妇及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循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其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 (二)非淋菌性尿道炎 1.治疗药物:常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药物。 2.人群特点:孕妇和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多西环素禁用于8岁以下儿童,孕妇使用阿奇霉素等需权衡利弊。 (三)前列腺炎 1.治疗药物: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主要使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包括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 2.人群差异:老年前列腺炎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

    2025-09-30 13:27:38
  • 有了肾结石怎么办

    肾结石的评估包括症状表现如腰腹疼痛、血尿等及不同人群症状差异,检查方法有超声、腹部X线平片、CT等及不同人群适用性;治疗有保守治疗(饮水、运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预防需饮食调整(控制高钙等食物摄入、增加相关食物摄入)、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加强) 一、肾结石的评估 1.症状表现:肾结石患者可能出现腰腹部疼痛,疼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剧烈绞痛,还可能伴有血尿,尿液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可能对疼痛的表述不如成人清晰,容易被忽视;女性在孕期患肾结石可能因身体状况特殊而有不同的症状呈现;长期高蛋白、高糖、高盐饮食的人群患肾结石风险较高,症状表现也可能受其影响。 2.检查方法:常用的检查有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肾脏内的结石;腹部X线平片能显示大部分密度较高的结石;CT检查对于较小的结石或复杂部位的结石诊断更准确,能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肾脏结构等情况。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不同,比如儿童因辐射影响可能更倾向于优先选择超声检查。 二、肾结石的治疗 1.保守治疗: 饮水疗法:大量饮水是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小结石的排出。不同年龄人群饮水量需适当调整,儿童要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运动辅助:适当的运动如跳绳、跳跃等有助于结石的移动和排出,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人群,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排石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结石情况等由医生判断,不过要避免自行盲目使用药物,尤其要注意低龄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3.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适用于合适大小的结石,通过体外冲击波将结石击碎,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但该方法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结石可能效果不佳,且不同人群对该治疗的耐受程度不同。 输尿管镜取石术:对于输尿管内的结石可采用此方法,通过输尿管镜进入输尿管将结石取出。手术过程中需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 经皮肾镜取石术:针对肾脏内较大的结石等情况,通过经皮穿刺建立通道,用肾镜取出结石。不同年龄、性别及病史的患者在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三、肾结石的预防 1.饮食调整: 控制摄入: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菠菜、动物内脏、巧克力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不同,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注意避免上述食物的过量摄入;老年人要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饮食,预防肾结石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基础疾病的饮食要求。 增加摄入:适当增加富含水分和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西瓜、黄瓜、燕麦等,有助于增加尿量和促进肠道蠕动,减少结石形成的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降低肾结石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人群作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需要充足的睡眠保证生长发育,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运动,维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肥胖是肾结石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性别在运动方式和强度上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如女性可选择瑜伽等相对柔和的运动方式。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如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尤其是有肾结石病史、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加强定期体检。

    2025-09-30 13:26:25
  • 肾结石微创手术的弊端

    肾结石微创手术存在多种风险与问题,包括手术中可能出现出血、感染、周围脏器损伤,术后有结石残留、肾功能损害、复发率相对较高等情况,且手术费用较高、医保报销情况不一。同时,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手术需更加谨慎,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一、手术风险 1.出血:手术过程中,肾脏的血管丰富,在清除结石时容易损伤血管导致出血。一般少量出血可通过保守治疗控制,但严重出血可能需要输血,甚至二次手术止血。年龄较大、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对于这类患者,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使用,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2.感染:手术操作可能将细菌带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如肾盂肾炎、败血症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增加。术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和监测。 3.周围脏器损伤:在微创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脏器,如肝脏、脾脏、肠道等。这与结石的位置、术者的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关。对于解剖结构异常或曾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手术难度增加,损伤周围脏器的风险也相应提高。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中仔细操作,减少损伤的发生。 二、结石残留 1.原因:肾脏结构复杂,存在肾盏、肾盂等多个部位,一些小的结石可能隐藏在肾盏的角落,手术器械难以完全到达,导致结石残留。结石的大小、数量和分布也会影响取石的效果,多发性结石、鹿角形结石等残留的可能性较大。 2.影响:残留的结石可能成为新结石形成的核心,导致结石复发,需要再次治疗。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根据情况采取辅助治疗措施,如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 三、肾功能损害 1.短期影响:手术过程中,肾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创伤,导致肾功能暂时下降。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肾功能可逐渐改善。但如果手术损伤严重,肾功能恢复可能较慢或不完全。 2.长期影响:多次进行肾结石微创手术,可能会对肾脏造成累积性损伤,影响肾脏的长期功能。对于肾功能本来就较差的患者,手术对肾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术前应评估肾功能,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尽量减少对肾脏的损伤。 四、复发率相对较高 1.复发原因:肾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异常、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微创手术只是去除了现有的结石,但并没有解决结石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复发率相对较高。患者术后如果不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复发的可能性会增加。 2.预防措施:患者术后应增加饮水量,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以稀释尿液,减少结石成分的沉积。同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定期进行体检和尿液检查,监测结石的复发情况。 五、费用问题 1.费用较高:肾结石微创手术通常需要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术费用相对较高。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 2.医保报销: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对肾结石微创手术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承担较高的自费费用。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了解当地的医保政策,合理安排费用。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在考虑肾结石微创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孕妇进行手术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应尽量选择保守治疗;儿童的肾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术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09-30 13:25: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